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凡眼看不透
作者:安玉琦
泰山,于我來說,有種“凡眼看不透”感覺,因此困惑不已…….
泰山,我無限向往,有去不夠的沖動,年近耄耋,去的次數(shù)記不得了,但還是心心念念地想去。
泰山,我無比自豪,總是邀約天南地北的戰(zhàn)友來游泰山,盡管我的家鄉(xiāng)有著藍天、碧海、金沙灘的美譽,我還是邀他們來游泰山,因為泰山的名聲太大了,所以更能激發(fā)他們以成行。當然,我少不了陪同,見到他們對泰山的贊美和喜悅,我便打心眼里因有泰山而為我們山東人驕傲。
泰山,我崇拜至極,一石一碑,承載著典故、歷史;一草一木,蘊含著傳說、故事。每每仰拜,都有滿腔感慨,但卻難以抒發(fā),因筆力不逮,恐大家笑話,故而憋在肚里,自己消化吧。
后來,讀了不少關于描寫和評價泰山的書籍和文章,大開洞腦,雖不敢與“君子所見略同”,但有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契合,于是厚顏做次抄襲公吧。
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寫道:“三千年來,寫泰山的詩里最好的,我以為是詩經(jīng)的《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再看“杜甫詩《望岳》,自是絕唱,‘岱宗夫何如?齊魯青未了’,一句話就把泰山概括了。”當“漢武帝登泰山封禪,對泰山簡直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好發(fā)出一連串的感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感矣!’完全沒說出個所以然。”但是,“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禪。封禪史上最突出的兩個人物是秦皇、漢武。”而“封之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是宋真宗。老百姓則稱之為泰山娘娘,或泰山老奶奶。”由于“歷代帝王對泰山神屢次加封,老百姓則稱之為東岳大帝。”于是,“名山之中,石刻最多也最好的,似為泰山。”“而泰山香火最盛處,為碧霞元君祠。”如果說“泰山是強者之山,”那么,“對于高山,只好仰止。”
我心儀泰山,但不敢寫泰山,因為“泰山是神圣的,大家相信神靈就是由這兒上下,故上古帝王都要登泰山封禪,昭告天地,以示受命。據(jù)稱人死后魂魄也要回到泰山腳下。泰山的神,名泰山府君,即掌理著人的魂魄。在佛教地獄觀念尚未傳入我國之前,這里便是中國式的地府。后來受佛教影響而形成的十殿閻王傳說中,還有一位泰山王,那就是泰山府君的遺跡了,至今還保留在民間信仰中。泰山上通于天,下達于地,竟可說是三界天地人之信道,神圣的重要性不言可喻。”(龔鵬程《那山那泉那海》)
我特別喜歡泰山“另類”文字,不是大唱贊歌,而是直擊實質(zhì),令人暢快淋漓。君若不信,就看看老舍先生在《泰山石刻序》中是怎么寫的吧:“泰山不是上自皇帝重臣,下至文人騷士,所必游覽的五岳之一么?”“于是山川成為私有,”“頭一種是帝王,自居龍種非凡,所以不但把人民踩在腳底下,也得把山川放在口袋里;正是上應天意,下壓群倫,好不威嚴偉大。因此,他過山封山,遇水修廟;山川既領旨謝恩,自然是富有四海,春滿乾坤了。” 然而,“前幾年,馮(玉祥)住在泰山。……按說,馮先生就該夏觀日出,冬眺松雪,每有靈感,發(fā)立詩詞,豈不地靈人杰,相得益彰?……可是馮先生心中卻另有一座泰山——泰山是老百姓的,老百姓缺衣缺食,窮困無知,便是泰山之恥;古跡怎么多,風景怎么美,都在其次;百姓不富不強,連國家也難保住,何況泰山!”是的,泰山,赫赫明證著:“人民是江山,江山是人民”!
如果你有閑情逸致,最好是個雨天,跟著李健吾先生的腳步,來一次泰山游,定會興趣盎然的。當然,也許會有李健吾先生一樣的心事:“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一筆債似的。”“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淅淅瀝瀝,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然而,雨中泰山卻另有一番景象,“是煙是霧,我們辨識不清,只見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實。古老的泰山越發(fā)顯得崔嵬了。”“我們才過岱宗坊,……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仿佛七幅閃光黃錦,直鋪下去,碰著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脫線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這里叫作虬在灣。據(jù)說虬早已被呂洞賓渡上天了……”那就管不了,于是“我們繞過虎山,站到壩橋上,一邊是平靜的湖水,迎著斜風細雨,懶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邊是喑噁叱咤,似有千軍萬馬,躲在綺麗的黃錦底下。——也許只有織女才能織出這種瑰奇的景色。”因為,“雨大起來了,我們拐進王母廟后的七真祠。這里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呂洞賓,兩旁是他的朋友李鐵拐和何仙姑,東西兩側(cè)是他的四個弟子,所以叫七真祠。呂洞賓和他的兩位朋友倒也罷了,站在龕里的兩個小童和柳樹精對面的老人,實在是少見的傳神之作。一般廟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誕,造型偶爾美的,又不像中國人,跟不上這位老人這樣逼真、親切。”從七真祠出來,“我們來到雨地,走上登山正路,一連穿過三座石坊: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和天階。”在這些地方,“有時候風過云開,在底下望見南天門,影影綽綽,聳立山頭,好像并不很遠;緊十八盤仿佛一條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峽當中;更多的時候,烏云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過中溪水淺的地方,走不太遠,就是有名的經(jīng)石峪,一片大水漫過一畝大小的一個大石坪,光光的石頭刻著一部《金剛經(jīng)》,字有斗來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讓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jīng)住了……,說巧也巧,我們正好走進一座柏樹林,陰森森的,亮了的天又變黑了,好像黃昏提前到了人間,……無怪乎人把這里叫作柏洞。”接下來,“我們抖擻精神,一氣走過壺天閣,登上黃峴嶺……”然后,“靠住二天門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路一直是寬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測的山溝邊,……水聲淙淙,跟我們跟到南天門。”接著,“過了云步橋,我們開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盤道。南天門應該近了,由于山峽回環(huán)曲折,反而望不見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狀也有,什么顏色也有,挨挨擠擠,芊芊莽莽,要把巉巖的山石裝扮起來。……但是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的境界的,卻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矯’的松樹。……有的松樹望穿秋水,不見你來,獨自上到高處,斜著身子張望。有的松樹像一頂墨綠大傘,支開了等你。有的松樹自得其樂,顯出一副瀟灑的模樣。不管怎么樣,它們都讓你覺得它們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誰少了誰,都像不應該似的。”近了,“我靠住升仙坊,仰起頭來朝上望,緊十八盤仿佛一架長梯,搭在南天門口。……怪不得東漢的應劭,在《泰山封禪儀記》里,這樣形容:‘仰視天門窔遼,如從穴中視天,直上七里,賴其羊腸逶迤,名曰環(huán)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兩從者扶挾前人相牽,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所謂磨胸捏石捫天之難也。’”還有“古詩人形容泰山,說‘泰山巖巖’,注解人告訴你:巖巖,積石貌。的確這樣,山頂越發(fā)給你這種感覺。有的石頭像蓮花瓣,有的像大象頭,有的像老人,有的像臥虎,有的錯落成橋,有的兀立如柱,有的側(cè)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年月久,傳說多,登封臺讓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況,一個光禿禿的地方會有一塊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處’。有的山池叫作洗頭盆,據(jù)說玉女往常在這里洗過頭發(fā);有的山洞叫作白云洞,傳說過去往外冒白云……”諸如此類的逸聞趣事,舉不勝舉,但仍空留不盡人意處,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日出的奇景。不過我們也有自己的獨得之樂:……山勢和水勢在這里別是一種格調(diào),變化而又和諧。”是的,如果“山?jīng)]有水,如同人沒有眼睛,似乎少了靈性。”
但凡登泰山者,看日出此乃最大夙愿。然則,凡眼人多數(shù)可期而不可及,只有虔誠者、志恒者,方可“千呼萬喚始出來”。無緣觀賞泰山日出的人啊,不妨讀讀徐志摩《泰山日出》中的文字:“我們在泰山頂上看出太陽。”“……尤其在泰山頂上,我們無饜的好奇心,當然盼望一種特異的境界,與平原或海上不同的。果然,我們初起時,天還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鐵青,東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舊詞形容——一體莽莽蒼蒼的。”然而,“東方有的是瑰麗榮華的色彩,東方有的是偉大普照的光明——出現(xiàn)了,到了,在這里了……”看啊,“玫瑰汁、葡萄漿、紫荊液、瑪瑙精、霜楓葉——大量的染工,在層累的云底工作……”繼而,“純焰的圓顱,一探再探的躍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臨照在天空……”“歌唱呀,贊美呀,這是東方之復活,這是光明的勝利……”“看呀,這普照的光明!”
盛哉!妙哉!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圣賢學士于泰山的評說論道,固然令人拍手叫絕;那些能抖包袱或?qū)纷拥膶в谓庹f,講起泰山,也會教人解疑釋惑或者寓樂于教的。在這里,擇選兩則,以饗諸君(正告:版權屬X導游,違者必究;鄙人轉(zhuǎn)述,亦驚慌驚恐):
其一:五岳真形山圖解說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從秦朝到清朝,前后有13代帝王親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
那么,為什么說這個圖,它表現(xiàn)的就是五座大山的五岳呢?我們知道,中國的五岳是這樣贊美的: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南衡如飛,北恒如行。再就是泰山天下雄,華山天下險,黃山天下奇,峨眉天下秀……其實,每座山都有著不同的特色、獨特的風景和奇特文化,而泰山,為什么能在五岳當中脫穎而出呢?那是因為中國的山岳是分等級的,普通的山叫做峰巒、丘陵;再高個層次的山叫做鎮(zhèn),中國自古有五鎮(zhèn)(即東鎮(zhèn)沂山【山東】、西鎮(zhèn)吳山【陜西】、中鎮(zhèn)霍山【山西】、南鎮(zhèn)會稽山【浙江】、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遼寧】,均為歷代帝王加封的名山,名隨五岳,各有千秋);最高等級的山,叫做岳。山之尊者為岳,中國地位最高的山只有五座,稱之五岳,而五岳獨尊者,便是泰山。
從五岳真形山圖中可以看出,為什么泰山地位最高,這是因為西面是華山——華山山神管什么?風水學上西方主金,所以它管的是金銀銅鐵;北岳恒山——北方屬水,因此它管的是江河淮濟、水族龍魚;南岳衡山管的是世界星象分野;中岳嵩山——山之高為嵩,而天下之中在嵩山,又處于中原大地,所以它掌管山川谷峪、牛羊稻黍……,管金銀銅鐵的,管水族龍魚的,管星象分野的,管山川谷物的都有了,那么誰來管人呢?——泰山神嘛!它主管什么呢?通俗的說法,人能活多久,做多大官,享多大福,都由泰山神說了算。因此也提升了泰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這塊五岳真形山圖碑是在明洪武年間起立的,古人認為,泰山處于東方,東方是吉祥之地,紫氣之源,萬物發(fā)育之所,太陽也從這里升起,有了太陽,有了光和熱,遠古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歷代皇帝才會選擇來這里封禪祭天。為什么人們喜歡來泰山看日出,因為泰山日出最壯美最好看。其實,自古幾千年來,對于吉祥之地、日出之所的崇拜,和作為一個圖騰的存在,只有泰山。
其二:泰山石刻“?二”解說
在泰山萬仙樓北側(cè)的盤山路西,有一個刻寫著“?二”兩字的摩崖石刻。百年來,泰山游人如織,見到“?二”兩字的人也不在少數(shù),但人們都沒能對這兩個奇奇怪怪的字作出準確的解釋。
【插述:這就如同立于泰山的無字碑,各有各說,莫衷一是,始終是迷,但迷更好,讓人捉摸不透,方可引人入勝,屢屢游泰山而不輟。這便是泰山的神秘和魅力之所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群日本專家游玩至此,為石上這二字感到不解,忙問身邊的翻譯,他也覺得迷惑,無法解釋。于是“?二”兩字就成了大家心中謎團了。
這個謎題最后交到了古文字學家郭沫若手中。當他看到“?二”后,只是微微一笑,然后提筆在“?二”兩字上加了兩筆,困擾中日兩國學者多時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郭沫若先生在“?二”兩邊各加了兩筆,就變成了“風月”;那么,“風月”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實是暗指“風月無邊”之意。這種做法是古代文人流行的拆字法,一般學者看不出來,但于文字學和歷史學造詣高深的郭沫若來說,一打眼便知原委。這“?二”其實是缺筆,若加各上兩筆,就成了“風月”;若將這兩個字的外框去掉,就是“?二”。“?二”變成“風月”,暗贊泰山風光之秀美有如“風月無邊”。
其實,“?二”兩字是出自劉廷桂之手,他年少聰穎,十二歲就考取了秀才,因此被人戲稱為“劉十二”。到了光緒年間,劉廷桂攜友人游覽泰山,見到萬仙樓北側(cè)風光無限,杭州籍友人便提起乾隆皇帝在西湖題寫的“風月無邊”之事,劉廷桂聽罷,亦發(fā)感慨:“此處雖無‘風月無邊’之景,卻有‘風月無邊’之意。”劉廷桂覺得,雖然杭州西湖已有乾隆御筆題寫的“風月無邊”,但“風月無邊”也是描寫泰山風光最為妥帖的了。若不題下,極為遺憾;如若照樣題下,便犯下皇帝忌諱。這著實讓劉廷桂犯了難,想來想去,來趟泰山不容易,若不留點筆墨情何以堪?于是他運用拆字法,大筆一揮,題下“?二”兩字。
劉廷桂用拆字法,巧妙避開犯忌諱的危機,因而非但未受到懲罰,反而使得“?二”成為泰山一大名勝,被列為泰山七十二景之一,也讓后人記住了劉廷桂的名字,并且與泰山一起出了名。此為正說。
在民間呢,還流傳著這樣的戲說:劉廷桂喜歡經(jīng)常上泰山游玩,一來二去,便熟識了山上斗母宮里的一位尼姑,并對其心生愛慕。但他多次表達心意都被拒絕,后來才得知,尼姑早已將芳心暗許如意郎君。癡情郎劉廷桂愛而不得,心生嫉恨,于是寫下“?二”兩字。雖然也是拆于“風月”兩字,卻是另一番意味了,他有意諷刺尼姑不守清規(guī),貪戀男女“風花雪月”。
歷史的真相暫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古代文人風雅的“拆字法”,的確為我們帶來了很多趣味,讓人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
雖然從“?二”被發(fā)現(xiàn)、質(zhì)疑到歷經(jīng)數(shù)十年而揭秘,實屬不易,但所幸最終得到了一個奇妙又浪漫的詮釋,這也印證了好事多磨的真諦。
泰山哪,還有多少千古之謎,有待于有識之士精心破解謎底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