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的機緣與文化
作者:溫智慧
王家大院安詳地坐落在晉中大地。靈石縣靜升鎮,因為它而斐名遐邇,而紛繁熙攘。
國慶節長假,以賞讀的虛心和虔誠造訪了它。這是一個秋雨連綿的日子,透過絲雨織開的網,王家大院高古地迎接著屬于自己的客人,天高地遠,大院沉著地應對飛云流雨,時世變遷,歲月滄桑,無言地肅穆青磚灰瓦的古樸與雄渾。
說,王家大院是晉商群體杰出的代表,不為過,它濃縮了文化的本原,自然籠罩在一種神秘里,成為吉祥氣蘊在俗世最為隆重的立體投影。因為王家幾百年,幾十代人的德、勤、運、善大理的協同,歲月手澤的拂拭,它已經被看作距離祥瑞垂注人間最近的居所。
一、王家的發達與機緣
古人曾訓:積善人家,必有余慶。王家始祖以賣豆腐為生,善良無欺。曾因善心救助一位臥病荒野奄奄一息的老人。老人感待之誠,把靜升鎮“九龍聚首”吉善之地的天機密授給了王家基業的創始人王實。后來王實依言開始建造屋宅,果然發達綿延七百多年,相傳二十余代。造就了王家大院這一幾乎囊括所有晉商家園文化意義表征、精神價值寄托的建筑群落,開始了王家與眾不同的人世機緣,成就王家大院氣勢的恢弘、氣度的超然、氣宇的軒昂、氣概的輝煌。
傳說可信,可不信。總之,一些假說符合樂善好施,福德流轉的因果機緣,人心向善的寄予。這個故事為王家的善與施奠定了淵源。從主觀善的本性,自我內心道德的恪守修煉,完成施的一種動態生活理念和方式,贏得口碑贊譽與人脈的無限資源。完成了一個家族整體的興旺與社會環境的和諧融洽。成全了時間空間社會歷史的吻合與對接的至美。這一座院落也能夠說明或者證明這一切的客觀現實與存在。
二、建筑風格與人文氣象
進入王家大院的游客,無不面對,曲徑回廊、建筑格局、設計思想、精雕細琢、纖細密繁的風格典范,而嘖嘖興嘆。
特別細微之處的精心處理,無不彰顯一種治家思想,家園概念,內通外合的理想存在。以物體多層次的極盡渲染,多角度表現的完美結合,展現積淀頗深又合乎時代規范的家園文化。在這里沒有人喧嘩,只是竊竊地說,悄悄地指點,高抬腳、輕落步,反映出浮躁在莊重面前的規矩與遵守。
王家大院的裝飾典范應該集中體現在木雕、磚雕和石雕的藝術表現之上。這些雕刻藝術的應用遍及建筑的斗拱、雀替、掛落、棟蹀、照壁、廊心、柱礎、匾額、簾架、門罩、扶梯、墻基、地磚、脊檐、窗欞……等重要裝飾以及建筑組件之上。
雕刻的手法集圓雕、半圓雕、高浮雕、薄浮雕、鏤雕、平面陰刻、剔底起凸……等手法之大成,運用得行云流水,表現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靜動有秩,妙自天成。
雕刻的內容更是多層次、多角度、全立體,解釋"善""施"意義的表達與契合。造型獨特不怪異、刻工精美不綺靡、圖畫充盈不濫俗、意蘊莊重不肅殺;手法過渡的隨心,內容銜接的如意;不刻板,不刻意,承接轉合大院整體文化布局的大同。形成以“移氣” “養德”的稟承,使家園的生活籠罩在美的追求之中。臻善為主人有秩序、有法度、有理想、有追求、有作為的文化思想境界之大成,表現為具有深意,有內涵的文化氣象當中。
三、行走其中,感嘆其間
走進王家大院,站立在以四合院為組合的天井間,仰天光,無人不去興嘆。賞室院空間架構,悟其中虛實關系,感受階梯樓堂的相互應照、契合、聯系,無不凝聚設計者與主張者的一種現實也迷離,超然又恍惚,既寓意深遠還靈動有致的情境、意境、心境、場境的完美結合,體現了內在自省物以我用的思考價值,也突出了外在的他同,物為我用的存在價值。
一些石雕光華可鑒,不僅吸納日月天光的靈慧,在家族幾十代人的撫摩體恤中,和如織游人的手澤相印而韻致,而妥帖,而古光新發。
說這些精道而美韻的雕刻裝飾,集美的大成,絕不為過。表現了人難不為一嘆的藝術境界。舉手投足,眸光游移的間刻,一件件,一處處的微妙,深深地鎖著人們的欣賞與思考。通過這諸多物象的呈現,稱為雪泥鴻爪的心意,雖然比通體青灰的原色還淡、還遠、還恬靜,無不啟動游人們的思索,追溯的探究抑或聯想。
感嘆以微小生意發跡而傳承的王家主人的世代營建,是這塊土地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果真濡染了靈石的靈、靈石的妙、靈石的秀、靈石的美與靈石的韻,堪稱靈石的精華。
四、雨中不失大氣,霧里更見秀雅
當天,細雨迷蒙這個徒眾紛至的大院。廊檐、屋瓦、滴水上的雨珠,破碎了,泛開細紗樣的雨霧。輕淡、輕淡。飄渺、飄渺。在裊裊地升騰,那翹吻、脊獸、檐斗、屋瓦的濕潤。而洗浴過的青灰之色更為適合這樣一個近似寧靜時刻的飄逸與篤定。人們屏住的豈僅是呼吸吐納,可能也屏住了心臟的啟合。
風挾細雨,輕輕地撲打在窗欞或者屋檐上,人們的頭頂不再遮傘,任憑這些細碎的素材任意地漂淋,細細地品味來自花窗著雨后的滯重,像緩步碎挪身形的老人一般持重。細雨紛紛,我們忘情所以,忘卻了時間,因為那感覺被雨云遮卻,開敞的庭院無形中與人們緊閉的呼吸疊和在一起,別有一番韻致的東西在心頭,在思維,在意識里流走,在思考中凝重,在思緒中飛揚……
雨對于晉中大地,之于王家大院來說,是潤澤的物質,充沛綿長,清潤無聲的雨水是家園富裕,穩固長遠延嗣續久的象征。人心共此,心同此理。淋在雨中,游在院中,這強烈的意識在心底沖動,這強烈的沖動繼而漸漸地遺蛻為一聲聲的嘆息。
繁華不在,初衷與設想,統統交付給這倍顯寥落的土地載體之上的院落。在這眾多宏偉氣勢,典雅有加的建筑群里,誰說不曾發生過……又有誰說一切都沒有發生過呢?嘆息之中不經由地假注了遺憾的內容信息,這遺憾曾經在長城的垛口也滋生過,還記得那古老的打油詩: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曾經的輝煌,名噪一時,富甲一方的一個神話式的家園,一段文明破散了,流亡成為一個歷史的注腳。
五、格局的選擇
王家大院是無數四合院的組合。坐北朝南,符合靜升鎮土石山區,西臨黃河,東接綿山,北靠黃土坡嶺,向南一片平原開闊的地理地勢的客觀要求。這樣的四合院組合既便于采光,又遵循了堪輿學說的風水之道,最重要地是符合客觀外在的條件。王家雄厚的物質經濟基礎,牢固的天理綱常的觀念,相對穩定的社會局勢,以及人類內心最難克制的欲望奢求,是形成這個院落幾代同院,妻妾多室,子孫滿堂,婢仆奴眾的大家庭,氣脈相聯,以美學意義的積極性的特征。我們有幸地瞻仰了這功能完善的建筑格局。
當然,在這樣的建設思想里,也泄露了王家人對人壽疾遲的敏感、對未知難以預測的畏敬、對安全的渴望、對富貴生活的流連、對后世子孫的憂慮、對神鬼幻覺天恐的恐懼、對吉兇的趨避,等多種心理因素的寫照,整個建筑群建筑風格形成的意圖委婉且直白、堂皇也逼仄、整飭還瑣碎,秀麗又蒼白的矛盾性隱在若有若無的建筑思想里。然而這些復雜矛盾的交集,成就了王家大院在中國民居建筑史上一個輝煌且現實的光輝典范,引得游人競相走來,趨之若鶩,一覽個中的鐘美風情為己樂。在游歷過程中滋生一個嚴肅的思考,完成一次對人生、世事無常謹慎的心得覺悟。
信步邁上統攝王家大院的高地。可以飽覽青色瓦檐錯落連綿的天際線。我們早已登臨,風水所言“九鳳聚鳴歸昌”寶地的鳳凰彩背之上。把目光平鋪展望,今天王家大院的高家崖堡和紅門堡景區,橫臥于黃土高坡的半山,兩堡之間有一架飛橋,一片灰瓦的青色無邊無際,脊墻檐坊迭起疊落,無數通道割據了大小空間形成一個寫意的“王”字,王家子孫在先祖撩下豆腐擔子歇息的曲調中,漸忘質樸飛揚的些須顧忌。成就了“王”字格局的夸張和放大,這偷天換日的肆無忌憚,堂而皇之的放大是王家興旺的如日中天,更是衰敗的伏筆,看起來游客瞠目,說開來歷史結舌。
六、大院里雕刻藝術的文化寓示
在古老的晉中大地,對于心靈的渴求都能夠找到外化的影像,環境和物體。對于生與死,個體與宇宙,極微與浩淼,須臾與永恒,人類事業專修者,窮其一生的經歷和求索,也未必能在茫茫滄海中求得一粟。事物發展的拋物線狀態是難以取直的,永遠地向前矢去,是精神家園的夢想。
綜觀王家大院和所有的晉商一樣,總要由輝煌轉消解,永遠冀望不過是時間長河的一瞬,歷史長天的一時。而大院的建筑,裝飾以及濃厚的家園意識,無非是家園的主人臨時的居所。文化藝術所寄寓的熱望,總會為風云冷卻,還原為起始。
經過歷史煙云的洗禮,曾經一度岑寂的王家大院,隨著它自身的垂老,文化元素的復蘇,文化觸角的延伸,文化意識的崛起,作為大院家園文化的蛻變,大院夢醒為游人攬勝追昔的妙地。縱然年份中有王家散落在海內外的子孫回來尋找血脈里游走的那個密碼,終歸是在叩首、長跪、燃香、凝思之后,撫慰著大院的青磚影壁而仰天落淚,抖落風塵,踏上來時的路,還是必然的抉擇。這里就凝望成為一個精神的支點,慢慢地在漫漫時間歲月中淘洗為一個無形的意向。奮斗進取的征程在腳下,在心中,在汗水和思考所浸潤的那片土地之上。
看那些雕刻、飾物的精微、秀雅、高古、內蘊無不凝結王家人世代鴻昌寄寓和矚望的文化精神的內核。
“歲寒三友”“四君子”“四藝圖”“獅子滾繡球”“太師少師”“無福捧壽”“五子奪魁”“指日高升”“麒麟送子圖”“飛馬報喜”“吳牛喘月”“海馬流云”“行傭供母”“乳姑奉親”“一品清蓮”“修竹勁松”“凰戲牡丹”“喜鵲登梅”,尊、鼎、瓶、爵、戟、如意、八仙、玉兔……等等的雕刻內容都融入王家人縝密精微的思考,文化和精神內涵的向度。寓意無處不有,暗示無處不在。強調以“善”為本意的自我修煉。這些素材的強烈教義,暗示和調節具備積極健康的意義。同時在美學意義上講,體現了藝術崢嶸,規整靈動文化與自然精神的相容兼濟。順眼觀賞這些物什、飾物飽吸了那個被稱作“歲月華光”的物質,為大院營造了一個健康,合理,抒情,呈祥,抒瑞的氛圍。
想個中的深意,欣技法的空靈,這些物件為大院平添了多少和諧唯美和人文協同的渾圓的氣息。
七、文氣綿延的大院,藝術上乘的楹聯
王家大院文氣綿延,楹聯和匾額在大院建筑群中,占有極具文化的的地位。凡是有堂廳的定有楹聯,有門戶的定有匾額。數量之多,形式之豐,內容之深邃,記憶并張揚王家人幾百年中的追求與思考,在晉商文化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這些楹聯匾額從質地上看,有石雕、木雕、磚雕;從書法藝術上看,楷、行、草、隸、篆齊全;從形式上看,橫、豎、大、小、秋葉額、冊頁額、手卷額、便面額、此君額、碑文額無所不全;從內容上看,有歌功頌德、寫景抒情、宏圖遠志、宣揚忠孝節義、廉儉清修的……無論哪種內容,從藝術手法上,都可謂經典,不僅對仗工整,而且論點準確,引經據典,不空泛,邏輯強,哲理深,感情濃,具備實用、觀賞、審美價值的大觀表象,堪稱王家大院文化標志的一絕。
作為自詡文化人的我,難免在楹聯下搖頭晃腦,不是顯擺,也不是買弄。順口讀來,瑯瑯有聲,心受其味,情領其道。
當時也記下來幾幅,寫下來供文朋詩友玩味欣賞:
河山對平遠 圖史散縱橫
大道母群物 廣廈枸眾才
寫書竹簡拈鮮碧 臨帖藤箋榻硬黃
簏簌風敲三棱竹 玲瓏月照一床書
東壁圖書府 西園翰林香
萬卷詩書四時苦讀一朝悟 十年寒窗三更燈火五更明
清燈一盞文章鋪錦繡 苦心幾番詩詞發春華
偶得古人精冊較勝春風在庭 染成綠萼初華好覺暗香入室
追舊德為善最樂濟鄉里 修先業耕讀傳家望青云
受蔭祖先須善言善行善德 造福子孫在勤學勤儉勤勞
先祖先賢成由勤儉敗由奢豈敢相忘
后世后學幼黨教養老當敬首在言行
神思造化樂四時春華秋實 靜觀星月感百年滄海桑田
以上楹聯逢時應世,可能不盡如今人之愿望。但是從文字里感悟文化的馨香,自然會受益無窮。
當然聽導游介紹的一幅,今人溫暖先生撰寫的佳絕之作,成為王家文氣悠然幽然的凝聚之筆,一并寫來:
聽汾思波濤天下惟心路須靜
望綿知崎嶇世上豈蜀道才難
從這些對聯來感知王家世代人的心界。文字與雕刻的結合之美。更見內涵精神,啟人聯想,發人深思。
當然,有一個匾額"懲貪窒欲"具有非常的教化意義。克制憤怒,塞絕情欲。富于強調,貴在理性。是成功與恒久的法寶。王家后來的衰敗,真實地是奢欲奢靡的寫照,這些欲望的東西銷蝕了精神世界固有的支撐,靈魂靠欲望的蠱惑而迷醉。可見當時題這匾額時的良苦用心。之于今天"懲貪窒欲"雖然有古朽的況味,但是仍然不失實用,看那些貪官玩火,贓官落馬,玩忽職守,縱欲橫行,不都是背叛了一些千年古訓的指南嗎?
另外一些匾額也是文氣昭然:
"寅賓"(恭恭敬敬地,迎接日出)
"視履"(審視自己的行為,用心感悟得失,一生吉順)
"探酉"(探究事物的本質,貴在追根溯源)
"敦固"(敦厚堅固,堅定不移)
比比皆是,俯仰皆拾,一個王家大院,一座文化的殿堂。文氣裊裊,文香漫漫。主人四方他走,游人八面邇來。得失一壺酒,成敗萬年書。此行收益非淺,總是心得,總是收獲。
只是匆忙、匆忙、有些匆忙。否則會濡染幾縷文香同歸。
參觀王家大院,已經過去一些時日。對它的感知總是縈繞胸中,苦苦構思不知如何落筆。時值今日,方成此拙文,算是安慰自己的一個紀念吧。從叩響大院的紅門,感覺王家人樂善好施的福德,流連皇蔭幻境的家園氣概,想恣意商賈的海天片羽,仰視天地時光之造化,徜徉在歷史的馬道,體恤物象萬千的凝瑞,感念宅影的敦厚與孤零,徘徊于冊牘的如桂馨香,受益謹慎儉樸的遵行,誦讀楹聯文華的翠碧,懂得了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的人生道理,但愿滋養我的人生……
個人簡介:溫智慧,筆名:海中漁,男,1970年生,滿族,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第四屆理事,魯迅文學院少數民族班第12期、第35期學員。曾在《博覽群書》《朔方》《草原》《參花》《松花江》《回族文學》《天涯詩刊》《西部文學》《小小說月刊》《雜文月刊》《悅讀》《草原論壇》《駿馬》《草地》《科爾沁文學》《阿拉善文學》“人民日報”“北京日報”“文藝報”“文學報”“內蒙古日報”“中國稅務報”“甘南日報”“華西都市報”“新華書目報”“北方新報”“呼和浩特日報”“內蒙古晨報”阿拉善日報”等60多家報刊發表文藝作品,有文章被收錄一些選本。
出版著作:散文集《靈魂的雨傘》《大漠放歌》,文藝評論集《抵達的姿態》。
現就職于國家稅務總局阿拉善盟稅務局。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