趕海園:滿溢著海的味道(外一篇)
作者:安玉琦
趕海園,那是劉家灣的一塊海域,隸屬濤雒鎮(zhèn),距日照市區(qū)僅十余里,是親近大海的最佳勝地。來到這里,你可盡興“流連在海制造的風景里/海鷗在空中,飛成一行藍色的詩/徜徉是詩,笑聲是詩,淚滴是詩/閃電是詩,雷霆是詩/一場風暴讓詩里的狂想曲抵達高潮”(張萌詩句)自然,這是詩人的浪漫情調。而前來趕海的人們,自有不同的體驗與感受。
我多次來趕海園,都要跟“七彩旋律雕塑”留影,因為它有著美好的寓意:那尊螺旋而升的鴛鴦螺雕塑,七彩繽紛,美輪美奐,尤其“七彩旋律”逬水時,總會情不自禁投出一枚硬幣——祈福許愿成真!
我很喜歡來趕海園下海,那是為追尋童年的記憶與歡樂。盡管挖捕的花蛤、泥螺、沙蟹之類的小海鮮不多,但這片大海饋我一種“返老還童”的喜悅與滿足。假如運氣中天,說不定能“艷遇”三寶(哪怕一寶也好):竹蟶、金烏賊、西施舌。尤其西施舌(學名文蛤)彌足珍奇,曾為貢品。因其外殼形態(tài)俊美,狀如斧足,扁似舌,清白如玉,肉嫩鮮滑,遂以美容非凡的古越西施女命名為“西施舌”,且譽為“天下第一鮮”。說心里話,鄙人之所以多次來趕海下海,因其“夢中情人”西施舌使然。然則老是運氣不佳,十有九空,相見恨晚;興許“有情人終成眷屬”,那也是船老大慷慨饋贈的。
我對趕海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頗感興趣,每每觀賞皆受益匪淺。——仿制古船,盡管只是一種模型,但它是古代帆船和木船的縮影,記載著人類漁業(yè)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別小看這些仿制古船,它是按照真實古船樣式和比例進行縮小制作而成的。最復雜的船模要經過200多道制作工序、由360多個部件組成,而且通體不用一根鋼釘,呈現出中國傳統(tǒng)工藝“材、美、工、巧”的藝術特征。在這些船模中,最大的長2米、寬50公分,最小的只有巴掌大小。無論船模大小,個個精巧真實,處處都凝聚著工匠師者的心血和智慧,無不令人嘆為觀止。——以海洋文化為主題設計制作的手工刺繡香囊,種類繁多,有海螺、海星、水母等等,還有鯉魚跳龍門、荷花香包等等,在這些樸實縝密的刺繡針法里,蘊含著濃濃的民俗味道和深深的情感寄托,教人感慨萬千。——另有海洋生物標本、海鹽文化、織網工藝、沙瓶畫制作等等展館,挨個看下來,每處都會讓你大開眼界,不經意之間或許給你一份驚喜。
我曾多次徜徉于趕海園林木掩映中的木棧道上,那些造型各異的民俗屋,就像一件件偌大的藝術品,直誘人留下來住一宿才過癮的魅力。是的,來到“劉家灣。也讓我成為一個真正的原居民/盛大的寧靜,像露水滾落于樹枝/竟然讓一個詩人束手無策的圣地?紛繁的意象彼此遮蔽,碰撞,一個個我在不同的地方,和另一個我邂逅”(梁梓詩句)神使鬼差,竟在這里住了宿,居然有著“不同于原我”的感受,但悔愧腹中無華,故跟著詩人“裝萌”吧。
我更喜歡來趕海園欣賞朝日夕陽,每每陶醉于景致中而不能自拔。清晨,迎面東方,佇立在海堤上,遼遠浩渺的海面上,漸漸地,一輪紅日就像從大海深處走出來的,似乎海水還在它身上,顯得潤紅淡黃,看著眼睛也舒服;然后渾身一抖,躍出海面,將一縷縷陽光灑向海面,讓美麗的朝霞暈染著天際,這時的云朵、飛鷗、波浪、漁帆也紛紛入框,面對這樣的畫卷,不教你心潮澎湃才怪呢!傍晚,尤其在夏天的傍晚,坐在石凳上,吹著涼爽海風,觀賞趕海園的日落,真是絕美的享受!夕陽光線投射到海面上顯得波光粼粼,一眼望去,仿佛有位仙人在海面上拋金撒銀,逗得成群成群的海鷗都貼著海面追逐嬉戲,漫無邊際的灘涂由黝黑色變成暗紅色,此時的畫面,用白居易的詩句來描述也不為過:“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而實際上,趕海園這里的落日,比起詩人所描繪的江上日落,還要更加壯闊、更加壯美。
我之所以心儀趕海園,那是因為喜好品味海鮮。此地周邊海鮮飯館眾多,而且各家有各家的祖?zhèn)髅胤剑虼酥谱鞒鰜淼暮ur佳肴別有風味,各具特色,讓你吃了上頓想著下頓,因此回頭客不少。
趕海園這邊的海域,不僅浩渺遼闊,而且慷慨大方,隨著時光穿越、季節(jié)交替,它便饋贈出各色海鮮美味,有著“不時不食”之說,也就是到什么季節(jié)就有什么可口的海鮮。
每年清明過后,那是蝦婆(也叫蝦虎、皮皮蝦)最肥最美的時候,個頭也大,這時的母蝦婆籽黃飽滿,公蝦婆肉質肥碩,吃起來滿口鮮美,十分過癮。不過,雖然蝦婆美味無比,但其皮極為難扒,一不小心就會刺傷手指,用嘴去咬弄不好就會扎破嘴皮。但是,難不住這里的居民,他們創(chuàng)造了不少剝蝦婆的操作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先剝去蝦婆頭,用一只筷子從尾部與軀干的連接處插進去,然后往上撬,蝦婆肉就會和蝦婆殼脫離,美味即可享用。
害怕蝦婆扎手刺嘴,那就吃八爪魚吧。它軟坨坨的渾身是肉,沒有一根骨刺,最好不要捏出墨囊,帶墨囊的八爪魚更鮮,只用清水煮熟,無需作料,先咬下帶籽肉蛋,入口慢嚼,那種鮮美隨著墨囊汁溢,堵得口腔無話可說,只剩咀嚼的快樂與享受了。然后吃魚爪,據說它的八只爪各有不同的鮮美味道。然則,誰人有此“口福”呢?自然,非美食家莫屬啦!反正我吃過無數八爪魚,怎的就是吃不出“爪鮮”的不同味道。如此暴殄天物,往后何不住嘴呢?
俗語說,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谷雨前后,正值香椿上市時節(jié),故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且有健胃、理氣、止瀉、潤膚、抗菌、消炎、殺蟲之功效,而香椿與黃尖子魚又是天生絕配。此肴味美,而做工不難,只需將香椿洗凈、切細,再將黃尖子魚去膛、沖洗、少許作料,無須多油,因其魚油質,炸至焦黃,出鍋,涼透,撕碎,揀出脊骨,盡管魚體細刺密集,但已炸酥脆,甭?lián)脑凇J沉暇途w,將香椿與黃尖子魚放置盆里,加適量細鹽,最好添加少許香醋,攪拌均勻,裝盤上桌,香味撲鼻,令人垂涎欲滴。而香椿拌黃尖子魚最好搭配,首數本地煎餅,餅香、椿香、魚香,三香交融,那種香啊,都能饞煞神仙!
夏季封海,休養(yǎng)生息,魚類禁捕,因此沙根子涼粉、涼拌鮮海蜇、海沙子面而備受食客青睞。
沙根子是一種海草,也叫石花菜,多數長在巖石上,采出來可加工成涼拌菜,清脆可口,大有嚼頭,把筒啤酒,就一筷菜,喝一口酒,舒服得透心涼。不過,沙根子涼拌只是小菜一碟,最讓人難忘的還那碗沙根子涼粉。竊以為,沙根子涼粉也有著蠟燭一樣的奉獻精神,它經幾番大火燒烤,歷數遭滾水鍋煮,全然粉身碎骨,而后撈凈殘渣余孽,澄留甘醇清湯,最終冷成涼粉——夏天的味道或許就蘊藏在這碗清爽可口的沙根子涼粉之中。
想當年,每逢(當兵期間)休假回故鄉(xiāng),總要到集市小吃攤上喝幾碗沙根子涼粉,那種家鄉(xiāng)的味道真是浸潤五臟六腑啊。因而,那時喝涼粉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一張條桌,也不算干凈,四五個板凳,也高矮不等,更不分男女老少一齊圍著喝,雖然彼此不相識,但就像一家人聚餐那樣親切。一碗清涼爽滑的沙根子涼粉,讓內心留存下濃濃的家鄉(xiāng)味道。
假如你有口福,再喝上一碗涼拌鮮海蜇,那種愜意的、通透的、且挾著涼颼颼的爽朗感,瞬間覺得夏天也可愛得這么“溫良恭儉讓”。而且,鮮海蜇好喝,做法也簡單,只需將捕捉到的活海蜇泡進清水里,浸泡幾時,再換幾遍水,撈出盛盆,用刀劃成小方塊,按著自己的口味添加作料,諸如醬油、香醋、蔥花、芫荽、辣椒等等,最好撒一層手工做的芝麻鹽,將鮮海蜇的甘鮮與芝麻鹽的醇香融合在一塊,“那種發(fā)乎自然的清涼尤為明顯,也就是這種清涼讓人迷醉”。(汪曾祺《本色黃瓜》)
不過,鮮海蜇喝起來,雖然清涼爽口,但它活著的時候,并非“善茬”,看上去“大者如床,小者如斗。浮沉如飛,為潮所擁。”(《本草求真》)通體透明,飄忽不定,仿如蔚藍海洋世界中的優(yōu)雅精靈,如若不懂其習性的,真會蟄你個沒商量。殊不知,每年夏天,內陸游客見它透明如鏡、軟萌可愛,便急不可耐地下海捕撈起來,卻被它蟄得紅腫一片,瘙癢難忍,重者被迫住進醫(yī)院。
等到麥子曬黃,這時采撈上來的海沙子既肥又鮮,用它做蛋湯或者下面條,那種鮮美啊,真的無法形容,砸吧一下嘴,這個味道:“鎮(zhèn)鮮”;吧嗒兩嘴,更有味道:“鎮(zhèn)鮮、鎮(zhèn)鮮”。方言謂之“鎮(zhèn)鮮”,意味“鎮(zhèn)壓”其余海鮮,獨占鰲頭。
海沙子如此鮮美,但不善張揚,看上去也不怎么顯眼,它小如沙粒,因此被當地漁民稱為“海沙子”。其實,海沙子也是貝類的一種,只是小的讓人不那么看中,因為采撈起來費時又費力,收獲還不大,所以如今在市面上不太常見,因此尤為稀罕。而煮制海沙子更是一門技術活,首先把淘洗干凈的海沙子下鍋,隨著溫度的上升,海沙子就會張開口兒。然后把煮好的海沙子連湯水放入盆中,再用勺子輕捻、攪打,慢慢地貝肉就會浮上來。這時,要像淘米那樣來回晃動,將漂浮湯水上面的海沙子倒入另個盆里,再在原盆里繼續(xù)研捻、攪拌,直至把海沙子肉全部取出,再用原湯漂洗、除渣、沉淀,一盆淡黃鮮美的海沙子便呈現于你的面前,禁不住流“哈喇子”。飯店巧婦手桿面條,均勻、細長、柔軟、筋道,再澆上海沙子鹵湯,那不止“鎮(zhèn)鮮、鎮(zhèn)鮮”了,簡直“鎮(zhèn)鮮”上天了!
秋風乍起,便開海了,也就到了吃海鮮的最好時節(jié)。一網網、一船船秋鲅魚出海了,秋帶魚出海了,緊跟著泛著藍光的鯧魚、花花點點的鱸魚、渾身甲片的龍鱗魚、貌相丑陋的安康魚、形似長蟲的鰻魚、氣鼓鼓的海豚魚,以及蝦兵蟹將們也都出海了!于是,趕海園呈現出多滋多味、百吃不厭的盛大海晏,備受吃客們的追捧和青睞。
海鮮的烹飪方法有炒、煎、燉、烤、燴等十幾種,唯獨清蒸海鮮,原汁原味,細嫩軟爛,每一口都蘊含著海洋味道。正如清代美食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所說:“更有制魚良法,能使鮮肥逬出、不失天真、遲速咸宜、不虞火候者,則莫妙于蒸。”鄙人曾品嘗過汽鍋海鮮,那種鮮美享受真是妙不可言啊。
圍桌而坐,就著幾碟小菜,品抿著美酒,眼看著廚師操作氣鍋,那也是一種視覺享受啊。廚師將淘好洗凈的小米、小棗、紅豆、枸杞等食材倒進磁鍋里,加水至鍋沿三指許,然后坐上籠屜——里面有扇貝、牡蠣、蛤蜊、海螺、螃蟹等,中間瓷盤是條點綴著種種作料的大鱸魚,一切就緒,便蓋上鍋蓋,擰開電鈕,控制火候,隨著火鍋的低吟淺唱,蒸汽便妙曼升騰起來,先是淡淡的海洋氣息,讓你不由自主地興奮著翕動鼻息;當蒸汽帶著撲鼻的鮮味彌漫開來的時候,定讓你味蕾猶如蓮花般盛開;當鍋蓋拿開、原汁原味的海鮮呈現面前的時候,你是否覺得,沒有任何修飾的清蒸,才是對海鮮本味最純粹的追逐吧?當你喝著浸入各種海鮮原汁的稀粥,那種鮮、香、甜、糯、嫩、滑混為一體的奇妙的味道,真是難以形容吧,只好樸實地連連吧嗒嘴:真好喝!真好喝!
欲想大飽口福,最好多光顧幾家海鮮店,那清蒸的鱸魚,蒜瓣似的白肉泛著光澤,肉質細膩,入口輕輕一抿即爛;剛出鍋的鯧魚,細膩清香,鮮美可口;盛上盤的小黃魚,色澤黃金般閃亮,令人饞涎欲滴……種種海鮮均“不失天真”,原汁原味,低調內斂,安靜平和,就像本地人一樣,不做作,不復雜,樸實率真,熱情好客。
趕海園秋天出海的螃蟹更是種類繁多,什么紅眼爪、白眼爪啦,什么圓臍、長臍啦,還有辣椒蟹、奇居蟹、豹點蟹、紅螯蟹、梭子蟹等等,不一而足,吃起來更是別有情趣,各具風味。這里最有名的當屬梭子蟹,個大、殼實、肉嫩、膏紅,來趕海的人們可別錯過“口福”喲!早在唐朝,詩仙李白持螯舉觴時,不禁脫口而出:“蟹螯即金液”;蘇東坡也直言:“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更有甚者,清朝素有“蟹仙”之譽的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也就是說,螃蟹是鮮美之首。是的,趕海園的梭子蟹也帶著一股野生鮮美和獨特咸鮮味,蟹肉豐腴潔白,鮮嫩緊致,清香細膩,令人食之不忘。因此,你在趕海園吃了梭子蟹,其它美味佳肴便寡淡無味了。但不要緊,海鮮店老板會告訴你,梭子蟹要最后吃,才對得起你點的那些海鮮。
不過,吃螃蟹可不比喝鮮海蜇那么痛快。在古代,就將吃螃蟹分為“文吃”和“武吃”。“文吃”,吃的不僅僅是螃蟹,更是風雅。古時候,文人雅士匯聚一桌吃蟹、賞菊、飲酒、賦詩,因此也被稱為“蟹宴”。南方人生活細致,吃螃蟹很講究,大概就是“文吃”吧?想當年,我們到寧波考察學習路過昆山,對口單位設宴款待(那時盛行公款招待),每人面前擺著一排工具,初始也不敢問,只好裝模作樣地等待著,當一盤大閘蟹上桌后,主人才指導我們如何使用它們,不同蟹體使用不同工具,主陪將蟹肉掏得很干凈,又不損壞蟹殼,最后吃完了蟹肉,剩下的蟹殼又組成一只活靈活現的大閘蟹,教我索取回來作為標本,擺于酒櫥,以炫耀吃蟹之風雅。宴后,主人告訴我們,那些工具叫“蟹八件”。
那次“文吃”大閘蟹,我已然吃的一片狼藉。總覺得,“文吃”不如“武吃”痛快,還更有味道。所謂“武吃”,即徒手拆蟹。揀一只蒸好的沉甸甸、紅燦燦的梭子蟹拿在左手里,右手掀開蟹殼,去掉蟹臍、蟹腮、蟹胃,先吃蟹黃——黃澄澄、油汪汪香得滿口流油;再吃蟹肉——一股股極其嫩滑鮮美的海鮮味兒直擊味蕾,使得其他食物黯然無味;其實蟹肺也好吃——嚼著嘎吱嘎吱響,有股清鮮的味道溢滿口腔;然后挨著吃蟹爪,先吃小蟹爪,好咬不傷牙,味道還雅致,最難啃的是蟹鉗,但也是最為鮮美的部位,咬開后先吸幾口汁水,就嘗到了什么是“人間美味”啦!不過,沒有好牙口最好不要招惹它。當然,也可以另覓工具砸開來吃也無妨,只不過失卻了“武吃”的那種磅礴氣勢與鮮美味道。
北風蕭蕭,雪花飄飄,大海結冰,自然海鮮也就少了。然而,殼飽而又肥美的牡蠣、扇貝、海虹很是善解人意,恰到時機地閃亮登場。這會海洋牧場忙得不亦樂乎,養(yǎng)殖的牡蠣、扇貝、海虹收獲出海,豐盛著冬天的餐桌。當然也為圖個好價錢,因為牧場投資不菲。冬季的牡蠣、扇貝、海虹經過冰冷海水滋養(yǎng)得愈加緊實又肥碩,而做法卻很簡單,清煮即可,只要掌好火候,七八分鐘即可上桌開吃。當然,也可以取其肉,加其湯,打上蛋,配作料,熬制鹵湯,澆頭面條——有家店面門頭標榜“天下頭號海鮮面”。
朋友,來吧!吃碗“天下頭號海鮮面”,等于嘗遍“天下鮮”哪!
海上桂林
我們是乘坐包船(舷號18)離岸出海越南下龍灣的。下龍灣的海啊,放眼望去,煙波浩渺,清澈碧透;看到她的第一眼,就會讓人愛上她的風姿綽約,傾國傾城。
著名的下龍灣景區(qū)——在1500多平方公里的遼闊的海面上,聳立著3600多座大小不一、千姿百態(tài)的喀斯特地貌的石山,更以其“海美、山幽、洞奇”三絕享譽天下,所以被國際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自然遺產。我們中國游客則把它稱之為“海上桂林”。
然而,桂林的山大多數長在岸邊,而下龍灣的山都是從海里長出來的。盡管它不如桂林的山那么峻拔、奇崛,但也有其獨特之處——那就是盡管長在海里,而且水是咸的,但依然蒼翠、秀麗,尤其山離海面的那圈形狀,宛如神話說的寶葫蘆,令人恨不得抻抻胳膊一把抓過來玩賞一會兒。其實,這些山的凹痕是因潮起潮落、海浪吞噬的緣故,也是與桂林山不同的獨特之處。所以,中國游人如織,一隊一團的就像瀏覽自家的地兒。因此,下龍灣的當地人都會說幾句中國話,也會變著法兒掙中國人的錢,而且非常喜歡人民幣。然而,到了河內就不同了,他們只認美元,不理人民幣。
隨著游船向深海駛去,那寶塔狀的蔥蘢翠綠的一座座山迎面而來,而且大多數山上的石頭都有名字,如斗雞石——它形似一只母雞與一只公雞正在卿卿我我,親吻取樂呢!而那些烏龜石、狼狗石、香爐石、馬鞍石等等惟妙惟肖、生動逼真,特別是悟空石更是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那個聰明伶俐的孫猴子居然從連云港花果山一個筋斗跑到下龍灣來了,不由得讓我們眼前一亮,仿佛來到仙境一般。
從斗雞石山水道可進入下龍灣最精華的景點——迷宮仙境。游船在這里停泊半小時,讓你盡情觀賞這些山的獨特風韻:貌似西施的仙女山,形如武夫的大力士山;引吭高歌的天鵝山,虎踞龍盤的百獸山;紫煙縹緲的香爐山,翹指點贊的拇指山……這里的山啊,真是千姿百態(tài),美輪美奐,讓人嘆為觀止。而那些兜售海鮮的小船,叫賣水果的小船,炫耀手工藝物件的小船,接二連三地靠幫游船,給人另一種興趣,又一道風景。
最讓人驚奇的是“月亮湖”——進入其內只能通過一個小洞口,因此必須下游船換乘劃槳小木船。因為月亮湖是一個360度皆為垂直絕壁的且封閉的海灣,海水只能從小洞口流進流出,所以十分空靈幽靜。整個湖面靜如明鏡,清澈見底,如果從山上往下俯瞰,形如圓月,故稱之“月亮湖。”
進到湖里面,那一群群小魚兒歡快地從船旁游來游去,一會兒蹦出水面,一會兒潛入水下,叫人目不暇接,驚喜萬分。而這里的猴子成群結隊,陣容龐大,讓人彷如來到連云港的花果山。小木船近前停留半小時,讓我們隔水觀看猴們的精彩表演:有占山為王的,有抱團取暖的,有攀爬懸崖的,有搏浪擊水的……百般武藝,各顯其能,讓人樂不可支。于是游人們紛紛投放水果、餅干、香腸、糖果…..饋贈猴們,盡管是些嗟來之食,但猴們卻樂此不疲……
然而,余興未盡,小木船卻起航了。我仍在想:這么多的猴子,是放養(yǎng)的呢,還是野生的?阿深說二者兼而有之。方得釋疑,心便安然。可是不知怎的,沒風沒浪的,小木船突然猛烈地搖晃起來,嚇得我們都驚叫起來,并且本能地緊緊抓住船幫,恐怕掉入海中,盡管身穿救生衣,但水深近百米呀,誰人不怕呢?過后才明白,這是搖船小伙索取“小費”的暗號。好在秦女士周游列國,懂得國外的禮道,趕快給他10元人民幣,他笑了笑,船也劃得平穩(wěn)了。快到碼頭的時候,他又重復猛晃船的伎倆,這回我們心中有數了,誰都沒給他“小費”,盡管他臉色不好看,但我們都安全上岸了。
我們慶幸躲過“一劫”,便說笑著去游覽“天宮洞”。經過漫長石道,再蹬山攀崖,費氣力勞筋骨,且汗流浹背,方得進入巖洞,但其規(guī)模、風貌、景觀卻不如想象的那般高闊、神秘和驚心動魄。依我看,它與我們中國的那些溶洞相比,甭說張家界的“黃龍洞”,貴陽的“織金洞”,就連我們近鄰沂水的“地下畫廊”也比它好看多了。只不過“天宮洞”是生在海上,權作獨特之處吧。
“天堂島”則是下龍灣最浪漫、最漂亮的島嶼。此島不高,最高峰只有100多米,但森林茂密,綠植如蓋,不禁讓人想起《綠島小夜曲》那優(yōu)美的曲調。島的前懷有一片綿細潔凈的沙灘,歡樂著眾多泳者,使得波瀾不驚的大海也嘩然歌唱起來。島峰上建有觀望亭,順著陡峭的石階爬上去,即可欣賞下龍灣全景:風光無限好,盡收眼底中。
但很可惜,我只爬到第一個歇腳亭,便坐下了,在此四處觀賞著,也沒看到令人稱絕的景致。于是來到沙灘,想看看此沙灘非彼沙灘吧?是的,如果同我們日照的萬平口沙灘比起來,說句不中聽的話:那叫小巫見大巫。僅面積就是它的幾十倍,而沙質,盡管它綿細潔凈,但不如萬平口晶瑩圓潤。
總之,下龍灣是個美妙奇特的地方,值得用心觀賞,耐心品味。但我們只是匆匆過客,諸多景點未能領略,不禁心存念想:如果再來幾次多好啊,可是那得何時何月呢?
午餐于游船上。我們自費購得越南風味啤酒,8人一桌,就著海鮮,暢快飲之,真正體驗了“攻略”上所描述的那樣:“于船上把酒臨風,異國懷鄉(xiāng)之憂蕩然無存。在天海一色的游船上大快朵頤的美妙陶醉感覺,會悄然蔓延全身。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