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與雞鳴驛的“一夜行宮”
作者:海藍藍
歷史上,驛館原本就是過往官員下榻的住所,可在雞鳴驛村民心中,最有名的院落并不是公館院,而是賀家大院。為什么呢?因為“老佛爺”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曾在這里住過,被稱為“一夜行宮”。
賀家大院位于雞鳴驛頭道街路北,是驛城的指揮署所在地,位于城中間一條可容一人的狹窄胡同里。據說清朝末年,賀爾漢是在雞鳴山開辦后山煤礦起家,成為驛城首富。當年指揮署也是整個雞鳴驛城中,規格最高的古建筑,為磚木結構的五進連環院。東山墻為通道,建筑上有細致打造的各式石刻磚雕,內容多與民間傳說有關。賀家大院原為明代指揮署大院,是雞鳴驛城里有名的財主“孟百萬”所建。誰知后來孟家破落,賀爾漢從“孟百萬”后人手里買下這處豪宅,更名為“賀家大院”。
有人說雞鳴驛不過是座小小的驛城,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再不濟也不會住到民宅里?何況這座驛站本身就是官方的軍驛和商驛,此地既然有高標配的驛館,皇上和太后怎么可能會住到民宅呢?
1900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城,慈禧太后惶惶不可終日。農歷七月,慈禧及光緒皇帝在御林軍護衛下,倉惶西逃。據《清史》記載:“……已未,德、奧、美、法、英、意、日、俄八國聯軍聯兵陷京師。庚申,上奉皇太后如太原……乙丑,次雞鳴驛。”
在這段歷史中,有一個人是必須會被提起的。他就是當時的懷來知縣吳永。辛亥革命后,吳永曾任山東提法使、國務院秘書。吳永朝夕為“兩宮”服務,親歷了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西逃的全過程,后經他口述,劉治襄寫成了一部見聞錄——《庚子西狩叢談》。此書堪稱是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西狩”及回鑾期間最具權威的史料。
書中說,慈禧一行到達延慶與懷來交界的榆林堡,在那里的騾馬店略做休息之后,召見了前來接駕的懷來知縣吳永。吳永進屋一看:正屋中間擺放的方桌,左右兩側放著椅子。慈禧太后端坐在右邊的椅子上;光緒皇帝倚著左側椅背站著。一個布衣椎髻的漢家農婦;一個蓬頭垢面,頭發一寸多長,寬襟大袖青袍,面色憔悴的弱漢。
吳永禮畢,就聽慈禧太后發問:姓甚名誰?是否旗人?哪個省的?吳永一一回奏。慈禧又問:哪個“yǒng”字?回奏:長壽永康的“永”。太后甚喜,點了點頭,突然,“老佛爺”嚎啕大哭,鼻涕一把,淚一把地訴說:“予與皇帝連日歷行數百里,竟不見一百姓,官吏更絕跡無睹。今至爾懷來縣,爾尚衣冠來此迎駕,可稱我之忠臣,我不料大局壞到如此。”
當時形勢動蕩,八國聯軍已攻占北京;各地義和團紛紛抗擊洋人,打擊清統治者;各幫派之間也趁火打劫;土匪流氓肆虐,劫殺富人。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為了出逃方便,避免被人認出來,只帶了幾個太監和王爺貝勒,少數官員,以及八旗兵千余人。
臨行前一晚,慈禧太后僅睡了一個時辰,天沒亮就悄悄地溜出京城,身上穿著藍布夏衫,最珍愛的頭發都沒來得及梳理,鋪蓋行李,換洗衣物一律沒帶,匆忙中混雜到出城的人群中,只顧倉惶逃命,哪還敢行走大路,三五成群地躲進田間,走地埂,順山間羊腸小道不停西行,風餐露宿,狼狽不堪。
據載:“太后哭罷,復自述沿途苦況。謂連日奔走,又不得飲食,既冷且餓。途中口渴,命太監取水,有井矣而無汲器,或井內浮有人頭。不得已,采秫秸稈與皇帝共嚼,略得漿汁,即以解渴。”這就是當時的實情。慈禧太后經歷了饑寒交迫,困苦不堪,哪還顧及面子,干脆直截了當對吳永說:“昨夜我與皇帝僅得一板凳,相與貼背共坐,仰望達旦。曉間寒氣凜冽,森森入毛發,殊不可耐。爾試看我已完全成一鄉姥姥……今至此已兩日不得食,腹餒殊甚,此間曾否備有食物?”
其實吳永接到了延慶知州的公函,要他到榆林堡迎接兩宮圣駕,還得趕緊準備一桌滿漢全席,和王公大臣們的“一品鍋”。懷來才多大點兒的地方,哪提供的出如此豐盛的宴席?有人說:“干脆別理這茬兒!免得供應不如意,自取其禍。”可吳永思來想去,覺得自己守土有責。他勉勉強強地置備了一些食物,到城外去迎駕。不料卻遭到了敗軍搶奪。在榆林堡煮了三鍋小米綠豆粥,被搶走了兩鍋,預備給隨從們的點心,也都沒有了。這僅剩的一鍋粥,夠誰吃呢?吳永以為就這些粗食怎么敢獻給太后和皇上呢?他哪里知道,此時的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早已成了“餓殍”,一聽吳永說有小米粥,急切切地點著頭:“小米粥?甚好甚好,可速進。患難之中,得此已足,寧復較量美惡?”
李蓮英找到吳永,說:“爾甚好,老佛爺甚歡喜,爾用心伺候,必有好處。”隨后轉入正題,問:“老佛爺甚想食雞卵,能否取辦?”吳永在榆林堡七找八找,居然在廚屜里找到五個雞蛋,煮熟,又覓得一粗碗,配上一撮食鹽,親手捧交給太監進呈。這一番努力,果然讓慈禧太后歡喜不已。李蓮英又走出來,對吳永說:“老佛爺很受用,適所進五卵,竟食其三;余二枚,賞與萬歲爺,諸人皆不得沾及。此好消息也。”這里的好消息,是說慈禧一口氣吃了三個雞蛋,吳永勤王護駕有功,指日可高升。
吳永不僅給習慣飯后吸煙的慈禧準備了煙火,還拿出原本留著念想的亡妻衣服,十來雙新布襪,以及一個梳妝匣。這對亡命途中無法更衣的太后來說,的確是細致入微。吳永還將自己最好的衣服獻給皇帝,又找來一些女眷衣服給隨行人員換上。
慈禧太后在懷來城住了兩天,她要昭告天下,發號施令,可匆忙逃出京城的時候,忘了帶上軍機處的大印。這怎么辦,沒有公章,哪里還會聽從調遣?老佛爺就老佛爺,說什么是什么,一言九鼎,用懷來縣印暫當軍機處大印。就在公務都準備發送給陜西和山西巡撫時,軍機大臣趕到懷來城,送來印信。第二天,慈禧太后在懷來縣城召開了離京后的第一次御前會議,決定王文韶馬上回京,做好與八國聯軍議和的準備。
吳永口述的《庚子西狩叢談》一書中說:護送太后、皇上一行到達宣化府管轄的雞鳴驛時,發現賀家大院可以當做一夜行宮,就把賀家老小統統都趕出去,太后和皇帝住在第二進院內。慈禧在正庭北屋東間,光緒住東廂房。妃子丫鬟也都住這院子里。李蓮英住在一進院正房,隨從文武官員也各有住宿地點。后來慈禧不敢在正房住,怕遭暗算,又偷偷下榻西廂房。歷史究竟怎樣,早已無人知曉,但如此狹窄低矮的民居,簡陋古樸的土炕,讓老佛爺委曲求全一宿,的確有史可考。
慈禧與光緒從皇宮一路逃亡,不是野外過夜,就在廟里湊乎,有時穿過不見人煙的山路,走進高高的玉米地,沒有水喝的時候,也只能與皇帝啃著玉米桿解渴,等到了懷來才算吃了一碗小米綠豆粥、三顆雞蛋。吳永還會自制水煙,讓老佛爺著實享受一番,還自取亡妻眷屬舊衣,給王公大臣更換,最后準備轎子、轎夫,讓太后和皇上的貴體不再受步行之苦。
賀家好歹也是雞鳴驛城的大戶,能單獨有房間休息,也可以算是不錯的待遇,誰還在意奢華與簡陋呢?雞鳴驛一宿后,慈禧太后也不用再穿吳永奉獻的“死人”衣服。此時賀家自然會想盡辦法孝敬老佛爺和皇上一干人的。轎子也換成了大的,坐上去不光更舒適,還可以把光緒皇帝牢牢地拴在身邊,其他人誰也看不出來。
在眾多官員簇擁下,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一行“西狩”隊伍終于可以大搖大擺地被迎接到宣化府。這是他們出逃以來第一次踏進州府級別的住所。慈禧表示,此處“則甚安舒”,并令人員休整四天。期間慈禧暫時決定,目的地“西狩長安”,并命陜西巡撫端方于西安曉諭各駐蹕之所。
不過,慈禧老佛爺一直沒有忘了懷來知縣吳永的接駕之功,命他一路隨行,而對賀家提供的一切衣食住行,也有回報。有人說是親王認了賀爾漢為義子,也有人說是慈禧太后認為干兒子。但無論怎樣,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回京后,真的派人接賀爾漢進京,據說還在京城待了兩三年。賀爾漢回來時還帶了一件黃馬褂,一塊牌匾。
賀爾漢讓人把匾上的“鴻禧接福”刻成磚雕,鑲嵌在朝門一面的山墻上。他赴任到蔚縣當知縣沒多久,光緒皇帝辭世。第二天,慈禧太后歸西。
辛亥革命爆發后,清政府被推翻,賀爾漢哪還敢保留那塊與清王朝有關的匾額還有那件黃馬褂?所以,這些歷史遺留的物證,也就不知遺失到哪里。
如今,這座世界唯一完好的古驛城里,有兩處“禧”字保留下來,而“鴻禧接福”的“禧”字磚雕,更是含蓄地反映出清末那段屈辱史,而“一夜行宮”便是慈禧與光緒皇帝駐蹕雞鳴驛古城的見證。
海藍藍在雞鳴驛古城墻
海藍藍在雞鳴驛城
海藍藍在雞鳴驛“一夜行宮”
海藍藍在“一夜行宮”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