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子麟紀實散文兩篇
作者:龐子麟
美麗的祁連山美麗的家
巍巍祁連山,綿延千里,橫亙于青藏高原之上。是河西走廊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國極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養生態保護區。自2017年6月,祁連山被列為“國字號”國家森林公園生態保護區后,保護祁連山生態,維護河西走廊植被、保護西部生態安全天然屏障,成為國家、省委政府及各行業備受關注的重點工作之一。
2021年9月14日,由青海省文聯組織抽調曾獲百花獎、駿馬獎等中國作協、青海省作協優秀作家走進海北,與林草部門對接,開展為期一周的綠色生態采訪工作。
和我同屬一組在祁連采訪的有中國作協李萬華、唐涓、耿占坤、曹有云、牧子老師。抵達祁連縣城的當天下午,采訪組一行在縣林草局,和林草工作人員召開座談會,就采訪行程與路線做了初步溝通和交流。
也是在座談會上,通過林草局工作人員多杰的介紹,我認識了林草局下屬單位草原站的副站長仁青卓瑪。卓瑪梳著簡單的馬尾辮,衣著樸素、皮膚黝黑。座談最初,卓瑪坐在會場最后排略顯靦腆、一直不怎么說話。直到多杰轉身望著卓瑪對大伙兒說:“這是我們林草隊伍里的“百科全書”,老師們需要什么資料,直接從卓瑪的“資料庫”里提取好了”。大伙兒聽著多杰的介紹,把目光聚焦在后排的卓瑪身上。她的臉更紅了,站起來和大伙兒打了個招呼。
采訪組領隊徐曦琳老師邀請卓瑪就祁連生態概況做個簡要介紹。說到專業,卓瑪一改初見時的靦腆。她從后排走到前排的空位上坐下,就祁連國家森林公園的區域劃分、動植物生態、氣候、海拔、治理區、管護區、人員情況等,做了約10分鐘的一個綜合概述解說。語言流暢、層次分明、思路清晰。對稱為林草“百科全書”的仁青卓瑪,大家都有了全新的認識了解。看得出她是一個工作上很用心的人,很多的數據她都熟記于心。如果沒有勤奮認真的工作態度,那些零碎龐雜的數據是很難記得這么清晰的。
翌日,正式進入采訪,我們要去的第一站是扎麻什西山梁林田管護區。卓瑪站長和我們同行,她乘坐一輛皮卡車在前面領路。西山梁位于郭米寺西側。從多什多新村西行500米左右,右轉進入岔路。一條崎嶇不平的山間小道通往山埡深處,僅容一輛車輛通行。順坡而行越往前走,路面越陡。路途中有幾次,皮卡車都是停車略往后倒車后,加大油門打起沖鋒,沖到陡坡更高處路段的。載著幾位老師的車緊隨皮卡車之后艱難行進。牧子、曹有云兩位老師和我在最后方,我們乘坐的是四驅越野車,爬坡略好些。顛簸不平險峻的路段,依舊讓我們膽戰心驚,大伙兒緊張的手心里都捏著一把汗。
行進約半個多小時后,我們抵達西山梁半山腰處。道路右側的山坡上,多年前開采過的金屬礦礦渣堆積形成的斜坡,已經全部治理綠化了。一株株小松樹(學名祁連云杉)在陽光照耀下泛起一片油油的綠色。仁青卓瑪指著邊坡上治理過的綠地,有些自豪的說:“這是今年四月份剛剛治理過的圖斑區域。你看,都成一片綠色了。原來這邊坡堆積到半山腰全是廢棄的礦渣,寸草不生。我們貫徹國家生態保護系列政策,層層落實責任制。縣委縣政府牽頭、縣委副書記掛帥,林業骨干為成員成立了“攻堅專班”。從5月份起,全面啟動了“百日攻堅、決戰決勝”的行動。全縣22名縣級領導干部、25名鄉鎮和行業負責人,2100余名村委班子成員、黨員、生態管護員主動擔當作為。截止8月份,區域內123個圖斑和34處礦山治理點的整治工作,已見成效。西山梁是治理難度最大、效果最明顯的一個治理點。
已入仲秋、山風瑟瑟。清晨的西山梁,在群山綿延中,滿山的植被依舊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清香。
西山梁蜿蜒山路間有些微涼。我們放眼邊坡上治理過的區域。網子格縱橫的林田,木架結構搭建起層層梯形的輪廓清晰依舊。盈盈纖細卻長勢茂盛的小草,密匝匝圍繞在小松樹的周圍,長勢良好。這么陡峭難走的山路,傾斜度接近70度的礦渣陡坡,治理后僅僅幾月苗田便透出了滿眼的新綠。綠化成效如初顯著,讓現場的每一個人都嘆為觀止。
不難看出,在國家森林公園管護區恢復植被、生態保護上,祁連林草部門下大力氣、腳踏實地做了大量的工作。
卓瑪站長說:“今年7月份,中央環保督查組來到這里時,也很震撼。組長夸贊祁連林業部門的干部職工,說了這樣一句話‘中國人從來不乏創造奇跡,西山梁礦山植被綠化,是祁連林業部門的干部員工用實際行動,在礦山植被恢復治理上,創造的又一奇跡’”。
我們在治理點看到了有關西山梁治理的展板。那些留存的照片,清晰展現了礦山廢渣治理前后的對比,以及治理過程中人工抬土、抬肥料、抬木頭搭建邊坡框架的勞動場面。卓瑪說起治理當時的情況。陡峭的山坡,別說車載,就連騾馬牲畜馱運也難以上去。治理前期費盡了腦汁、想盡了辦法。最后還是采用了最原始、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工治理。邊坡上的土壤和肥料,就是依靠80多名管護員一步一個腳印,一籮筐一籮筐不分晝夜的人力背送、抬運上去的。治理的二十多天時間里,大伙兒吃了不少苦。尤其是從扎麻什鄉往西山梁山腰治理點處運送的土壤,當時找了很多專業靠拉運過生活的人。但到實地看了以后,都無一例外頭搖的像撥浪鼓:“路太難走了,坡又陡峭,拿命開不起玩笑。這活給多少錢也接不了,你們另想辦法吧!”丟下這樣一句話后,紛紛下山了。
卓瑪說,當時林草局負責西山梁礦山治理工作組的局長馬有明、主任郝生青、站長楊國林也和自己一樣,急的火燒眉毛。眼看著植樹育林期的時間已經到了,過了育林期,樹木的存活能力下降,就是費再大的力也沒有用啊。郝生青著急上火,嘴唇上全是干裂的血痂。望著已經開始泛青的草皮,和灰突突沒有一點土壤的半坡礦渣,蹲在地上一籌莫展。焦急的眼睛里,都快要冒出火了。
就在大家焦急無助的時候,從抽調的人群中,站出一個人來。他就是仁青卓瑪多次給我們提到的管護員拜占元。土生土長的祁連縣八寶鎮拉洞后灣人,2015年起,成為拉洞管護站的一名管護員。今年5月份,植樹育林期開始后,被抽調到扎麻什西山梁治理區的。卓瑪清晰的記得,當時治理出現困難時拜占元說過的話。他對著馬有明、郝生青說:“局長、主任們不要著急,我們一點一點來,心動不如行動。我有三馬子農用車,能夠拉運。我愿意開著自己的三馬子從山底下拉運土壤和肥料”。人人望而卻步,拜占元卻愿意義務承擔這項難做的工作,馬有明和同事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拜占元繼續說:“我是管護員,有義務和大家一起想辦法解決困難。只要能趕著時節把樹苗載上去,我們就都踏實了”。大伙兒聽著拜占元的話,心里還是七上八下。這么陡峭的山坡,路不好走不說,僅憑一輛三馬子,什么時候能拉運夠半坡的土壤和肥料呢?
很多人還在遲疑中徘徊時,拜占元已經投入拉運了。郝生青主任說起當時的情況:“他提著比被人手中的鐵锨大三倍的方锨,裝車卸車時都付出被別人多出三倍的勞動力”。一刻沒有停息,第一天他就來來回回拉運了八九趟。后來路面熟悉些了后,拉運的趟數也與日俱增。拜占元裝車、拉運、卸車沒有消停,渾身是土滿頭大汗。現場的每一個人都被感動著,兩名鏟車司機也自覺投入到拉運當中。大伙兒的勞動積極性被極大的調動了起來。
唯有用汗水和心血傾心澆灌的勞動之花,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在大伙兒淋漓的汗水中,拉運上來的土壤,被一背簍一背簍背到傾斜的礦渣網格區。堆積成山的礦渣上有了土壤、肥料,創造具備了苗木栽種生長的條件。20天以后,西山梁苗木在苗木育載期內,全部保質保量按期種植完畢了。7月份,苗木復驗時,西山梁苗木成活率達到100%。這是國家林草管理部門、省、州、縣委政府、林草部門干部職工、以及所有的管護員,最想看到的欣喜結果。
荒山換綠裝,是造福子孫后代的豐功偉績呵!
郝生清主任說:“西山梁治理之后,在扎麻什鄉夏塘村夏季草場,占地673畝的茶欽西溝煤礦治理時,我毫不猶豫的抽調拜占元參與治理。老拜踏實肯干,種草、育苗都是一把好手。按我們青海的方言說,拜占元就是真真的狠人、攢勁人!”
仁青卓瑪、郝生清贊不絕口的拜占元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管護員呢?在西山梁治理點,我們沒有見到他,他們說拜占元在八寶鎮管護區。采訪組一行開始對拜占元心心念念,我們都很想見一見這名得到林草工作人員們齊聲贊譽的護林員。
從西山梁下來,稍作休息后,采訪組一行隨八寶鎮管護區站長馬宏、管護員路秋玲趕赴到八寶鎮萬畝造林點。這片位于牛心山腳下的林田,是退耕換林后,縣城南坡區域內形成的,近萬畝規模的林地。種植區原屬于八寶鎮東、西村山間旱地,以種植青稞、油菜為主。由于地勢偏高,沒有澆灌水源,播種后的莊稼基本靠天吃飯,產量根本上不去。2000年退耕換林生態建設工程政策推行之后,祁連縣林草部門和相關部門多方協調、全力以赴。幾年時間里,萬畝山間旱地,全部種上了祁連云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松樹。
在管護站駐守點的平臺上,放眼望去,萬畝林田郁郁蔥蔥。在南繞環路以南綿延數里,接壤到牛心山雪線以下的灌木叢邊。棵棵云杉身姿挺拔,跨越幾個山丘勃勃生長,氣勢雄渾。管護員小路指著不遠處的叢林悄聲給大家說:“快看、快看,袍鹿!”大家循聲望去,密匝匝的林間里,隱約看見袍鹿褐色的身影。李萬華老師手持望遠鏡有些激動:“看到了、看到了,不是一只,是好幾只呢?”大伙兒努力在林叢中尋找,一睹大山深處野生的生靈們。尋找不見時,不時向管護員小路問詢袍鹿所在的方向。馬宏站長介紹,這幾年生態環境保護的好,林間袍鹿很多,野兔、馬雞、松鼠成群,有時候還能看見沙狐呢。珍稀的動物經常在林間顯身,管護員常年巡視,基本都練就了一副好眼力。
“你看,像小路這樣的丫頭片子,也是眼力了得吧!”馬宏站長一邊看小路一直給大伙兒指引,在林間尋找袍鹿的方向,笑著說到。一邊拿起手機給護林人員打電話:“東邊山梁間的林地里有一頭牛,是不是網圍欄破了?抓緊時間騎摩托車過去看看,是啥情況”。我們詫異的看著馬宏站長,朝著他視線所在的方向努力的望去。想著在這密匝匝的林地里,怎么能敏銳的看到林地間的牲畜呢?大伙兒順著馬宏的指引,努力尋找他指給我們林間的參照物,一點點把目光向遠處推去,放到遠處、更遠處……在遠遠的山腰處 ,我們終于看見了一只牛。
移動的黑點,只有芝麻大小。
看著眼前的馬宏和小路,感受到了他們敏銳的眼力。大伙兒面面相覷、暗暗佩服。對林草工作人員職業的敬重,瞬間油然而生。就如老話所說“行行出狀元”。在巡山護林的這行工作里,他們是真正的行家里手,是大哥大。
過硬的眼力、腳力,是多年扎根在山草林木間練就的本領呵。無論山林幾多空曠寂靜、幾多風霜雪雨,他們從來都不是看風景的游客,他們是綠水青山美好畫卷真正的守護者和締造者。
9月15日,我們依計劃驅車往距縣城170公里外的央隆鄉黑土灘。初聽黑土灘這個地名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東北肥沃的黑土地。在海拔3600——3700米的高地,以此命名,絕對有其特殊之處。帶著這些問題和疑惑,我翻閱查看了黑土灘的相關資料。
黑土灘位于祁連縣央隆鄉沙龍灘地區,面積為110余畝。多年以來,由于氣候、鼠蟲害、多年前過載放牧等多種因素,導致其中90萬畝草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植被退化。植被覆蓋率幾乎達不到10%。面對這種現狀,祁連縣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緊緊抓住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高寒牧區“三生共贏”發展機制,科學分析研究,加大了對央隆鄉沙龍灘草場的治理工作。在黑土灘治理的過程中,祁連林草管護部門采取了“管、護、封、育、禁”工作機制。根據黑土灘地勢、氣候特點,投資2585萬元,種植了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草地早熟禾、垂穗披堿草、青海中華樣茅等適宜高寒地區生長的草籽,治理黑土灘14.95萬畝。資料記載,經過幾年治理之后,在生態改善、生產發展、牧民生活收入方面得到了改善。黑土灘植被覆蓋度、植被生長高度、鼠害整治力度、草種產量、載蓄量得到了提升。牧民的人均收入、村集體收入也得到了逐步增加。
從縣城出來,經過扎麻什鄉、高大阪峽谷、野牛溝鄉之后,眼前的路面逐漸空曠開闊起來。天際處,黛藍色的山巒像一道天然屏障靜默聳立。已染霜花的草尖上暈染了一層淡淡的黃色,使平展遼遠的草原有了黃綠相間的層次感。
在沙龍草場處,車輛從國道向北,進入牧道七八公里之后,我們看到了網圍欄圍起來成片成片長勢旺盛的牧草。同行的仁青卓瑪告訴我們,這里就是祁連縣央隆鄉沙龍黑土灘草場治理區。車停靠在路邊,卓瑪手指著一望無際高過膝蓋的牧草,心情愉悅。她對大伙兒說:“昔日的黑土灘沙化嚴重,經過這幾年的治理,草場恢復成眼前這片牧草肥美的樣子了。我們的目標就是讓高原畜牧生態達到草畜平衡,綠色草場高質量恢復發展。在祁連山下每一寸草原上,都能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好景象。
牧草悠悠。湛藍的天宇上,朵朵低垂的云朵潔白如雪,似乎唾手可得。大伙兒看著在微風中搖曳的萬畝草場,心情無限舒暢。李萬華老師指著遠處的一群牦牛說:“你們看,那只小牛都那么大了,還貼在牛媽媽身邊吃奶呢,它羞不羞呀?”曹有云老師一本正經的接話:“它應該已經是一名初中生了,還沒斷奶,的確有點太不像話呢。”大家愉快輕松的哈哈大笑起來。
回程的路上,看著窗外景色的唐涓老師,忽然激動的快要跳起來了,大聲對大伙兒說:“快看那邊,兩只藏羚羊”。我們轉頭沿唐老師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兩只藏羚羊伸長脖子舉著頭顱,異常優雅地靜立于遠處的草叢中,似乎也在看著我們。曹老師再度幽默,風趣的接話:“它們是熱戀的一對,估計已經領證了。”大伙兒聽著曹老師的俏皮話,再次開懷大笑起來。飛馳的車輛載著一路的歡歌笑語回到縣城駐地。
伴隨新一天的來臨,我們將向下一站青陽溝、拉洞管護區出發。
在青陽溝管護區,趙育星站長帶著我們,走進風景如畫的青陽溝柏樹溝。趙育星說,管護員每天都要進柏樹溝巡視,就怕出現盜伐和捕獵野生動物。春夏秋冬,巡護的路上雨雪風霜。眼前美麗的風景,巡視管護起來難度大著呢。責任也重,絕對沒有只看風景那樣的輕松。我們聽著趙育星站長的話,若有所思。置身畫中,是維護、是巡視、是更多的責任,或者還有常年的孤獨和寂寞吧!
柏樹溝樹種千姿百態,我們看到了有著上百年樹齡的柏樹、西番柳、祁連云杉等。多種樹種郁郁蔥蔥,它們讓人跡罕見的大山深處有了更多的生機靈秀。對植物、飛鳥頗有研究的李萬華老師,不停用手機識別花草樹木的種類習性,用望遠鏡追蹤飛行于林間鳥雀的蹤跡。同行的老師們告訴我:“李萬華老師關注于高原植物、飛鳥等物種,很有研究見地呢。”
從柏樹溝出來,到拉洞管護站后,在管護站介紹工作人員時,我無意間遇到了每到一站必然打聽的護林員——拜占元。
這位四十多歲的壯年漢子,聽到我要采訪他時,有些詫異。靦腆的望著我說:“記者老師,我就是個管護員,做了些本分工作,都是應該的。這些平常的工作,沒啥可以多說的,采訪我,不知道說啥呢。”
和拜占元隨意拉家長聊天中,這個憨直的農家漢子打開了話匣子。
出生于拉洞后灣的拜占元自幼家境貧寒,沒讀過書。十三四歲就已經是家里頂事的勞動力了。放過牛羊、挖過金子、下過礦井、開過大車……討生活的路上,拜占元什么樣的苦都吃過。
2015年,家境貧寒的拜占元被村里評定為精準扶貧的對象,成為國家森林公園拉洞管護站的一名護林員。報到的第一天,站上給拜占元劃分了卓爾山護林區域后,不到半小時,拜占元就馬不停蹄的走遍了他的護林范圍,他想盡快熟悉自己管轄區域內的基本情況。管護區最西側靠近麻拉河村管護區的地方,林區網圍欄有些松動了,存在牛羊侵入的隱患。掌握了這些情況后,拜占元每天把巡護的工作重點放在轄區網圍欄松動處。連著幾天,都看見麻拉河村有羊群進入林區。拜占元深入林區,趕出牛羊后尋到牧羊人老馬,并向老馬強調說管好自己的羊群。林木是受國家保護的,不能讓牛羊進入林區恣意啃食。
老馬看到是鄰村的護林員拜占元,鄉里鄉親的面熟認識,不以為然。連續幾天,依舊有意無意讓羊群進入林區吃草。拜占元看老馬屢教不改的樣子,想到了制服老馬的辦法。再次見到林間出現綿羊時,他虎著臉假意要把幾只草場深處的羊趕到管護站。老馬見狀急了,不停地求饒說自己錯了。拜占元嚴厲的對老馬說:“這是最后一次,但凡我在林區再見到你的羊群,我就趕到管護站,給受苦的護林員們煮羊肉改善了伙食,你信不信?”老馬嚇得直點頭,說再也不敢了不敢了。從此,在卓爾山護林點,沒人敢再放牛羊進入林木管護區。
在靠近拜占元家附近不遠的一片林地,也屬于拜占元的管護區域。有天下班,從護林點回村后已是黃昏。拜占元在村口,看見村里的莊員友哥,在溪流邊趕著羊群回家。到家以后,拜占元抓緊給院外的幾只黃牛喂草添水。草料添加進去一會兒了,卻一直沒有看見友哥的羊群進村。拜占元心里有點犯嘀咕,羊群不進村,去哪里了呢,友哥不怕羊丟了么?隨后兩天下班后,依舊在村口碰見友哥和羊群。心存疑慮的拜占元,左右還是不見友哥的羊群進村。拜占元心里不踏實,騎著摩托車一溜煙出門往護林點趕去。妻子看丈夫下班連飯也不吃又往護林點跑,氣的只跺腳。沖著拜占元的背影大聲喊道:“你干脆住到護林點,再也不要回家來好了。”拜占元頭也不回趕到護林點后,熄滅摩托車靜耳細聽。他聽見了羊群啃食青草的莎莎聲,細看圍著的網圍欄時,竟然有一檔讓人做成了活扣。拜占元什么都明白了,走進圍欄后,在暮色中看見了友哥的羊群正在悠閑的吃草。拜占元看到后氣不打一處來,他把友哥的羊村趕出了網圍欄,可又怕羊群走散弄丟了給友哥造成損失。為教訓教訓他,拜占元決定不回村了。豁出去一夜不睡覺,在河邊看守羊群,單等友哥尋羊時再和他理論。
東方開啟,拜占元在河邊整整待了一夜。天快明時,準備悄悄趕回羊群的友哥到了管護林。進去看不到一只羊時,急的鼻喉生煙。沿河灘一路狂奔尋找,看到了一夜未回家的拜占元和自己的羊群。拜占元熬紅了眼睛,看著友哥緩緩地說了一句話:“鄉親,將心比心,如果這一片林地是你自己家里的,你也會這么做么?”友哥臉紅到了脖子根,他知道無論自己做的有多隱蔽,也逃不過護林員拜占元看護林田鷹一樣犀利的眼睛。何況人家還想著不給自己造成損失,守了一晚上羊群,友哥又羞愧又自責。懼怕拜占元的同時,又多了幾分敬重。從此之后,在拉洞護林區域內,再也沒有人敢擅自把牛羊趕入林區的。責任心極強的拜占元,在林草局、護林員和村民中,贏得了看護經驗豐富、踏實穩重、認真負責的口碑。
提起西山梁治理時的話題時,拜占元依舊憨直的笑了笑。他說自己是一名管護員,這是職責所在,真的沒有啥值得多說的。治理時遇見困難很正常,就連巡護時也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呢。
夏天雨淋迷路,冬天挨凍冰滑,這些是護林過程中避免不了的。拜占元說,自己進山巡護時有過幾次迷路,都很危險。巡視時遇到大雨,山中大霧彌漫,根本看不見路。走著走著就辨不清方向了。有次和同伴巡山,在大霧中迷路后,越走離家越遠,串走到傍晚時已是筋疲力盡了。雨依舊不見停,大霧彌漫中拜占元鼓勵同伴:“不要著急,我倆靜下心來想辦法。不能再盲目串走消耗體力了,總有辦法回到管護點的。”說到管護點,拜占元腦子里靈光一現,心里一下子敞亮了。拿出存電不多的手機后,欣慰的看見手機上尚有微弱的信號。
他打開巡護終端,按照終端指引的方向一路摸索。夜里一點多時,兩人回到了村里。饑寒交迫、渾身濕透最終能夠平安到家,拜占元和同伴以及焦急等待的家人們,幾乎喜極而泣。
夕陽西行,西邊的天空映照在一片絢麗霞彩中。霞光中的樹木山川,均鑲上了一圈明亮的金邊。我們結束了拉洞管護站的采訪,祁連山生態保護全程采訪任務圓滿完成。
歷時幾天的采訪之后,我對林草行業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深深的感受到了,在這支管護祁連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草場安全的隊伍里,有無數優秀的馬有明、仁青卓瑪、郝生清、馬宏、路秋玲、趙育星,還有更多的拜占元們。他們從學校、從機關、從農村里走來;從激揚的青春、成熟的日月里走來;走向土地、走向原野、走向大山、走向溪流峽谷;走向夢想、走向希望、走向歲月的年輪。他們恪盡職守、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迎來了祁連山下茂盛的森林、肥美的草場、美麗的袍鹿和藏羚羊;迎來了樹木滿目的翠綠、花草沁人心脾的馨香;迎來了百靈鳥婉轉的鳴叫,以及家鄉越來越美的新姿樣。
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們依舊將一如既往承擔起保護三江源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治理建設的鄭重承諾,在祁連縣域生態保護綜合治理、振興鄉村綠色發展中,無怨無悔、前赴后繼,發揮全部的力量。
山林間,那些久遠的小水電
鬧鈴響的時候,是五點半。天還黑著,路燈發著幽靜的光。從窗戶往外看,街市上不見一個人。洗漱后收拾好簡單的行裝,丈夫早已做好了早餐。是素炒青豆瓣和奶茶,我愛吃。和小王約好六點半出發,要尋訪的小水電在兩百里外,向導尚沒有著落,趕早不趕晚總歸不會有錯。
六點一刻左右,雨突然而至,涮涮涮的叩擊著窗欞。睿起床洗漱了硬要送我。小王打電話說車已經到樓下,我有些著急,想拔腳就走。睿不停的喊“快了、快了,馬上就好,包我來提”。一邊穿鞋一邊說:“老爸走,送送我媽”。站在單元門口,看著這手忙腳亂的父子倆,不知道說什么好,已經遲到了兩分鐘,簡直不能忍。一邊下樓一邊喊快點,我原本可以按時到樓下的,這慢條斯理的父子。
雨很急,我在丈夫傘下,走到車跟前時,右邊的肩頭已經被淋濕了,褲腳也是濕的。回頭看睿,他只撐著一把大傘,站在雨霧中。我脫口到“包呢?”這回是按不住的怒發沖冠。睿把傘塞到我手里,返身沖進雨霧。小王看著我,我看著消失在大門口睿的背影。兩三分鐘后睿拎著包到了車前。睿的衣服、頭發都水淋淋的,雨太大了。比預定的出發時間晚了六分鐘,跟守時的小王沒關系,跟執意送我的父子有關系。遲誤的小尷尬破壞了送別的好心情,沒說再見就鉆進了車里。車立刻啟動,我扭頭看撐著傘的父子還站在雨霧中,在窗玻璃的水流中瞬間遠去模糊。天呈現出淡藍色,雨絲在路燈下像斜織的網。街市上除了我們的車還有消失在雨霧中撐傘的父子,再也沒有一個人。這清晨的雨,原來也會下的這樣密集。
到手扒崖埡口時,雨小了很多。天光已放亮,南側綿延的山脈上是繚繞的的云霧,或纏繞山間,或與緊貼地面的霧氣連接。云山霧罩里只有峰頂在半空中顯現,仙境般引人入勝。可見“天鏡祁連”絕非浪得虛名。
抵達景陽嶺時已是八點后。我給普華兄打了電話,我想就算再愛睡懶覺的人,也該起床準備上班了。必須確定,沒有打擾到普華兄的晨夢。普華兄是多年的朋友,不經常見面,但很聊得來的那種。細算一下,除通過幾次電話外,我倆已經有小十年沒有見面了。給普華兄說明要找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的小水電,雖幾經周折仍沒有找到了解情況合適的向導,所以想請他幫忙的心愿后,本打算去草原采蘑菇的普華兄取消了原計劃,爽快的答應陪我去小水電。他了解情況,并詳細的知道小水電的所在地。在仙米、珠固的地盤上,找普華兄幫忙是最正確的抉擇。只是想許多年沒見面的普華兄,現在該是什么樣子呢?又想著小十年沒見過我的普華兄,見到我的樣子會不會也是一臉的驚愕?只是期望歲月留給我們彼此臉上的痕跡,都別嚇著對方就好。
到浩門鎮時上午九點二十。疫情管控全員核酸,我們在浩門鎮西門處等了大約一個多小時。執勤的民警說要等到下午兩點鐘才能解封,我無限誠懇的給民警說了幾次進鎮要完成重要任務,以及我們五點起床、六點出發趕到這里就是在趕時間做好工作等事由后都無濟于事,民警一臉的鐵面無私。想給普華兄打電話求助,但想起早晨他在電話里告訴我九點到十點半有考試,十點半后聯系的話后作罷,只能百無聊賴。在等待中,拍路邊雜草中的野花,是很漂亮明艷的“打碗花”。小時候跟著母親,認識了很多田野間花草的名字。搖曳的“打碗花”招引來蜜蜂和蝴蝶,在花叢中翩躚,成為我等待中打發時間專注拍攝的對象。
十點過后不久,有輛公務車自西向東駛來,很焦急的樣子,和民警溝通了幾句后,被放行駛進浩門鎮。我一直看著民警,看著駛進浩門鎮的公務車。民警也看著我,有點無奈的揮揮手,說:“趕緊的,跟上、跟上”。和我一樣盯著民警的小王快速啟動車駛進隔離線,我倆都如釋重負。若真等到兩點解封,一天的時光就又荒廢在漫長等待中了。感謝這輛駛入的公務用車,于我倆來說,它就是“及時雨”,就是宋江。
到公司沒多久,考完試的普華兄徑直朝我走來,竟是多年前見到的樣子,一點兒也沒有變。瞬間有種穿越感,感覺昨天我們還在出差的路上,幽默風趣的普華兄讓旅途充滿了樂趣,今天就又歡喜的相逢了。見面后的話題依舊輕松愉悅,我們向第一站目的地仙米電站出發。有普華兄在,我對工作任務充滿了信心。我知道,暖心的普華兄,辦事的能力絕對是妥妥的,根本無需擔心和顧慮。
心情明媚,眼中的風景也跟著明媚起來。從浩門鎮到仙米鄉的路途上,綠樹成蔭,路段兩側茂密的林蔭,把道路遮蔽成綠色的隧道。有光影從樹隙中射下來,在路面上投下細碎的亮白,銀子般的泛著光芒,隨樹影的搖曳在路面上變幻抖動。略遠處,山上覆蓋的林木疊疊彰彰,漫延的綠色彌散于整個山川。仙米地區這樣高的植被覆蓋率,在高原上并不多見。若得空閑,在這山水如畫的地方,找農戶人家住上一宿,該又是怎樣愜意的享受呵。
說笑中到了一處村落處,普華兄說這是仙米鄉討拉口,我們要找的仙米水電站舊址就在村里。過了村道上的小橋,遠遠看到林蔭盡頭處墻面斑駁的院落。大門緊閉著,普華兄打電話得知,守護這座老電站的祁姓人家,就在電站后臺上居住。普華兄未掛電話,朝電站后面的臺上找主人家,我緊隨其后。站在高處,能看到這座修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電站的全貌。在樹影環抱中的院落,靜靜的,往日機器隆隆的喧囂早已不復存在。若不是普華兄引領,怎么也不會在這密林深處的村莊里,找到這樣一座早已退出運行的小水電。祁師傅不在家,他的妻子領我們下坡打開了電站的大門。院落里鋪設的地磚上長滿了青苔,陳年的枯枝敗葉堆積在樹木根基處,再往前走就是機房了。緊閉的機房門頭上寫著“仙米水電站”,字的正上方是一顆五角星,機房門的左、右側墻壁上分別寫著“興修水電”、“造福人類”的字樣,年代的氣息撲面而來。廠房左側的一顆大樹橫躺在往機房正面的梯階上,祁師傅的愛人說:“昨夜一場大雨,早晨時就看到這樹被吹折了”。
我們看樹根折處是新的斷裂口,木制有些腐朽,這是被歲月風霜雪雨侵蝕的結果。進到機房,老式的機器設備和房屋結構,無不顯示著年代的久遠。我想多年前在這里的運行工人,他們已步入了老年,有些估計早已離世了。見到了古老的機房,卻見不到曾經揮灑青春、揮灑汗水,在這里輸送過光明的人們。無限的感慨在心中涌起,更多的是對流年時光從不停歇的敬畏。還有致敬——向我的前輩,那些駐扎于密林深山、偏遠地域輸送光明的人們。
從仙米電站出來行了大約半小時路程,我們到珠固鄉時正是正午。普華兄帶我們到鄉上的一家面館吃炒面、炒菜。他們之前抄表巡線時基本都在這里吃飯,普華兄說味道不錯。我們在門口的一張方桌前坐定,遠處的山巒和仙米路段一樣翠綠清秀。有風徐徐吹過,帶來一絲涼爽,頗有一種打馬行過客棧的愜意。普華兄告訴我們珠固電站離這里不遠,只有十公里的路程,飯后很快就能趕到。
早晨五點到正午,七八個小時不知不覺間過去了,停下來吃午飯時才突然覺得早已饑腸咕咕。胃口瞬間大開,一大碗的炮仗面,就著炒菜我吃的精光,連湯都喝了,我看見小王的大碗干拌也吃得一點不剩。在青山綠水的路邊客棧落腳進餐,這頓飯吃的酣暢淋漓。
珠固電站在群山綿延間,一道較為低緩的山峰圍攏的半圓形屏障的盡頭。普華兄說這處于群山中間,半圓的屏風式山峰叫“駱駝脖子”。前幾年為開辟“桃花源”,在駱駝脖子上鑿了一口山洞,就是桃花源村唯一的入口,如今桃花源村的旅游業已經發展的很好了。詩意的“桃花源”光聽這名字就該叫好,又有在群山環抱中屏風般圍攏“駱駝脖子”旖旎的風景做陪襯,這地界旅游業發展興起是必然。
到珠固電站舊址跟前時,被水沖毀了一半的小橋擋住了車的行進。我們下車步行過橋,珠固電站后方是陡峭的石山,氣勢巍峨逼人。我問在雨水較大的季節,這里會不會也有山石滾落給電站造成安全隱患?普華兄說不會,石山的結構相對穩定。但我依舊心有余悸,拍過電站的外觀及兩座機房后,我們匆匆折道而回。心里想多年前在這發電守護機房的前輩們,日復一日、年年歲歲,在大山腳下晝夜值守,該是怎樣的辛苦與寂寞啊。再次由衷向他們致敬,這光明的路,原本就是無數的電力人承前啟后,用青春汗水代代傳承鋪就而成的。光明的歷程充滿一代代人付出的艱辛汗水與青春流年,來之不易。
從珠固折回到浩門電廠時,大雨瓢潑。我們在普華兄的引導下,選取角度拍了浩門電廠的全景和局部景。因當天要趕回三角城,我們未敢做太多停留,為避免往返耽誤時間,商議決定在返程路上的銅礦電站由我們自己去找。在浩門鎮告別普華兄后,我和小王匆匆踏上去往三角城的路。按照普華兄的指引,在青石咀鎮西街變電所附近,找到了銅礦電站舊址。只可惜電站只剩辦公區域的幾排瓦房,機房拆除改造成了青石咀供熱公司。略遠處銅礦電站殘缺的圍墻依舊存在,記錄著過去年代的時間段里,這兒曾有過很大的一座銅礦廠子,廠內自備電廠供廠子生產、生活用電外,還給周邊的居民供過電。從不同角度拍攝提取了一些老照片,我知道這些都是珍貴的歷史資料,若錯過了記錄,這些光明的印記將不復存在。工作的職責和使命,讓我不愿漏掉任何一處值得記錄的地域和場景,做好這項工作意義久遠。
按計劃取到四個點的資料照片后已是下午五點,早晨纏繞于山巒間的云霧開始風起云涌。返程的路上,我和小王遭遇了幾次暴雨的襲擊。雨點落在窗玻璃上,前面的路一片模糊。車在山間的雨霧中走走停停,雷雨過后光影里出現幾次旖旎的彩虹,留在了我的相冊里,成為這一天時間流的真實記錄。毋庸置疑,這是風雨兼程、氣象多變的一天。順利完成工作任務,平安抵達三角城是心愿。在哈勒景鄉的上空,一大片黑色的烏云,從西南向東北的天空中沉悶的壓過來,低矮的似乎就要挨到車頂上一樣無限壓抑。那會兒雷雨剛剛下停,我和小王共同的心愿就是盡量放快車速穿過壓頂的烏云。十多公里之后,我們終于跑到了烏云前方明亮的地方。小王從倒車鏡里看到山頭的烏云喊了出來“快看,有一朵烏云掉到草原上了”。我驚奇的看到一端在車頂上空,一端在山頂的烏云真的跌落在草原上了。那一片的草原,被傾覆而下的烏云,罩成黑越越的一片。這落地的黑色烏云讓我驚愕。高原的天氣,多變的云彩,看到奇異的現象都是真實存在,任憑你怎么瞠目結舌,似乎都不為過。
抵達三角城時早已華燈初上,我們在街市一家陜西面館吃了碗油潑面趕回單位,到宿舍時已是十點多。給家人報過平安后洗漱后躺在床上,感覺暈暈乎乎還在車里顛簸。一會兒是云霧繚繞的山頭、一會兒是層巒疊嶂的屏風,一會兒又是壓頂的烏云……在迷糊中入夢,看到雨后,一道越來越明亮的彩虹,就那樣清晰的,掛在前方!
作者簡介:龐子麟,女,漢族,筆名雨禪。國網海北祁連供電公司職員。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在《小說月刊》《貴德》《祁連山》《日月》《金銀灘》《青海日報》《西海都市報》等文學雜志及報刊發表文學作品百余篇。2013年小說《守望遠方》獲得青海省電力系統優秀法制小說五佳,2018年,小說《情滿金銀灘》獲得青海電力優秀小說金獎。2021年,詩歌《高原夢想》獲得建黨百年第五屆全國詩書畫印大賽詩歌類特別金獎。2022年出版發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的報告文學《解碼四分廠》書刊主創作者之一。2022年參與《點亮中國》報告文學創作。
本文由史映紅推薦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