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的情誼
文/郭軍平
一個大家族仿佛一棵大樹,一個人就是樹上的一根枝條,生長繁衍,從而撐起了這棵大樹的繁茂與活力。
八十歲的父親昨天突然打來電話,言說山西永濟一位老姨去世,在國慶前的一天舉行葬禮。聽到這個消息,我猛然一震:山西的老姨,我可是從來沒有聽說啊!難道是平白無故冒出來的嗎?不會的。中國的平民百姓,即使在平日老親戚不太來往的情況下,但到了每個人的大限之日,兒女們畢竟會想盡辦法聯(lián)系老人的所有親屬。這既是對死者的尊重,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與延續(xù)。
喪葬文化,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儒家“孝”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中華民族之所以在艱難困苦時期常常表現(xiàn)出強烈的凝聚力,儒家的“孝”文化功不可沒。
“孝”字解說,兒女頭上一個老人,即就是敬重老人之意。敬老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與習俗,以至于每年的重陽節(jié)也被稱為老人節(jié)。為壽終正寢的父母熱熱鬧鬧送葬,是兒女敬重父母的孝順體現(xiàn)。
山西老姨,我沒聽說過,但畢竟不能代表父親就不知道。父親青年時期,生于黃河灘,長于黃河灘,在同州師范上學,完成了一個人終生的文化奠基。因此,要說父親的根在黃河,絲毫沒有半點牽強。
追根溯源,我的根在哪兒?我是父親這根枝條上繁衍的一根枝條,父親是祖母這根枝條上繁衍得一根枝條,祖母是姥姥這根枝條上繁衍的一根枝條,老姨也是。所有的親屬,都是黃河邊這棵大樹繁衍出的枝條。老姨的兒子給父親、表叔打來電話,理所應當,能不能去,完全在于自己有沒有條件。
山西永濟,和陜西朝邑隔河而望,文化、經濟交流頻繁,民間通婚結親,常來常往,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去年,村中鄰居老人去世,我回家?guī)兔Γc鄰居一親戚攀談,方知對方是山西永濟蒲州人,鄰居和他們是姑舅關系。在村中,我和鄰居常常被人們稱為新社員,因為我們村中10戶是從陜西朝邑黃河灘搬遷而來的。
新社員,這個過去的特有名詞,隱含著時代的痕跡與變遷。為了三門峽的建設,1958年、1959年前后兩年,朝邑、平民的黃河灘居民服從國家政策,忍痛割愛離開自己祖先經營的美麗家園,親戚一時也被分散全國各地。
老親戚們分離時,相互留了對方的聯(lián)系地址。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親情的民族,雖然過去經濟落后,交通不便,過年過節(jié)不太走動,但每到婚喪大事上,人們毫不馬虎,依舊想法設法排除萬難前來參加。
我的二姐婆家,也是黃河灘移民。二姐夫的姑媽家,就在山西永濟蒲州。二姐與姐夫結婚,二姐夫父親去世,他們遠在山西的姑媽都帶著四個兒子開車來了。
親戚是什么,其實都是兄弟姐妹。大家都是一棵大樹上繁衍的枝條。各個枝條無論發(fā)展到哪兒,根總在一棵樹上,血脈是相通的,氣息是相連的。
過去,經濟落后,交通不便,人們依然想方設法排除萬難前來。到了今天,祖國科技文化蒸蒸日上,經濟發(fā)展高歌猛進。國家太平,人民幸福,全國人民邁進了小康生活水平。在幸福美好的經濟條件下,在四通八達的交通便利條件下,親戚間走動難道還有什么阻礙?
加強親戚之間的聯(lián)系,就是注重親情,就是呵護大樹的根。呵護大樹的根,其實就是呵護民族的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郭軍平,全國十佳教師作家,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散文集《詩意語文》三部曲、《懷念河流》、《書香,生命中最美的遇見》;長篇小說《黃河英雄兒女傳》;獲得“杜鵬程文學獎”;“葉圣陶教師文學獎”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