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
作者:羅里寧
小時候過年,最大的樂趣是玩,玩得最多的是放鞭炮。其時鞭炮也很簡單,只有大、小兩種,大的單響,小的連響。沒有禮花炮,但有一種雙響炮,炮桿跟槍桿似的,一尺來長短,可以用來打炮仗,點然引信后向前瞄去,一聲響過,另一“發(fā)”打出去,碰到前方物體爆開,若是打到人身上,衣服會有一點焦痕,若是打到臉上,會有一點疼辣感,若是打到眼睛,可不得了了。那時候安全意識比較淡薄,小孩就用這雙響炮打炮仗,滿街追著跑,互相對打,過年期間總要傷幾個人,幸虧沒有傷到眼睛的。
過年時大人會為孩子糊些小花燈,讓他們在自家門前拉著玩。大年初一,會有舞獅隊由下低街舞到上高街(縣城只有一條街道,分上高街和下低街),然后又舞到各個單位去。小孩兒最愛看熱鬧,總是跟著舞獅隊跑,跑完回家,一身灰塵一身火藥味。
過年最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是吃年飯。最愛吃的,自然就是那黃澄澄的白斬雞,那是父親年前從老家山上捉回來的、放養(yǎng)的、吃玉米和吃蟲子長大的、浸在白水里慢火煮出來的大閹雞。這種大閹雞,皮黃肉香有嚼勁,上桌時一大盤,金黃金黃的,讓人看的直流口水。在比較艱苦的年代里,一年當中甚至都吃不上幾回雞肉,偶爾宰只雞,還得分幾天吃,只有過年才能這么大吃一回。父母親只吃雞頭雞翅膀雞腳雞屁股,把雞肉讓給孩子。這是做父母的天性,也是天下父母親的共性。
小孩過年,就知道吃,就知道玩,哪知道過年是中國人的一種鄉(xiāng)愁,是家人間的一種牽掛,更是血脈親情的一種維系,這年就像一根牽著放飛的風箏的線,把漂泊在外的游子——“風箏”拉回家中——不論你身在何處,人在何方,能掙幾個錢,過年總是要回家,只有家才能讓人安心。回到家,父母親的噓寒問暖,兄弟姊妹的互訴衷腸,如同一股股暖流流遍你的全身,這是家呀,有了家,無論你走到哪里,就有了牽掛,有了思念。過年讓這種牽掛和這種思念更加迫切了。這是因為,大部分家庭的成年人,平時都是各自忙碌、各自奔波的多,一年到頭少有和家人常聚在一起的機會,偶有碰頭,也是匆匆而過,難以交心。又因為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有時還會產(chǎn)生一點磕磕拌拌,然后又各自忙碌、各自奔波去,沒有時間解釋,誤會積在心里,憋屈著呢。
過年使家庭成員有機會聚在一起,吃年飯又使大家的感情進一步加深,在其樂融融間,曾經(jīng)拌過嘴的,積過怨的,都不用說了,那曾經(jīng)有過的誤解,有過的不快,就讓它過去吧。什么事在家里,都不是個事兒,所有的嫌隙在父母親面前,都會得到縫合。家里沒有外人,只有血脈親情,這是走到哪兒都割斷不了的。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