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武江》,林漢筠 編著,線裝書局,2022.10
用文藝作品為對口幫扶賦能
作者:林漢筠
韶關市武江區,俗稱西河,這里水陸暢通,鐵道交匯,文化交融。這里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是張九齡“海上明月”升起的地方,是余靖“從政箴言”落墨之處。武江具有悠久的革命歷史,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粵北地區較早的中共黨支部;其西水農民武裝暴動,成為北江農民暴動的先導;朱德部隊在武江留下過光輝的足跡,寫下了一章章紅色的詩篇。近年來,武江把文化作為“善美韶關 魅力武江”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把生態詩歌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主要平臺。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鳳崗武江對口幫扶指揮部,在對口幫扶工作中,創新性地拓展詩歌寫作培育,成立了東莞(鳳崗)詩歌創作基地,開展兩地文化交流,尤其是詩歌創作交流,創作了一大批群眾喜愛的詩歌精品,激發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推動武江區的文藝創作事業繁榮發展,以詩歌形式書寫時代風采、弘揚真善美、彰顯武江魅力,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東莞市作家協會、韶關市作家協會、東莞市鳳崗鎮文化服務中心、韶關市武江區文聯、東莞(鳳崗)詩歌創作基地、韶關市武江區文化館等單位特聯合組織“喜迎二十大 詩意漫武江”全國詩歌大賽。
作為鳳崗武江對口幫扶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次大賽,呈現以下幾大特點:
一是響應度高。自7月10日正式啟動以來,得到全國各地詩人朋友的積極響應,有180多名詩人400多首詩作參賽。武江發布、作家網等媒體刊發了征稿啟事,《東莞日報》鳳崗副刊等還辟出專版刊發參賽部分優秀作品。二是參賽作者面廣。這些詩人中,來自全國各地,有遼寧、湖北、湖南的詩人,有來自大灣區的詩人,也有本市本區的詩人。他們中有年逾八旬的老詩人,也有剛剛學詩的學生。他們有的多次進行實地采風,有的通過各種渠道了解武江特色。三是聚焦武江力度大。所有作品,均為狀寫武江山水、人文的詩作,他們用飽滿的熱情化作首首現代詩歌,謳歌“善美韶關、魅力武江”,謳歌武江獨特的人文景觀和城鄉魅力,反映武江近年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變化、新面貌,為武江爭當韶關市“雙化雙融”先行示范區和高質量發展率先突破區,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用詩歌的形式,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四是評委陣容強。初評委為著名詩人、中國作協會員桂漢標,著名詩人溫飛宇,著名評論家、中國作協會員、廣東省文藝評家協會副主席柳冬嫵;終評委為著名詩人、中國作協會員、《作家網》總編冰峰,著名詩人、自然資源作協副主席、《新華文學》主編胡紅拴。
經專家初評、終評,最終評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秀獎5名、入圍獎10名。9月4日,在武江區文化館還舉行了簡單又隆重的頒獎儀式。當天,還通過“現場+”的形式,線上、線下互動,進行了原創詩歌朗誦,讓優美的詩歌與魅力武江悄然相會。朗誦藝術家們飽含深情地演繹了從本屆比賽中涌現出的一首首描繪武江風景、抒發武江情懷尤其是對口幫扶中涌現出來的好故事的獲獎詩歌作品,多方位展示武江區經濟社會發展新貌。
鳳崗武江對口幫扶指揮部積極探索,掛牌成立東莞(鳳崗)詩歌創作基地,用文學助力,為兩地藝術家通過聯合采風、創作交流而搭建各種學習、創作的平臺,成為兩地文化合作,協同創新發展的生動探索與實踐。
將參賽及兩地詩人采風優秀作品結集成冊出版,是總結和分享創作成果,推進兩地文化交流,挖掘和培育人才,也是通過文藝作品,充分發揮文藝家在鄉村振興工作的主力軍和排頭兵作用,共同推進兩地文學事業新發展。本次活動和本書的出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兩地詩人、朗誦藝術家勇搭平臺,無私奉獻。著名詩人、廣東五月詩社創 始人桂漢標,著名詩人溫飛宇,無論是詩歌創作活動還是本 詩集成冊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著名書法家、韶關市書 法家協會副主席廉清華得知本書出版,欣然命筆,為本書題 寫書名;武江區文化館、武江區朗誦藝術學會等單位和個人, 無條件的給予幫助和技術指導,讓我們在看到他們文藝風采 時,更感悟到武江人文風度。在此,表示萬分感謝。《堂吉?訶德》作者、著名作家塞萬提斯曾說過:“一個人快樂了,精神世界充盈了,他就生活在詩意之中。”那么,對于生活在武江人的我們來說,何嘗不是生活在詩意之中?相信,通過諸如此類的創作活動,共同研究、挖掘兩地的優秀傳統文化,著力宣傳和推廣文藝創作成果,持續助力魅力武江文旅融合向縱深發展,一定能為武江的經濟社會發展及鄉村振興事業賦能續航。
(本文為《鳳翔武江》跋)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