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短
作者:羅里寧
我讀文章,最愛找些短一點的優先閱讀。短,當然不是優先閱讀的絕對標準,它是就同樣體裁同樣質量而言。我們當地有位名家,向人推薦當地另一位名家的一篇散文,說這篇散文寫得好,值得學習借鑒。名家推薦名家,自然不錯,可惜這篇散文太長,二十多頁,好幾萬字,因而也就嚇退不少沒這個閱讀精力的人。
我個人平時愛讀點魯迅先生,愛讀點孫犁先生,讀他們,是因為那個時候能讀的東西不多,愛讀他們,則是因為他們的文章都不長,不長而好讀,這是最主要的原因。魯迅先生是有大名氣的人,孫犁先生是因讀了他的《荷花淀》才喜歡上的。我并不以長短論英雄,也不以是不是名家論成敗,小時候讀他們,還不知名家為何物,讀短只是我個人的閱讀喜好而已——我也并不只是讀短——高爾泰的《尋找家園》,是一本經典的散文作品,用四百五十八頁的篇幅書寫自己的一生,夠不夠長,真夠長的,——長,人們仍然可以很輕松地讀下去,因為它的每一個章節,都可獨立成篇,并且都多在三頁上下,有時間可以慢慢讀,沒時間不一定一下子讀完全書,一個章節一個章節去讀,或者有選擇地去讀其中的某些章節,也是一種享受。
有人說魯迅先生寫的不多,更沒寫過長篇,算不上文豪,——這才真是以長短論英雄了。莫言同志以長篇見長,作品也多,還得過諾貝爾的獎金,他算不算文豪,按照長和多的理論算,他應該算文豪。可以長篇見長,作品也多的莫言同志卻說,他愿以他的全部作品換取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原話不記得了,大意就這樣。莫言的作品好不好,見仁見智,他這話卻說得好,說明他有自知之明,比起那些自高自大的人,要好得多。
中國現代作家的一些大家如胡適、朱自清、葉圣陶、夏丏尊、梁實秋、錢鍾書等先生,他們的文筆,也都多以簡潔著稱。魯迅先生的胞弟周作人,無論思想還是文字,與其兄長相比,都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有一點卻是相近的,就是文章的短。周作人堪稱文章大家,在中國現代文學中占據很重要的位置,然而他的在寫作上的成就,并不是靠長篇大論,而是靠他的篇幅不長的散文取得的,他的那些平和沖淡、清雋幽雅的散文,至今仍為許多人所追捧。
王力先生是大教授、大語言學家,他的著作除了學術研究、教學教材之外,散文隨筆既有學問又情趣橫生,散文隨筆集《龍蟲并雕齋瑣語》,每篇文字都不長,讀起來非常享受。唐弢早期的雜文,曾被當時當局誤以為是魯迅先生寫的,散文集《墮民》,有的只有一、二頁的篇幅,文字簡練,少廢話。唐弢主編過中國現代文學史,是現代文學史方面的專家,寫文章那么吝嗇筆墨,實在難得。楊朔的散文《雪浪花》《荔枝蜜》,短短小小,文字漂亮,把散文當詩寫。鐘叔河先生把文章寫得短看作功德無量的事,——文章寫得短,是不是功德無量的事,暫且放下不說,它至少也是個利己利人的事。寫得短,作者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多看幾遍剛寫出的稿子,把可有可無的字、句刪去,使其更具可讀性,這是對自己而言。對他人呢,短是使人讀下去的一個很重要的理由,一般人讀文章,總愛先掃視一下篇幅,篇幅太長,就會把人家給嚇退,不敢讀下去。
古今許多優秀的作家,寫作時都會控制住自己手中的那支筆,不讓它像脫韁的野馬似的,無邊無際地奔跑。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開頭最初是寫了不少山,最后只寫了句“環滁皆山也”,成為傳頌至今的寫作上的佳話。汪曾祺在《說短》中說:“魯迅的教導是非常有益的: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刪去。我寫《徙》,原來是這樣開頭的:世界上曾經有過很多歌,都已經消失了。我出去散了一會兒步,改成了:很多歌消失了。我犧牲了一些字,贏得的是文體的峻潔。短,才有風格。” ——這都是文章大家的經驗之談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