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剎鐘聲
作者:彭相鴻
久旅浙東,有點思鄉。前天夜里做了一個夢:我徘徊于古興鹽界河那高高的黃沙圩堤上,對岸是千年古村張家莊,身東是“闊水清流四岔口”。轉身回眸古鎮大岡,遠處高樓林立,現代化的廠房樓宇間醒目地座落著唐風宋韻的雄偉建筑群--大云山寺,耳邊傳來陣陣空靈的鐘聲和悅耳的梵音......
一
夢境里所謂的“四岔口”,也稱“四汊口”,居于大岡古鎮的最南端,橫向的古興鹽界河與縱向的古海岸溝--岡溝河、興化市的塘港河匯流于此,故有“兩縣三水四圩”(鹽都區境內的岡溝圩、護隴圩,興化市境內的老圩、中圩)之稱。這里是大岡老街的南部延伸,自古以來,渡口碼頭、水行漁市、豬集鐵鋪熱鬧非常。四岔口河面寬闊、水流湍急。東北角岡溝圩堤東就是我的家鄉老余樂大隊(現屬富港居委會)。這一帶是我童年、少年的游樂場:爬圩拔茅針,堤邊刨樹根,鳧水摸河蚌,河灘挖鮮蟶、淘古董(銅板、銅錢等)......玩累了,便是遛到老街古巷,五分(錢)兩分(錢)地買點倪家的炒米糖、郭奶奶的咸螺絲、小粽子爺爺的五香芽豆之類的傳統小吃解解饞。記得四岔口西北角圩堤下的包家莊附近,住過兩個經歷過世變的老和尚,一個好像俗姓楊(法號慈云),另一個好象俗姓易(法號記不清了),據說都是大云山寺的遺老。我和小伙伴們常蹲在一旁聽他們談論老街古寺的陳年舊事。從那時,我們就知道鎮北糧油加工廠東河(岡溝河)邊上曾經有所很有名的大廟,叫大云山。不過,我夢境中看到的那富麗堂皇的大廟雖是大云山,也不是大云山,或者說已不是當年的大云山。那是二00一年至二0一二年易地重修的新大云山寺。
這夢?。『蒙娈?,有點玄妙!那從古剎傳來的陣陣鏗鳴悠揚的洪鐘巨音似乎具有某種無盡的魅力和穿越的超能。夢醒時分依然在耳邊縈響,由遠及近、清麗綿長,好象要告訴我古鎮大岡的滄海桑田和大云山寺的往事悠悠--
二
這躍繚魂間、直澎心海的鐘聲穿越千年,從大唐武周而來。它告訴了我大云山的非凡來頭。
搜狗百科上如是說:“據《新唐記》記載,唐王授元年,法明和尚編撰了一部《大云經》獻給武則天.....她當即下令將《大云經》頒布天下并吩咐在長安、洛陽及諸州各建大云寺一座。大岡大云山寺始建于此時,也是江蘇當時唯一以大云山命名的寺廟,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這段所謂的權威發布并不準確。歷史上只有《舊唐書》、《新唐書》,并沒聽說過《新唐記》一書;唐朝并無“王授元年”,只有“天授元年”;《大云經》是一部密宗經典,全稱為《大方等無想大云經》,系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385-433年)于公元417年所譯,并不是法明和尚編撰的。不過搜狗上這段文字道出的大云寺的建寺背景和大致的建寺時間還是對的。大云山寺的建立確實與大云經、武則天皇帝有著直接的因緣。
前些年我讀到過一些關于唐代宗教方面的史料。山西省佛教文化基金會的王寶庫先生曾撰文指出,“普天之下,古剎禪林伽藍梵宮無數,其名稱之命定及其內涵必然與佛菩薩和佛教諦義有關,并且大多可以見字而名義,唯以‘大云’為寺名者,令人莫名其妙:狀云之語有黑、白、烏、彩、彤、雨、濃、淡....之謂,卻不以‘大’‘小’論之。焉何古今佛寺多有以‘大云’命名者,且似乎群體涌現于特定歷史階段的特定時刻?個中情由,深研細究,不但有意思,而且有意義。查閱佛典,令人豁然開悟:原來以大云為名的寺院,其得名與天上云朵沒有關聯,蓋源于佛教經藏《大云經》。寺、經同名,寺以經名?!?/span>
唐代之前傳入中國的佛經中塑造的國王形象數量浩瀚,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卻唯有《大云經》所說者為女性,且系凈光菩薩輪回轉世。這一異乎尋常的說法,理所當然地引起了唐武周女皇武則天的高度重視。中國的封建社會是男人一統天下,唐代社會雖然開放自由,但女人當皇帝卻不可能一帆風順,朝野上下的反對聲浪此起彼伏,暗潮洶涌?!洞笤平洝酚嘘P女國王的生動記述,為武則天登位提供了史實依據。于是,有若干僧人緣此而附合武則天,聲稱以女身登帝位于史有據,上合天意?!杜f唐書》之《則天本紀》有記載:“載初元年(690)秋七月,沙門十人呈表《大云經》,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頒于天下,令諸州各置大云寺.....九月九日,革唐命,改國號曰‘周’改元為‘天授’。”明乎此,遂知大云山寺建寺時間確為唐周武時代,舉國大興大云寺實為武則天皇帝利用宗教“解放思想、統一認識”之舉。
至于大岡大云山寺為什么冠名時多出了個“山”,而里下河地區卻又無山,這也是個千古之謎。其實歷史上鹽城地區是有山的。不過不是地殼運動形成的石頭山,而是海岸線前移形成的沙崗、土山丘。清朝乾隆年間《鹽城縣志》記載:“大云山,大岡北......”。大岡古鎮與龍岡古鎮一樣都是依岡傍水而建。古鎮大岡的背北就是有名的巍巍“黃沙巨崗”,面南是滔滔的興鹽界河。黃沙崗是當時鹽城縣境的最高地?!包S沙崗”則高中有高,有個高出地表3米方圓百米的高墩,俗稱“虎兒墩”。1919年印鸞章編著的《鹽城縣鄉土地理》稱此墩為會骸山。傳說穆桂英掛帥時曾扎營于四汊口周邊,點將臺就是會骸山,大本營設在四汊口東南方的興化市老圩鄉大營莊(大營莊因此而得名)一帶。大云山寺就近靠沙崗(會骸山)東臨岡溝河,面朝興鹽界河而建。古代的寺廟建設講究風水地理,有一定的規制,就類似今天的規劃一般。如與大云山寺同為江淮名剎的大豐區劉莊古鎮的紫云山寺也是依山傍水而建,那紫云山也是一座土丘,本是元末山東行省左丞顧原的陵墓;龍岡鎮的青云山寺(新河廟)則是建在鹽河的鲇魚島上,也是依丘臨水。傳說中的歇馬亭碧云山(現在何處,已無考證)想必也是如此。
大云山,不簡單,資格老,來頭大!
三
夢中那清麗綿長的鏗鳴鐘聲又似從明、清而來!恍惚幻念間,我眼前呈現出一派大岡古鎮市井繁華、文化昌盛的卷軸圖景。大云山洪鐘的巨音、壯嚴的菩薩、盛旺的香火、眾多的僧侶信眾是畫卷圖景中的濃筆重彩。
“瓢城西南,有鎮大岡?!睋妨嫌涊d與考古發現,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阜寧古喻口鎮(今施莊鎮喻口村)、鹽都大岡與龍岡、建湖上岡都已成陸,聳立雄踞于古海岸線上,均為沖擊平原原自然貝殼沙堤的遺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岡曾出土過鯨骨化石、遠古烏木等珍貴文物。秦漢前,大岡先民從事鹽、漁行當。隋唐時已市鎮繁庶、商賈云集,這可能也是當時唐王朝在這海濱古鎮選址創立大云山寺,教化鹽民漕工的一個因素緣由。到明朝“洪武趕散”大移民后,人口劇增加速了古鎮的發展與繁榮。大岡鱗次櫛比的廟宇、宗祠、坊牌、古跡遺址是其盛世繁華的佐證。清朝中后期可算是廟宇林立,除了“大哥大”大云山外,到建國前夕仍存有香佛寺、祖師廟、文昌廟、東岳廟、真武廟、都天廟、玉神廟、關帝廟、施家庵、大岡饗堂、卞元亨墓等等。其中大云山寺的規模和影響力最大:“方圓十里聞鐘聲,周邊百里有香客”。眾多的古跡緊挨大云山附近。有史記載大云山曾于清朝順治三年(1646)擴建,乾隆九年重修。大云山寺前約九十米處,有座橫跨于古岡溝河上的臥龍古橋,宋代以前為木質梁橋,相傳宋太祖趙匡胤北上回鄉途中曾夜訪大云山、夜榻木橋板。酣睡中掉了一只靴子進河,此河為岡溝河的支流,形似靴子,故稱“靴子河”。寺南一百多米處便是元末將軍卞元亨墓和卞氏饗堂。寺西南約四十米處就是古鎮的又一標志建筑--赫赫有名的“北圈門”,這是在橫跨北街的典雅圍墻的中間鑲建的圓拱門,8米長2米高。墻垛上嵌刻著“示我周行”四個大字,清雅素潔,古意悠然。墻垛下面建有60公分見方的“小財神殿”,內塑財神菩薩,面南面北各一尊,“一步兩廟”之說由此而來?!笆疚抑苄小边@四個字出現在蘇北里下河水鄉的一個集鎮的迎賓門上,著實令人驚嘆!“示我周行”,完整地說是“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大意是“承蒙諸位光臨,示我以大道”。周行即大道、正道、真理也。這句話出自《鹿鳴》,《鹿鳴》是《詩經?小雅》的首篇,一首宴飲詩?!缎⊙拧肥琴F族文人的作品,雅是宮廷宴享和朝會時的樂歌?!堵锅Q》全詩三章,每章八句,開頭都以鹿鳴起興,自始至終洋溢著歡快的氣氛,體現了殿堂上嘉賓的琴瑟歌詠以及賓主之間的互敬互融的情狀。“文化大岡”由此可見一斑。
進了北圈門朝南幾步,住著一戶人家(現在的大岡劇場,就是在這家的戲臺禮堂舊址上翻建的)--百年老字號姚家香店。家主既是一方商賈,更是儒釋大伽。他就是古鎮鄉賢、民國居士、國民黨元老于佑任的至交姚伯年。姚伯年,字玄木,號無鉉居士,現代著名書法家、佛教學者,畢業于南京民國大學和金陵佛學院,與邱晞明、徐鐘峻、呂澂為同一批學人,曾擔任過國民政府廣東省監察廳長,后歸隱故里。
姚老先生是姚府鄰居大云山寺的虔誠香客,也是佛寺的座上常賓,與大云山寺的幾任方丈、住持都是往來緊密的好友,或一起談經論道,或一起吟詩作賦。大云山是一個釋道儒融合的開明寺院(大云山寺別稱三官殿,即是例證),據傳從清朝到近現代幾任方丈住持都是高僧禪師,也是文化巨匠。有位香芬大和尚出家前就是博諒三教,悉古通今的高士,乾隆帝1754年下江南時途經大云山小憩,“召見公道仗義的大岡施氏九世孫施宏九賜授銀牌”時,對香芬禪師寫的詩大加贊賞。詩云:“界河岡溝春色深,佛法悠悠傳至今。只言凡心易排遣,不道出庭是苦行。(《--題大云山寺》)”。軸卷還珍藏在民間,但真偽難以考辨。
.......
現在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古鎮大岡人杰地靈、人文風雅。為了探求生命大道,建起北圈門,敞開懷抱,迎送天下飽識之士,這是古鎮先賢開明開放之舉,真是個了不起事情。本來門楣上可選可用的詞句眾多,但能想到用“示我周行”四個字,更是非見識高遠者不能為。古鎮的歷代先賢名士的夢想追求有別于單求“財源滾滾”的世俗理想,他們雖身居東隅僻壤,卻是受過詩書禮義熏陶的水鄉才俊,靈魂高貴,詩意盎然。千年古鎮,人物風流。前賢們已逝,古風猶存;北圈門已拆,魂魄還在!
大云山的鐘聲是福音,它護佑著寶地大岡風調雨順,護佑著古鎮人民安居樂業!大云山的鐘聲是慧音,它蕩滌著人的心靈,開悟著人的心智,啟迪著人的才思與才情!
四
“鐺--鐺--鐺--”,夢里又一陣深郁低悶的鐘聲,好似訴說著沉重的過去,接著是一陣強音激越,如同震人心魂的警鐘。這鐘聲似乎從民國時期傳來。
歷史上的大云寺曾歷經多次的劫難,其中有兩次最為深重:一次是乾隆四年(l739年)毀于一場大火,直到乾隆九年(1744年),時隔五年才得以重建;一次是1942年,日寇空襲大岡,為防日、偽、頑占寺駐軍,抗日軍民轉移了僧眾與物器,拆除焚毀了建筑,大云山為抗日大局和百姓平安作出了巨大的犧牲!這座千年古剎從此消失了近一個甲子,直到二00一年開啟重建。
據地方志和宗教史料記載,這座清朝中期重建的古寺,歷經數載苦心經營、鄉賢資助,陸續興建了大殿、禪堂、香廚、齋堂、廂房等穿堂四進計108間廟產。在當時蘇北地區是很合規制、首屈一指的大廟名剎。其時,八字粉墻,朱戶銅環,廟宇軒昂,佛像端祥,五彩金妝,滿身瑞氣,經典法器亦應俱全,僧徒信眾遍布四面八方。
1938年3月30日,鹽城首次遭日機轟炸,投彈60余枚,死傷群眾40余人,毀壞民房1600余間。大量難民從鹽城和伍佑涌向大岡逃難,此時大云山寺成了無家可歸的市民的避難所和接濟處,當時新四軍老六團團部也借住于大云山。1942年駐南通的日軍開始對大岡瘋狂的轟炸,接著日軍與附逆投敵的楊仲華部偽軍從東臺入境占據大岡,發現古寺已毀、新四軍團部和難民已經轉移,遂槍殺僧侶,刑訊鄉民,大肆搜刮搶掠,搜掠去掩藏的大量藏經和法器。被掠奪的文物中,最珍貴的是兩件鎮寺之寶:一件是當年的大雄寶殿外頂上的避雷葫蘆,系天然金屬風(烽)火銅制成。同一時期、同一產地、同一材質的東臺西溪的江蘇第一古塔海春軒塔頂的銅葫蘆,原物現己藏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級文物。大云山大殿頂上的這只銅葫蘆重約一二百斤,價值堪比黃金。傳說此物神奇,可隨日照光線不同而變幻七彩。另一件是大鐘,為青銅所鑄。據老人回憶,鐘身有銘文。銘文為隸體:“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愿成佛,度眾生”。據說,這批國寶被日本東臺棉業統制委員會庫長清水亥三郎安排偷運到了日本某寺。二00一年大云山寺重建時,籌建處根據線索,曾通過外事部門與日方交涉,希冀請鐘回鄉,但未果。現在寺內的大鐘是根據健在老人的回憶復制的。
我深切地感覺,夢中這莊嚴的鐘聲與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鐘聲一樣令人震耳發聵,沉痛而鄭重地警示我們:不能忘記過去,不能揮去曾經!我們要告訴子孫:大云山大雄寶殿上的那尊風火銅避雷葫蘆,大云山那口鎮寺法器青銅洪鐘還流落在東瀛......
五
大云山,是一座有故事的千年古剎;大岡鎮,是一方有文化積淀的土地!悠遠而渾厚的古剎鐘聲穿越千年,至今余音鳧鳧,在古鎮上空回響!千年的鐘聲不斷,千年文脈不斷!
如今的大云山寺雖未建在原來的遺址之上,彼時的意境也早已在紅塵浮華中銷盡。但它悠悠的鐘聲在蒙遭劫難的六十年后重新響起,這是時代之遇,黨策之恩,宗教之幸,也是里下河地區人民、古鎮大岡人民之福!
如今的大云山寺雖地處集鎮中心地帶,鬧中取靜,倒也別有一番禪意!這座歷時十年修復重建的古寺,雖已不是當年的青磚黛瓦,但設計精致,富麗堂皇,讓人感悟到它那大唐盛世的不凡來頭,再現了當年的莊嚴與神圣!按照新時期寺廟的規制,建有山門、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配殿、廂房、回廊、放生池,恢復了歷史文化遺產,滿足了信眾需求。每逢諸佛誕辰、廟會佛事,寺內紅燭搖曳,金爐瑞靄,以“四岔口”為中心的四鄉八鎮的十方大眾紛沓而至,敬香祈福,場面弘大壯觀!雖然我清楚,這些當地信眾以及不遠百里千里而來的蕓蕓眾生,大多抱著升官發財、世代福澤的夢幻;雖然我清楚,古寺的暮鼓晨鐘也不一定能夠敲醒天下名利之客,但我堅信,宗教畢竟是哲學之母,它具一定的正向魅力和正面教化意義。黨和政府的相關部門不僅須有序有度地投放財力,組織資金恢復有價值的宗教和文化古跡,更要投放精力,積極引導宗教人士、廣大信眾遵循教義,服從服務發展和穩定大局,崇善向上。
“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眽粜褧r分,我深信大云山悠揚清越的洪鐘巨音的正能量,它能啟迪人們在生產、生活、生態諸方面與時俱進、辯證思維、撥亂反正、棄惡揚善。殊不見,“四岔口”三條千年古水道一度時期河坎崩塌、泥淤河塞、水污草生、濁氣熏天,再不能鳧水游泳、輸運行舟,再也摸不著少時的河蚌、挖不到昔日的鮮蟶。現如今鹽都、興化、大豐三縣十鎮合力整治40公里長的興鹽界河,四岔口又逐漸恢復了碧水清流、百舸競渡!殊不見,當年界河與塘港兩岸人民要越過水急流湍浪滾的四岔口真如逾越天塹,唯有擺渡一途。如今“三河”之上已架設起多部橋梁,似道道彩虹縱跨南北橫貫東西,古自然村落張家莊、唐家舍、周家莊、包家莊已聯為一體成了一家!殊不見,時下鹽城市、縣、鎮三級正合力將當年臥龍橋下、大云山東瀕的古老岡溝河打造成綠色人文景觀帶!殊不見,曾幾何時“四圩”變成殘垣斷壁,不僅樹木疏少,樹根也難找,如今擴寬加固、又育起了防風護堤綠化帶......
六
隨著古鎮的崛起,廟堂的復修重建,大云山的鐘聲又以新的時代強音響起!“古寺天寧鐘鼓響,人間煙火永長明。”這悠遠鏗鏘的鐘聲象征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我不是佛學家,也不是考古學者,作為讀過一些史籍、了解一點常識的大岡人,有義務澄清厘清一些史實與事實,有責任豐富古鎮的方志掌故、播揚里下河的人文精神。這是鄉愁的釋放,更是對故鄉的敬重,對歷史與文化的敬畏!
我將夢境寫入文中,文中有我的希冀與夢想!
(二0二二年中元節于臺州)
作者簡介:彭相鴻,筆名紅鎖子、林云軒,江蘇鹽城人,曾長期從事文秘、宣傳工作,愛好散文、詩歌寫作及民俗研究,作品散見報刊及網絡平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