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外一篇)
作者:黨仲良
安靜是一種心態,是一個人內心的安寧。隨著年齡的增長,嘗遍了生活中的萬千滋味,就想靜靜地坐在某個角落里,獨自享受著一個人的世界。
一個人安靜的坐著是一種獨特的享受,也是一種內心境界的提升吧。它可以讓曾經叱咤風云的你慢慢的沉靜,把復雜的過往慢慢的捋順,平靜地去思考你的將來。
離開嘈雜的人群,喧鬧的街區,一個人去公園的涼亭或湖邊坐上一坐,靜靜地看著周圍的花草、樹木,聽著鳥兒清脆的鳴唱。靜靜地看著水里的魚兒歡快地游來游去,水鳥輕點水面,再隨手釣上一桿,那真是神仙般的享受啊!
再或者泡上一杯清茶,看著熱水倒入茶杯時,茶葉在茶杯里翻滾著浮起,再慢慢地沉淀,那一刻就象一個人達到了最高境界,無法在超越,只有慢慢地回落沉寂一般。一切過往盡在一杯茶中讓你慢慢品嘗,讓你細細回味。
但是,當你要真正拋棄你曾經踏馬疾行的過往,把心沉靜下來的時候,你卻感到很失落、很孤獨。想到那曾經的風光,曾經的權力,紅極一時輝煌,你會感到世間的人情薄涼,有一種無耐與不舍。
雖然你在靜坐,可是你內心依然象大海波濤,洶湧澎湃,甜酸苦辣翻江倒海。
一個人要真正安下心、沉淀下來,要從心靈深處去修行,看淡塵世間的一切。曾經的過往如同過眼煙云,終會隨風飄散。看透了一切,便不會去追名,不會去逐利,不在斤斤計較,不在與世紛爭。當你完全放下過往的一切,到那個時候你再坐下來時,你的心是干凈的,人是安靜的。你如同進入佛家空門。滿腦子空既了、了既空,空空了了、了了空空,不在心存雜念。這時候,你的靈魂在升華,你的內心深處猶如一片燦爛陽光在照耀。
一個人安靜的獨處不僅能靜下心來思考,更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拓伸。當你過去的一切不在是你的精神支柱,而只是一種美好的回憶,你會覺得過去所奮斗拼博的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還可以旅游,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你還可以喝著茶靜靜地看那日出日落。
人生啊漫長卻又短暫,一路走來你還沒顧上欣賞大河山川,還沒來及回頭看你走過的足跡,還沒來得及品味你的人生旅途,你便掉了牙白了頭,步入老年。此刻你靜靜地安然地坐著,思考著夕陽下,你還能有多少心愿要繼續?還有多少路能去行走?
安靜地坐著、想著,你就會覺得,老了,人世間最美好的享受,莫過于靜下心來聽聽音樂、喝一杯茶、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侍弄些花花草草,看那風兒吹過的藍天白云。
懷揣一顆素雅的心,安靜的生活,體味尋常的幸福,一切是那么安然,一切是那么美好!
2022一2一23
再話岐江
岐江宛如一條玉帶,環繞著名城中山緩緩流淌。它全長39公里,平均河寬150米。具有灌溉、調洪、納污、排澇以及城市景觀和航運等作用。流經11個鎮區,對中山的生態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名副其實的名城中山的母親河。
岐江蜿蜒曲折,時而如平湖般清澈安靜;時而波浪翻滾,氣勢磅礴。自古以來,有許多文人雅士,名流商賈在這條美麗的母親河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傳承了一代又一代風韻趣聞和美麗的故事。
我愛名城中山,更愛美麗的岐江。我眷戀它的清澈碧綠的江水,我喜歡它玉帶般美麗的倩影。眺望岐江,就想到了詩和遠方。是它——孕育了我的文思;激發了我的創作熱情。
我多少個日夜都曾夢幻般的佇立岐江,目視著蜿蜒流淌的江水,激情揮毫,寫出了《岐江秋賦》,《岐江賞月》,《岐江踏歌行》等令我自己和大眾喜愛的優美詩文。
但是,我又不得不遺憾的沉默了,美麗的岐江污染依然嚴重,個別地段的水質極度的混濁,甚至不時翻涌著刺鼻的惡臭。
一次在江邊散步。偶爾發現一條大鰱魚在水邊擱淺我如獲至寶,三步并做兩步,迅速的將魚捕獲,好大的鰱魚啊!約有4斤左右吧,我欣喜若狂,拿起手機相約三五好友,品嘗美鮮。可是我失望了。當好友們聽說是在岐江河里抓的魚,都紛紛搖頭說:有污染,不能吃,放生吧。好友們的一席話讓我的心降至冰點。
由此可見,我們的岐江,美麗的母親河,污染到何其嚴重的程度,連市民對岐江河里美味的魚蝦都心有余悸,生怕避之不及。
其實近10多年,中山市歷屆政府都對岐江河的治理下了很多的功夫,先后投入10多個億的資金,并對沿江的污染嚴重的企業強制關停,江邊的綠化帶也茂密蔥蔥,美景怡然。但是岐江的污染治理還遠遠不夠 ,岐江的水質還沒有徹底改善。離歧江河水質的理想要求相差甚遠。
要徹底清除污染源,還岐江本源。深入調查研究是治理岐江水污染的先導。就要仔細了解岐江流域污染源的主要來源,污染物的主要構成,形成的主要因素等。
提出針對性的治理方略,明確目標任務,落實目標責任。層層抓、年年抓、一抓到底。
綜合新聞輿論大力宣傳,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提高群眾保護岐江、杜絕污染、增強治理岐江河流域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全民參與建設美麗中山、打造亮麗的岐江名片。為保護我們賴依生存的岐江河;全民行動起來。給中山名城的母親河注入新的靈魂,讓中山、讓岐江更加美麗、更加風釆迷人。
2021—12一17
作者簡介:黨仲良,男,陜人,粵居。網絡名:知足常樂筆名:梁硯。職業:現退休,居住地廣東省中山市,中山市作協會員。愛好詩詞創作。有多篇詩作在《白河詩刊》《秦川詩歌文學地》《華北詩苑》《中山日報社》《香山文學》《南粵作家》《齊魯晚報一齊魯壹點》《作家網》等發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