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沙漠(外一篇)
作者:贠靖
有位女作家說過,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座這樣的城,城里四季花開,芳草萋萋,月色似水。世上所有的溫暖與驚艷,都在這座城里。而我的心里只有一片沙漠。
城里有無限的美好,但城門緊鎖。鑰匙雖攥在自己的手中,旁人無法打開,我自己也無法打開。
我能感覺到的,除了孤獨還是孤獨。比如,我正站在擠擠攘攘的鬧市,周圍也無比的嘈雜,但卻像一個人被拋在死一般寂靜的,看不到一個人影的沙漠上。我感到嗓子眼干渴得難受。但沒有人理會我,他們從我身邊過去,我如同不存在一樣。
沙漠是貧瘠的,缺水的。我老是感覺像似被拋棄在沙漠里,不知是不是因為我小時候生活在干旱缺水的農(nóng)村,才造成了這種心理上的幻覺和障礙。擬或是因為我的內(nèi)心還不夠豐盈。或者說,是由于生存狀態(tài)的不同,造成了性格上的缺陷,才讓我與這座城市格格不入,成為一個孤獨的飄零者。
我就像漫無目的,在空中飛舞的、沒有著落蒲公英。又像是一支浮萍,雖未隨波逐流,卻在浮生里飄搖不定。隨時都有被淹沒、被沖走的恐懼。
有一個叫古龍的新派武俠小說作家說過,真正的寂寞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空虛,一種令你發(fā)狂的空虛。縱然在歡呼聲中,也會感到內(nèi)心的空虛、惆悵與沮喪。
古龍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創(chuàng)造性的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tǒng)武俠作品,環(huán)環(huán)緊扣,用性格的表層特征,寫出導致人物性格形成的心理特征。他一生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戀最美的人,風流一生,48歲就早逝了。
我覺得這沒甚么不好。我們沒辦法決定生命的長度,卻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銳度,精彩的48年遠比平淡的90年、100年或許更令人難忘。
我現(xiàn)在要解決的就是內(nèi)心無邊的孤獨。狄德羅曾說,忍受孤寂或者比忍受貧困需要更大的毅力。貧困可能會降低人的身價,但是孤寂卻可能敗壞人的性格。而孤寂的痛苦是無邊的,孤寂的人是可憐的,無可挽救的。
人的生命不長,不能用它來悲傷,得好好的活一場。我決定去看醫(yī)生。
但在做完一大堆檢查后,醫(yī)生告訴我,我沒病,身體很健康。我不相信他說的話,他一定沒用心給我做檢查。
我感覺身體很不適,哪兒都不舒服。寂寞和孤獨似蠕動的蟲子,噬咬著我的靈魂,讓我十分痛苦,他怎么能不負責任地告訴我沒病呢?沒病我跑到醫(yī)院來干什么?我是吃飽了沒事干撐得?!
我真想和他大吵一架,但想想還是放棄了。我已經(jīng)沒有了與人吵架的勇氣。
從醫(yī)院出來,我還是忍不住抬起腳,將路邊綠化帶里的磚塊踢得七零八落。沒想到發(fā)泄一通后我心里舒服多了,似乎那無邊的、難以忍受的孤獨悄悄地從我身邊溜走了。
但很快它又回來了。是因為在我彎下腰一個一個擺放好磚塊的時候,看見一個七八十歲的,過馬路的老太太跌倒在地上。她腿腳蹣跚著像一只變形的衣架,風一吹就踉蹌著跌倒了,一頭白發(fā)荒草一樣在風中抖動著。沒有人去扶她,所有的人都繞開了去。這讓我不由得聯(lián)想到了被拋在沙漠上的自己。
我又感受到了無邊的孤寂,煩躁和不安。
回到家,我看到一則新聞:蘭州核子華曦的“假陰”事件,讓整天忙于排隊做核酸的人突然意識到,核酸檢測這件事可能已經(jīng)成了一門生意,成了某些人乘機撈錢的手段、工具。
畢竟,賣傘的人永遠不希望雨停。我有些駭然。
這一夜,我卷縮在無邊的黑暗中,內(nèi)心充滿了恐懼。我像一只療傷的羔羊,在黑暗中舔舐著自己的傷口。心靈的沙漠上,荒草在瘋長。
第二天,當一縷陽光從打開的窗欞斜撒進來,我用手遮擋著刺眼的陽光,做出一個決定:那就是我不能再這樣漫無目的地等待,不能再渾渾噩噩地活下去了。我要嘗試著走出沙漠,去接受這個世界,好的、不好的。觀照內(nèi)心,才會給自己一片綠洲。我要走出荒漠,去迎接新的生活。
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
活出自我
有一種說法:每一只蝴蝶,都是從前一朵花的靈魂,回來尋找自己。我常問自己:你來到這個世界做什么,是為了尋找前世的遇見,或擦肩而過?還是為了有所作為,有所改變?
眾所周知,我們的前輩,他們就是為改變而來。他們打破了一個舊時代,建立了一個新中國,并且改變了這個國家積貧積弱的現(xiàn)狀,讓她的人民過上了幸福的,有尊嚴的生活。我認為他們是了不起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
我為什么而活著?伯特蘭?羅素說:是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感情,支配著我的一生。就像颶風一樣,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guī)砜裣玻绱藦娏遥灾掠谖医?jīng)常愿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以同樣的熱情尋求知識,我希望了解人的心靈,希望知道星星為什么閃閃發(fā)光。他說,我覺得我活著值得。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一次。
人這一輩子,最有意義的活法就是活出自我。要想活出自我,就要搞清楚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迎合他人,而是保持對生命,對生活最深沉的愛,遵從自己內(nèi)心的意愿與渴望,取悅自己,活出自己。這就是我活著的理由。
魯迅先生認為,人活著是“為自己而活著”,為自己的理想、尊嚴而活著。雖然我們常常在講“為自己而活”,但卻沒幾個人明白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從而失去奮斗的方向和定力,“為自己而活”也成為一句空話,或最終沉湎于私利、私欲而不自知,白白地消耗了生命。其次,是“為愛我者而活著”。不知道為自己該怎么活,就為丈夫、妻子、父母、兒女而活著。也有一部分人,在嘗試為自己、為理想而活著,卻不幸失敗后,選擇“為愛我者而活著”。不過,能為愛我者而活著,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的人生?
在《孤獨者》中,魯迅先生講述的主人公魏連殳,他是一個獨具個性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親手造就的“獨頭繭”中,品味孤獨,最終以“自戕式”的“復仇”向社會作絕望的反抗。他傲世蔑俗、孑然獨立,卻有著一副同情弱者、希望未來的熱心腸。
我想,人活著,除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吃自己喜歡吃的東西。最主要的,還是要提升自我,活出境界。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只有認識到這一點,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價值和認知,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從而活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
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有許多人是毫無靈魂的,日子過一天算一天,得過且過,從未想過去追求什么,這是很可悲的。
遵從內(nèi)心,取悅自我,人生才更有意義。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取悅自己,選擇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追尋自己內(nèi)心的意愿與渴望,并堅持不懈地為之努力,這樣才會更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標,活出自我。
人永遠不要活在別人的眼里,不要去比較。那樣的話,你就有可能失去自我,成為別人的附庸。
生活中我們很多人習慣活在別人的眼里,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可,能夠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他們喜歡去比較,希望自己活得比別人好。這種比來比去的生活,最終搞得自己身心疲憊,累得喘不過氣來,并且痛苦不堪。這是大可不必的。只有學會看開一些,豁達一些,坦然接受自己的生活,你的人生才會活得舒適幸福。
還有,人活著,要學會正視苦難,學會忘記痛苦。當然,這需要在逆境和挫折中,讓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堅強、從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坎坷、磨難,或者有那么一段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然而,人不應該只活在過去,活在悲痛中,一定要學會忘記痛苦,忘記不愉快的事情,記住那些美好的瞬間,這樣你才會開心,才能真正活出一個灑脫的自我。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