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俄散記之七:追隨著涅瓦河
作者:安玉琦
(一)
鄉村因水而富庶,城市因水而繁榮。涅瓦河成就“一代天驕”——彼得大帝;而彼得大帝依仗涅瓦河開疆拓域,打通波羅的海,從而使得圣彼得堡日益昌盛起來,并且著名于世界。
而這一切,全部得益于涅瓦河。從1703年開始,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右岸兔子島上建造彼得保羅要塞,作為戰爭的前哨陣地,“我們要從這里震懾瑞典。這里要興建一座城市”,因為早就“上天注定,讓我們在這里打開一個瞭望歐洲的窗口,我們要在海邊站穩腳跟”,直到“被排炮擊退的瑞典部隊,橫七豎八地倒在沙場上”,并且狼狽地從波羅的海撤走,才讓彼得大帝“沿著新辟的航路”(以上系普希金詩句),最終建立了一座全新的城市。她的名字叫圣彼得堡——這是一個帶有鮮明的日耳曼語系特征的名字,以此顯示俄國面向歐洲、走出世界的帝國中心地位。而且,“在塑造彼得堡神話的石頭、磚塊、運河和宮殿之間,投下來自過去的聲音,蕩漾、回響。”(柏琳《一座被催眠的城市》)自1712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往圣彼得堡,在200多年的時間里,她一直是俄國的首都。至今仍有“北方首都”之說,并享有“第二首都”之殊榮。
假如沒有涅瓦河“眼前波濤洶涌,浩渺無邊(普希金詩句)”,想必彼得大帝也難以揚帆起航、實現宏遠大志的。史書說因為涅瓦河的浩蕩澎湃,激發了彼得大帝的雄才大略,年輕時就到歐洲去學習航海、造船等水上技藝,并且功成名就。對此,楊導告訴我們:這就是彼市人所說的“先有涅瓦河,后有彼得大帝;先有彼得保羅要塞,后有圣彼得堡新都。”
我們來到彼市城里觀光,大致順序是沿著涅瓦河展開的。
頭一天,我們先外觀圣伊基耶夫大教堂,俗稱金頂大教堂。聽楊導介紹,它不是一般的大教堂,而是與梵蒂岡圣彼得、倫敦圣保羅、佛羅倫薩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稱為“世界四大圓頂大教堂”。
彼市金頂大教堂其建筑地基深達10余米,外部共有112根整塊的深玫瑰色和斑環花崗巖圓柱,內部則采用大量珍稀彩色石料,使其顯得愈加莊重華麗。而最令人叫絕的是那個圓形金頂,其中更絕技的是采用汞合金火燒制法為圓頂鍍金的,從而使巨大的金頂歷經風雨陰晦一個半世紀之后,即便從未修飾卻依然流光溢彩,金燦若初。聽楊導這么一說,我們都停下腳步,多看了金頂幾眼。由此我心想: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但金子的珍貴與能量,則各人有各人的喜好與見解。如果把它只作為金屬中的一種,那么你就會心如止水;如果把它視為囊中瑰寶,那么你肯定渾身銅臭氣味。所以,盡管金頂大教堂讓世人矚目,也不過是個景觀而已。看一眼足矣,何苦為那金色圓頂撓心呢?!
看完金頂大教堂,我們跟著楊導往前走去,忽見有幢建筑很特別,拱門上裝飾著海洋和水兵的雕像,因為我當過海軍,所以很感興趣,便問楊導這是什么地方。他說這就是原來的海軍總部,如今是海軍學院。我仰頭望去,“海軍大廈的尖塔在發光”(普希金詩句)。楊導說那根閃閃發光的鍍金長針,高達72米,在彼市任何地方都可以望見它,所以也是彼市的象征之一。
來到彼得廣場(也稱十二月黨人廣場),涅瓦河就在眼前。打眼望去,波光粼粼,帆檣幢幢,一河壯美。但我還是仰慕這座青銅騎士像。在彼得廣場中央一塊巨石上,駿馬前蹄騰空,彼得大帝端坐在駿馬上,雄健彪悍,腳下是陡峭懸崖;兩眼炯炯有神,目視著波羅的海方向,宛如神的化身——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都能強烈感受到他的藝術魅力。我久久仰視著彼得大帝,恍惚間覺得“他的容顏真是威風凜凜,他步履矯健,他神采奕奕,他活像一位天上的雷神。”緊接著,“突然好像是從天上發出,彼得的動人的、響亮的聲音:‘奮勇前進,上帝保佑我們!’”,“而我們每一步的前進,都印上戰爭之神的洪恩。”(普希金詩句)故此,彼得大帝在俄國歷史上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今日之俄羅斯,有媒體向全國推舉千百年來的大帝人物,只有三位上榜:彼得、葉卡捷琳娜、普京。而彼得是當之無愧的首位大帝,因此俄國人對其信奉神明,頂禮膜拜。
然而,更為神明的是立于涅瓦河堤岸的那對獅身人面像,準確的說法是一對帶有獅身的阿門霍特布三世的法老面像。它從公元前1455年至公元前1419年完成雕刻,1832年從尼羅河運達這里,作為埃及國王俸給圣彼得堡的神圣禮物。據說此前涅瓦河很不安分,每年都會興風作浪,鬧騰水災,“就如同野獸發了瘋”,“洶涌的浪濤強盜似地攀上窗臺。小船急駛中用船尾打破玻璃。蓋著濕布的攤販的木盤,小房子的碎片、木塊、屋頂,囤集商的各種什物雜件,可憐的窮人的日用家具……都在大街上漂浮著”,而“廣場像是一片片的湖泊,大街像是一條條的大河注入了湖泊。巍峨的皇宮像一座孤島被困在水中”(普希金詩句),使得百姓吃盡了苦頭。自打獅身人面像立于岸堤,終于鎮住了河怪水妖,使得涅瓦河風平浪靜,行船揚帆一路順風順水,造福百姓……
楊導把它說的活靈活現,跟神仙一樣靈驗,使得我們好奇心大興,挨個兒與它合影留念。鄙人更是余興未盡,二話沒說爽快掏包100元人民幣,從攤販那里購得一尊生鐵炮制的獅身人面像,欲回家來博得大孫女一笑。可是不成想,上初二的大孫女反問道:“爺爺,您又去埃及啦?”我頓時啞言又赧顏。細想想是啊,帶回一個不屬于這個國度的真是不該買的紀念品。佛祖告誡:“沖動是魔鬼”。這次我有體會:沖動也會辦傻事。
好在在回國的候機廳商店里,我又買了俄羅斯套娃,贏得了小孫女的喜愛,方得心安。至于那尊獅身人面像,我把它擺于書櫥,可是懶得看它。但過后又想,成見亦唆人小心眼;而小心眼必不成大器。玉不琢不成器,然老夫也!
(二)
最好玩的莫過于乘坐游船蕩漾在涅瓦河上。一方面可以盡情欣賞“而今在這活躍的兩岸上,壯麗的宮殿、矗立的高樓屹立著,從世界每個角落,一批一批的大船都向著,這富麗豪華的碼頭停泊;涅瓦河披上花崗石外衣;長橋在河水波濤上高懸;河上的大小島嶼掩蓋著,一座座的濃綠色的花園。而同這年輕的首都相比,古老的莫斯科顯得暗淡”(普希金詩句);另一方面有吃有喝,如各式面包、魚子醬、伏加特、純凈水、水果等,還有精彩演出。這是一個非常快樂的項目,讓大家的幸福指數驟然升漲幾分。盡管自掏腰包,但大家都慷慨解囊,滿心歡喜地登上快樂游船。這是因為楊導給予我們誠實印象,所以不像有的導游瞎忽悠而擔心會上“賊船”的。一趟下來,名至實歸,貨真價實;這錢花得值,一點也不冤枉。
由于我們一個團就包下一條游船,使得楊導十分高興。自我表揚說:“咱們山東人就是善解人意,顧全大局,禮儀之邦到哪兒都閃光。”
上來游船,我沒進艙座,直接來到船首觀景臺,面對涅瓦河,誘人產生聯想:大渡河的浩蕩,黃河的咆哮,湄公河的詭譎,尼羅河的神秘……我有幸領略過;但是沒想到涅瓦河如此溫順,波瀾不驚,極易泛舟游覽。
聽楊導介紹說,涅瓦河分支有50多條,而橋梁就有700多座,它將40多個島嶼連通起來,所以圣彼得堡有著“北方威尼斯”之美譽。在這里,說到橋,不禁讓人想起蔡國慶唱的《北京的橋》:“北京的橋千姿百態,北京的橋啊瑰麗多彩”,“你就數哇數哇數哇,怎么就數不過來”;而圣彼得堡的橋呢,更有一絕,在這700多座橋梁中,有21座是開啟橋,只在凌晨2至5點之間打開,好讓大型船只通過。
更沒想到,看似平靜如鏡的涅瓦河竟如此之深。楊導說它有60多米水深,潛艇經常出沒在這條河里。其實并不奇怪,那不,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也泊在岸邊。當我望見它那威武英姿,耳邊仿佛響起了毛主席那句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說心里話,我來俄羅斯最想參拜的就是克里姆林宮、冬宮和阿芙樂爾號。因為余輩等人那種“蘇聯老大哥情結”是不可磨滅的。
于是,我婰著老相根問楊導阿芙樂爾號的前世今生:它建成于1903年,是一艘典型的穹甲防護巡洋艦。取名“阿芙樂爾”,來自古羅馬神話中的司晨女神,意為“黎明”或“曙光”,就像一顆耀眼的明珠,雄踞于海上。1803年11月,新服役的“阿芙樂爾”接到命令支援旅順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直接參與了日俄戰爭。1905年5月,它又與日本聯合艦隊決戰對馬海峽。在第一輪交火中,艦長及14名水兵一同犧牲。最后突圍,敗退到菲律賓馬尼拉。6月6日,被駐菲美軍扣押,直到戰后才歸還沙俄。1917年二月革命時,“阿芙樂爾”水兵起義,參加了推翻沙皇政府的斗爭。1917年10月革命前夕,它停泊在彼得格勒(現為圣彼得堡)涅瓦河畔待命。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9時45分,奉命開炮,發出進攻冬宮的信號。從此,“阿芙樂爾”的炮聲,成為蘇聯十月革命成功的象征。
到了二戰時期,面對法西斯的圍困,蘇軍把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的9門火炮拆下,用以組成“波羅的海艦隊獨立連”,部署在列寧格勒城郊抵抗德軍。1941年9月30日,為了防止德軍掠劫,蘇軍將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沉于涅瓦河水底。直到二戰結束,才將它打撈出水,作為革命歷史教育見證物,一直停靠在涅瓦河碼頭上,供人們參觀接受教育,不忘初心,銘記歷史,不斷激勵革命熱情。更為難能可貴的,那年毛主席訪蘇時,曾登上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又說了那句名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假如我們能夠追隨毛主席的足跡,也登上阿芙樂爾號該是多么地榮耀啊!可是不巧,那天我們來到碼頭上,阿芙樂爾號正在裝飾,顯得愈加威武、雄壯和靚麗、喜慶,這是在為迎接“十月革命”100周年大慶而忙碌,所以不讓游人上艦參觀了。后來,在莫斯科參觀“軍事博物館”的時候,我近距離地好久地佇立于“阿芙樂爾號”模型前,真想把她攬入胸懷,以彌補未能登艦之遺憾。
(三)
冬宮也巍峨聳立于涅瓦河畔。盡管是自愿自費項目,而且票價不菲,但是大家都進去了,因為“紅色情結”使然而成為心向往之的地方。然而,走下全過程,與我所想象的所憧憬的大有徑庭:阿芙樂爾號的炮聲在這里啞然失聲,十月革命的見證物在這里沒有蹤影,而充斥宮殿的全是名畫與杰作,再就是金銀財寶。正如張煒先生所說:“在星漢燦爛之中,在無法窮盡的藝術、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大薈萃面前,常常有一種無可逃遁的眩暈感。在跨越時空而來的多角度多波次、頻繁急促和陡然有力的各種撞擊之下,那根本來敏感的神經已經麻木疲萎”(《遠逝的風景》)。再用楊導的話說,那就是除了奢華,就是奢侈。那天我在里面憋得冒汗,老眼看得昏花,腿腳也有點木麻,總感到渾身不是滋味。好歹隨著擁擠不堪的人流出來大門,方得長吁一口氣。但過后回味,到底得到了什么啟示,那就是楊導所說的奢華和奢侈;再就是楊導八卦的“三條腿”油畫和“普京狗”金器,能逗人一笑。所謂“三條腿”油畫,那是意大利著名畫家朱利奧·羅馬諾的《一對愛人》,一個老女仆躲在門后偷窺他倆卿卿我我的情景,仔細看看是好像多出一條腿。而那尊黃金古董狗,跟活著一樣向游人示好,其相貌酷似普京,所以楊導稱它為“普京狗”。
盡管冬宮內部富麗堂皇,價值連城,但并沒有讓我驚奇和留戀的東西;倒不如在游艇上眺望冬宮的外貌,還有種“像俄羅斯似地屹立不動,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普希金詩句),并有著旗幟般的象征。
看了冬宮就不差夏宮了,自費到底吧。楊導說它比冬宮更加奢華和奢侈。聽此評價,我興味索然,隨著人流走個過程吧。直到走進“中國館”,方得睜大眼睛,偌大一個展廳,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瑰寶,每一件都價值連城,每一件都沾滿中國人的血淚,那是沙俄掠奪中華民族財富的見證啊!因此,每當華人走進“中國館”,俄導往往不讓止步停留,帶你匆匆而過,恐怕暴露它們掠奪中國的罪惡行徑。這次我們之所以能如意參觀,那是因為楊導和這個帶路的俄導是同學,方得開了個不小的后門,讓我們看到了沙俄的丑惡嘴臉。然而在“中國館”的這些展品,只是沙俄掠奪中國罪惡行徑的一小部分,而更大的罪惡是它侵占了我國大片領土。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沙俄曾先后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去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出來夏宮,我佇立在中軸線的石階上,面對風平浪靜、波瀾不驚的波羅的海,當聯想到貝加爾湖和海參崴時,驟然冷風襲來,不禁心上一凜……
(四)
涅瓦河畔最古老的建筑是彼得保羅要塞。它也是圣彼得堡的發祥地。但是楊導介紹說,這里原先地理環境并不好,整個都是沼澤地,海拔僅有1.2-2米,而且水患不斷,極不適宜人居。彼得大帝為掙得出海口,用排炮擊退了瑞典部隊,終于占領了涅瓦河并作為出海口以及大片的土地。在此大地上,驅使數以萬計的勞工,投放大量的石料和土方,抬高海拔面。1703年5月16日,彼得大帝在兔子島上奠基,開始建造彼得保羅要塞。這是一座六棱體的古堡,有著“一塞當關,萬夫莫開”的態勢。這個要塞里面建有大教堂、鐘樓、圣彼得門、彼得大帝船塢、造幣廠、兵工廠、克隆威爾克炮樓、十二月革命黨人紀念碑等等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圣彼得堡大教堂,內部富麗堂皇,外表莊嚴肅穆,鐘樓尖頂顯示著占領涅瓦河及波羅的海周邊土地的象征,迄今仍是圣彼得堡最高的建筑物。
但令人費解的是,這里的彼得大帝坐像,有違偉人雕像之常規,一改其威武雄健、叱咤風云的形象,顯得讓人不敢恭維。楊導說這就是彼得大帝的本來面目——光頭,半面臉上有麻點,那是小兒麻痹癥留下的痕跡。由此不少畫師因為照實畫像,而慘遭怒殺。直到有個識時務的畫師,給彼得大帝畫了一幅側面像,以掩其丑,博得寡人龍顏大悅,方得幸免殺身。后來作為彼得大帝標準像,四處張掛。現在博物館里見到的就是那張畫像。
因為自己的丑陋面貌而怪罪畫師并殺之而后快,難道帝王們都是如此心狠手辣嗎?
由此引申開來,正如毛主席所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暴裂的行動。”而列寧卻是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鼻祖。十月革命勝利后,他下令將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滿門抄斬,并拋尸莫斯科郊外。據楊導說,那是列寧為報復沙皇政府對他流放15年之仇所為。因此,列寧也如同斯大林一樣,在俄羅斯人民心目中,不像前蘇聯時期那么偉大和令人敬仰了。原因就是他復仇心理太重。據說列寧塑像現在只剩下兩座:一座在全俄展覽中心廣場,一座在莫斯科地鐵里。而斯大林的塑像呢,在俄羅斯早已絕跡。后來在參觀莫斯科地鐵候車廳里,好像有幅斯大林畫像;因為畫面不是十分鮮明,所以不敢肯定。
扯得遠了。看來政治有時候也玩戲法,這不,蘇聯解體后,葉利欽上臺,1998年7月17日俄羅斯政府決定,將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遺骸,安葬在圣彼得保羅大教堂,以示緬懷他的歷史功績。
然而,列寧及其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又會生發何種感慨呢?
不僅如此。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后,將蘇聯時期的鐮刀斧頭國旗改為彼得大帝在位時采用過的白、藍、紅旗幟,重新確定為俄羅斯聯邦國旗。1993年又將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曾采用的雙頭鷹國徽,重新確定為俄羅斯聯邦國徽。二十世紀末,國家杜馬再次從法律上確定了“雙頭鷹”作為俄羅斯的國家象征。的確,“雙頭鷹”體態不凡,羽翼豐滿,嘴爪如鉤,雙目賊亮。楊導解說道,它一頭覬覦著西方,一頭覬覦著東方,大國沙文主義陰魂始終不散。楊導還告訴我們一個秘聞:普京所戴手表里面就鑲嵌著雙頭鷹。常人把手表戴在左手脖上,普京卻戴在右手脖上,那是因為彼得大帝的權柄始終緊握在右手里面,所以普京也要像彼得大帝那樣威震天下。
(五)
還是回到船艙吧。里面有吃有喝,還有演出助興,該是多么地愜意啊!特別幕布上方橫幅那行中國字:“中國和俄羅斯永遠是好朋友”,就像友誼紐帶將我們和演員們緊緊連在一起了。他們演員不多,只有三男三女,但是男的英俊女的俏麗,讓人百看不厭。而且他們能歌善舞,熱情奔放,博得熱烈的掌聲和贊美的笑語,仿佛涅瓦河也跟著沸騰起來了。
演出高潮的時候,他們紛紛走下舞臺,不容商量就拉你跳起水兵舞,輕松地快樂地旋轉著,使得整個游船也都舞動起來,讓我們這些無緣應邀登場的看客,也有點心猿意馬,躍躍欲試……
更有意思的是“找情郎”游戲。三位年輕美麗的女演員打扮成新娘,走下臺來,東瞧瞧西望望,看中你,便拉出你并與你雙膝跪在布墊上,相互對拜,還得互吻臉頰,就像真的要結為夫妻一般。就算坐懷不亂的君子,到了這種場合,也會生發“非分之想”的吧?林總有幸被俄羅斯美女選中,臉頰上收獲兩顆艷麗的唇紅——那是俄羅斯姑娘的深情與意愿啊!——然而林夫人無可感言,只好強作笑顏,趕緊用濕巾為夫擦拭——但為時晚矣,早被拍客們載入了“史冊”……
最后是一曲《茉莉花》。沒想到她們中文那么好,唱的字正腔圓,委婉動聽,讓大家興奮不已,掌聲不絕。
帷幕落下,她們端著小簸籮開始收小費了。我給了100盧布。林總給了1000盧布,權作“訂婚”禮金吧。但也有“逃票”的。其實,給不給小費,各自情愿,并非強人所難;鄙人只是畫蛇添足,如實記之,祈君不必當真。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