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俄散記之四:徜徉于紅場
作者:安玉琦
如果對克里姆林宮有種“神圣”的仰慕,那么對紅場則有些“紅色”情結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北京天安門廣場,就數莫斯科紅場最為壯觀了;尤其閱兵時那種雄偉的場面、磅礴的氣勢,震撼人心。而且莫斯科最著名的景點大多集中在紅場周圍。由于初來乍到,還真是不知先看那兒好了,就像作家畢淑敏在《加德滿都:直面生死》一文中說的那樣:來看紅場,“都如同眼睛的盛宴”。
我們從克里姆林宮出來,經過亞歷山大花園——好一派皇家園林氣派!園區極為整齊、平闊,一草一花,一木一樹,亭臺樓閣,雕塑鑄像,那么鮮活蔥蘢,那么有規有矩,那么神氣活現,整個看上去那么順眼養目。置身其中,漫步徜徉,足以讓你樂不思蜀。可惜留的時間太短了。
快到大門口的地方,忽見火炬樣的燃火通紅地明亮著,還有士兵守衛著。張導說那是“無名烈士墓”,下午還過來參拜。沒有停留,說先去吃午飯。
出來大門,我們來到紅場外圍的廣場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朱可夫元帥雕像”——坐騎沖天而上,展示著無往而不勝的英雄氣概。我們全被朱可夫元帥震住了,便紛紛停下腳步,或合影,或錄像,忙得連張導的招呼都不聽了——咱們先去吃飯,下午參觀完紅場就在這里集合,有的是時間照相。
聽張導這么一說,大家都放心了,迅速跟上她一直往前走。不巧碰面過來招搖于廣場的一雙高貴公子和漂亮女郎,面帶笑容相邀與我在朱可夫雕像前合影,只收100盧布,我不好意思地擺擺手又作出要趕著吃飯的動作,所以未能成交。他倆朝我聳聳肩膀,表示失望;我也回望他倆一眼,不免心存失落。好事未成,只顧悶頭走路,冷不丁進了一家仿如大堂的走廊——哦!好個華麗啊,像宮殿一般。我猜今中午這頓飯一定別有風味。于是步履輕快起來,眼睛也明亮起來,心想在這里就餐該是哪個“級別待遇”呢?然而,在敞亮通明的長廊上,在兩邊琳瑯滿目的商品誘惑下,走了大約十來分鐘,又出來輝煌華麗的拱門,再過一條馬路,直奔中國餐館過去。
過后才得知,我們途徑的那個豪華的宮殿,是紅場東面的國營百貨商店長達數百米的歐式建筑群體——古姆。它由波梅蘭茨夫設計,建成于1893年,現今已成為世界最為知名的十家百貨商店之一。最值得推崇的是商場一樓那個精致的八角水池:赭紅色大理石砌成的水池,碧水清澈見底,妙曼著迷人的倩影;水中央那個高高的噴泉,宛如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女;那噴珠吐玉的圓盤,儼然舞女旋轉飄飛的舞裙……據說這個水池周遭是莫斯科戀人首選的約會佳境。
吃過午飯,小雨雪愈加親密,張導把我們帶到紅場,作了一番介紹,然后宣布自由活動,4點鐘準時到朱可夫雕像跟前集合。張導和青島導游孫雪姣快步走進“古姆”,其后我們團多數女同胞也跟著去了“古姆”,是避雨雪呢,還是逛商店?不得而知。
一時間少了導航,我有些不知所措。我獨立于紅場中央,先穩定情緒,再決定瀏覽路線,免得走回頭路,以防浪費時間。由于雨雪使然,紅場游人稀少,略顯冷清;但也好,不礙視線,更便于觀景瞭物。
我在紅場上漫步著,總覺得“紅場與傳說和想象中那個巨無霸廣場相比,與可容千軍萬馬浩蕩前行,甚至可讓巨型戰略導彈戰車轟轟駛過的影視形象相比,實在太小,太小太小。”但是,當我們讀懂它的時候,紅場“不唯所占空間的大小,更在它的氣度,它的包容度,它是否能容納各各不一、搖曳多姿的生活這一切,則從另一個維度上,近乎無限地擴展了一個廣場的深度和廣度。”(湯世杰《隨想紅場》)
于是,我佇立于紅場上,深情地打量著紅場,又覺得它與天安門廣場好有一比:紅場有克里姆林宮,天安門廣場有故宮;紅場有無名烈士墓,天安門廣場有人民英雄紀念碑;紅場有列寧墓,天安門廣場有毛主席紀念堂;紅場有俄羅斯歷史博物館,天安門廣場有中國歷史博物館…….兩相比較,難分伯仲;各有各的風格,各有各的優勢:天安門廣場寬闊、宏偉,紅場則古樸、典雅;而且它們兩者——都承載著千古不朽的史詩和仍在續寫著新時代的華麗篇章……
紅場位于克里姆林宮東墻的一側。15世紀90年代莫斯科發生大火,燒的片甲不留,空曠之地成為廣場,曾被稱為“火燒場”。17世紀起稱其“紅場。”俄語中的“紅色的”一詞還有“美麗的”意思;由于譯名都只取了其中的第一要義,“紅色的”,久而久之,紅場就這樣叫起來了。
紅場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廣場,也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地。1917年10月革命勝利后,莫斯科成為首都,紅場則成為人民慶祝活動、集會和閱兵的圣地。紅場雖經多次改建和修建,但仍保持原樣,路面還是當年的石條鋪設的,整潔而古樸。它南北長695米,東西寬130米,總面積9萬多平方米,僅有北京天安門廣場六分之一的面積。但是,紅場上閱兵可是舉世聞名的。1941年11月7日,蘇聯舉行了最具歷史性的閱兵式。當時蘇聯正處于衛國戰爭時期,納粹德國軍隊已兵臨莫斯科城下,形勢非常嚴峻。為了鼓舞士氣,蘇聯政府在紅場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24周年。斯大林站在克里姆林宮鐘樓下的列寧墓上檢閱蘇聯軍隊,并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此后,許多部隊從閱兵式現場直接開赴前線。蘇聯政府、蘇聯軍隊和蘇聯人民為“二戰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在蘇聯時期,11月7日是傳統的全國性節日。每年這一天,蘇聯都要在紅場舉行盛大的閱兵式,紀念十月革命。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官方不再慶祝十月革命,但這天仍為休息日。1991年俄羅斯政府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將11月7日確定為“十月革命節”,以此紀念1941年11月7日紅場閱兵式舉行50周年。到了1996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將11月7日定為“和諧和解日”。直到2005年6月21日,俄羅斯修訂的聯邦法律《俄羅斯軍人榮譽日和紀念日》規定,從2005年起,11月7日重新被當作“十月革命節”來慶祝,但這一天不再是休息日。該法律還將11月7日定為“軍人榮譽日”。
我們來俄羅斯旅游,恰逢“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前夕,節日氛圍初露端倪。從圣彼得堡回來莫斯科,都想再上紅場看一看,然而司機師傅轉了好幾個路口,都是戒嚴,紅場進不去了,不光堵路還真是堵心呢!
好在那天我沒躲雨雪,紅場上的景點基本沒落下。在莫斯科看了不少洋蔥頭尖頂教堂,盡管色彩斑斕,耀人眼目,但卻給人山重水復,似曾相識的印象。然而,紅場南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卻絕非一般,說它是“用石頭描繪的童話”。近前看上去,真的就像一座仙境般的城堡。教堂于1555——1561年奉沙皇伊凡四世之命建造在莫斯科紅場,作為一份神圣的獻禮,感謝上帝幫助伊凡在近期作戰取得的勝利。大教堂是由9座參差不齊的教堂組成的,中間最高的大教堂有17米高,被8座略小點的教堂拱衛著,并極為巧妙地組合一體,充分展示了俄羅斯民間建筑藝術風格。而且大教堂沒有正面、側面和背面之分,8個塔樓的正門均朝向中心教堂內的回廊,從任何角度看上去都是獨特的風景。忽聽另個團隊導游解說道,大教堂落成后,伊凡四世拍案叫絕!在驚嘆之余,為以防設計者再設計出比它更好、更完美的大教堂,竟然歹毒地下令挖掉了他的眼睛。
聞此解說,令人心怵。殊不知伊凡四世也算不凡歷史人物,竟然如此小肚雞腸,且使毒辣手段,縱然獨霸世界“佳作”,亦令參觀者于心不忍。于是我再也沒有興趣呆下去了,便快步離開瓦西里·布拉仁大教堂,前去拜謁列寧陵墓。
列寧陵墓位于紅場克里姆林宮宮墻正中的前面,1924年1月27日建成,當時是木制結構,1930年改由紅色花崗巖和黑色長石建造,更為堅固莊嚴。列寧陵墓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體表呈階梯狀3個立方體,總體積為5800立方米,內部容積為2400立方米,重達60噸的石碑上用俄文刻著列寧的名字。1994年,列寧陵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
可惜這天不開放。在來紅場之前,我曾急著問過張導,能否瞻仰著列寧遺容。她說行程上沒有,因為俄羅斯人瞻仰的很少,所以開放的時日不多。其實也沒什么好看的,不像導游詞說的那樣:“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的遺體安放在建筑內部的水晶棺中,身上覆蓋著蘇聯國旗。臉和手都由特制的燈光照耀著,清晰而安詳,不由得讓瞻仰者肅然起敬。”其實現在的列寧遺體都換成蠟的了。
盡管如此,既然來到列寧陵墓跟前,而瞻仰不到列寧遺容,總是于心不安。尤其吾等之輩,對于馬恩列斯毛可是無限敬仰的;即便世態炎涼,吾等之輩對于馬恩列斯毛也不忘初衷。
上小學的時候,讀過《列寧和哨兵》課文,覺得列寧就像我家和藹的三爺爺,一點也不讓人害怕;少年狂野的時候,盡管在露天還得跑老遠的夜路,只要是演列寧的電影就百看不厭,而且會說“面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那就是一種榮耀啊;當兵以后,那時除了讀毛主席的書以外,讀列寧的書要算最多的了,盡管艱深難懂,但還是硬著頭皮硬啃,感覺信仰也是有滋有味的;直至老朽,還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好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使命不敢當,但初心卻是仍然向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
我許久肅立在列寧陵墓跟前,思緒萬千:在列寧為首的布爾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使社會主義理想變成了現實,從而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而今日,列寧陵墓前這般冷清,并非雨雪作祟,而是初心不再啊;偶爾有俄羅斯人走過,也是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更沒看見獻鮮花的;就連衛兵也很閑散,走來走去地沒個精神氣兒。還有些讓我們中國人不好接受的是,列寧陵墓的上層建有主席臺,每當俄羅斯有重要儀式時,領導人就站立其上觀禮、指揮和演說;盡管“站在巨人肩膀上”,更便于“上天攬月”,但總有種“在太歲頭上動土”和對偉人不恭的感覺。這或許是東西方傳統文化不同使然;也是,相互包容就好。
然而,讓熱愛列寧同志的同志不能容忍的是,居然有人嚷言要把列寧遺體清除紅場。如果他是共產黨員,那就意味著背叛;如果他是異教徒,那就是別有用心。
但是,捍衛列寧的正義聲音仍然是不絕于耳的。
在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前夕,俄羅斯共產黨領導人久加諾夫在接受RT電視臺采訪時嚴厲駁斥了索布恰克(電視臺主持人,希望參加2018年俄總統大選)的言行:建議將列寧遺體從紅場列寧陵墓遷走是“不成體統,蠻橫無理”的,出現像她這樣“不尊重偉大國家意志”的人是俄羅斯的悲劇。他還義正辭嚴地表示:“如果有人試圖在紅場制造沖突,組織大規模混亂,我們不會允許這些陰謀得逞,我們將會把所有此類分子從那里趕走。”
盡管在俄羅斯推崇列寧主義不占主流,但是列寧對于共產主義運動的建樹和功勛是不可磨滅的。于是我自以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名義,面朝列寧陵墓深鞠一躬,然后心情陳雜地走出紅場,恰好趕上無名烈士墓國家一號崗的換崗儀式。
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氣場:人頭攢動,肅穆無聲;天地動容,雨雪停歇。老夫孤陋寡見,這種換崗儀式大概舉世無雙吧?反正“我這一枝拙筆,實不能形容其萬一。”(蘇雪林《黃海游蹤》)好在諸位看官都看過紅場閱兵,那種氣勢磅礴的場面,那種威武雄壯的英姿,那種一往無前“戰斗民族”的精神……儼如其精致而完美的縮影。
儀式結束,人們紛紛離去,偌大的場地零星著吾等外來之人。在下暗想:假若只來看“熱鬧”,那就愧對無名烈士了。其實不然,上午路過這里的時候,張導曾說過,各國領導人來俄羅斯訪問,都要來憑吊無名烈士墓,還要敬獻花圈或花籃,咱們的習近平主席也來過這里。不僅如此,俄羅斯新婚夫婦,在舉行婚禮的那一天都要來無名烈士墓悼念和獻花。相比之下,我們中國有少數不肖子孫經常在訪談節目上拿邱少云、董存瑞、雷鋒等英雄人物說事,氣得將軍拍案而起,厲聲駁斥。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維護烈士們的名譽和震懾那些不肖子孫,全國十三屆人大常務會二次會議于2018年4月27日通過了《中國人民共和國烈士保護法》(從5月1日起實行)。
我在這里錄下了不少的影像,有朝一日作為青少年的教育資料,亦不枉此行。
無名烈士墓建成于1962年。據考證,墓里只有一位烈士的尸骨,他是在莫斯科保衛戰最近防線上犧牲的,但沒有記下他的名字。所以叫無名烈士墓。但這位無名烈士卻代表著偉大衛國戰爭中犧牲的數百萬蘇軍指戰員。
無名烈士墓就在亞歷山大花園里,離紅場也不遠。它正面朝北,東西走向是由赭紅色大理石構成,莊嚴凝重,教人生發緬懷之情。其西側設立著鋼盔和軍旗青銅雕塑,簡潔明快,寓意深長。墓前那個凸鼓的五星狀火炬,熊熊燃燒,從未熄滅,謂之“長明火”。它象征著烈士們的不朽功勛和精神永存。正如墓碑銘志鐫刻:“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永世長存”。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