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秋(外一篇)
作者:贠靖
母親說,秋天是用來吃的。我聽了不禁有些詫異。轉念一想也是,秋天不就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可以敞開了肚皮一飽口福的季節么!母親說這話的時候,正將從地里采回來的青菜、豆角、香菇淘洗干凈了,與豬肉一起置于案板上剁碎。她說,中午媽給你包豆腐皮包子吃!
這個時候,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苞谷棒子都已熟透了。園子里的卷心白菜,紅白蘿卜,豇豆大蔥也都散發出誘人的甜香味。
天空潔凈得似剛洗過一樣。一絲一絲的白云,松軟得如羽毛一般輕盈。腳下的小草已經變黃,踩上去沙沙地響。這個時候,最開心的當屬空中的云雀了,它們追逐嬉戲著,一會飛起來,一會落下去,發出悅耳的鳴叫。
屋后那一樹紅彤彤的火晶柿子裹著霜花,小燈籠似的掛滿了枝頭。有道是,紅衣落盡渚蓮愁,最是秋風解人意。風乍起,零零星星的樹葉一片一片的從樹上落了下來。我想,秋天,或許就是從這一片落葉開始的吧,不知不覺地,就染得眼前一片金黃,一片彤紅了。撿一片落葉,或許就撿拾起了一地的秋色。
我抬手摘下一顆柿子,輕輕地將皮撕開一個小口,用嘴一吸,一股舒爽的甜香味立刻充滿了口腔。
母親已做好了豆腐皮包子。一個個形似福袋的包子,在籠屜里冒著縷縷熱氣氣。我用手撲打著熱氣,閉上眼嗅一嗅清香撲鼻。
記得在《紅樓夢》里,這道豆腐皮包子是晴雯最愛吃的食物。有一回寶玉問晴雯道:“今兒我在那府里吃早飯,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著你愛吃,和珍大奶奶說了,只說我留著晚上吃,叫人送過來的,你可吃了?”
我說與母親聽了,母親婉兒一笑道,我咋不曉得《紅樓夢》里還有這么一說?不過只要你愛吃便是。母親在爐火里煨了兩個拳頭大小的紅薯,我吃了半個就噎得不住地打著嗝。
院子里的吊鍋里吊著雞子湯,湯里放了白果、沙仁,咕嘟嘟冒著熱氣。我坐在廊檐下的石桌旁,瞅著墻根啄食的老母雞。那里不知什么時候生出一片菊花來,在秋風中爭相怒放,像是一束燦爛的陽光,落在院子里。我瞧了一眼,心里頓時透亮起來。
母親這會總算歇了下來,過來問一句:“這會可覺舒暢了些?”我說:“今兒吃得太多了。您還吊著雞子湯呢,聞一聞,倒是有了股子果子的香味兒,但實在是喝不下了。
母親是經歷過年饉的,她大半輩子都在為一家老小的生計發愁。現在日子好過了,她卻愁這一園子的蔬果,還有滿地的土豆紅薯沒人吃。
我每次回來,母親都要大包小包的,給帶一大堆的東西。她說,這都是自家地里種的,放在農村不值一不值二的,但到了城里,興許還是個稀罕哩!
看來,母親還是怕兒子吃不飽肚子,她恨不得把漫山遍野的秋色都給我一股腦地帶了去。
我坐在車上,一片片的金黃和姹紫嫣紅撲面而來。
我回頭朝車窗外看了一眼,車子已駛出很遠了,母親還站在身后的一片金黃里朝我揮著手。
寒冬之美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立冬之后,天地漸漸變得空曠,像是一幅被寒風吹淡了色彩的簡單的素描畫。
枯枝寒鴉,一片素白,呈現的是簡約之美,沉靜之美。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將一年二十四節氣分成“七十二候”,每個節氣分成三候。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待到雪花飄落,世界就變得柔軟起來。這個時候,人也終于可以清閑下來,犒賞一下自己了。除了煮餃子、吃羊肉,進補之外,寒冷的冬日,最愜意的事情,大概就是一家人,或三五好友,圍坐在爐火旁,煮一壺熱茶,嘴嚼著山楂果,于一絲酸甜中,品人生況味,看窗外飄落的雪花,感受古人詩詞里的冬天,那么冷,那么美!
惟愿在這徹骨的寒冷之中,會有人依偎在你的身旁,替你暖手,與你共賞溫暖的人間煙火。
冬天是溫柔的,又是有棱角的。褪去了繁華的外衣,大地就露出了本色,樹木就露出了骨感。瑟瑟寒風中的枝干,是那么的挺括,那么的蒼勁,就像山水畫中的皴筆。
冬天是需要留白的。那蓬蓬松松的雪花妝點的大地,就像是一張在天地間鋪排開的宣紙,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了世間的大美。這是一種似有似無的美,大道至簡的美,深入骨髓的美,更是一種洗盡鉛華的美,美得不添加任何顏色,美得悄無聲息。也只有在這悄無聲息的婉約之美中,一顆心才能靜下來,于氤氳的茶香中,隨著窗外的雪花一點點飛揚起來。
冬天又是不甘沉寂的。有人說,生命最好的狀態,就是從未放棄生長。為什么寒冷的冬天凍不住飛舞的雪花?因為它帶著春天的體溫,閃爍著生命的光輝!
你看,那每一個伸向空中的枝干,都透著一股子向上的、生命的張力,醞釀著春天的綻放。那冰層下流淌的河水,如血管里的熱血,在晝夜不息地奔騰,去找尋遠方的春暖花開。那蕭殺中的一抹綠色,如大地的脈搏,在砰砰跳動。又如季節的腳步,在匆匆前行,去邂逅一場浪漫的冰雪之約,迎接一個蓬勃的春天!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