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暖兒
作者:徐牧龍
曬暖兒,是通過曬太陽獲取溫暖的過程。對于老家的人們,那是一種樂趣,是冬日農閑時的一種常態。
早飯過后,就有人陸續地站到街中心,點燃一袋煙,享受片刻的清靜。上午的陽光均勻的灑在村子的每一個角落,村子里還飄蕩著地瓜稀飯的香味。漸漸的,一個人撓著如鳥窩一樣亂蓬蓬的頭發,一邊哈欠連天,一邊和街中心的人打招呼,又有人免著大襠棉褲,懷里揣著小孩子聚攏來,慢慢的,街中心的太陽越來越熱烈,人聚攏的越來越多,大家聚在墻根邊,或蹲或坐,有抽旱煙的,有吃啞巴豆的,有迎著陽光,揭開褲腰帶抓虱子的,地上的影子高高低低,參次不齊。這樣的場景,老家稱之為曬暖兒。
冬日的街中心,即是娛樂中心,也是村里的情報基地。取外號是曬暖兒期間的一個重頭戲。
眼神不好的前面冠以“瞎”:瞎德元,瞎廣活,程瞎子,劉瞎子,馬瞎子。
長的黑的叫:狗黑兒,黑蛋兒,鋼蛋兒,黑五,黑梨皮,大黑驢。
長的傻的前面冠以“憨”:憨三,憨狗,憨劉明,憨記亮,憨老根。
更有甚者,村人還會形象的把臉不規整的稱之為“窩漏”,會木工的稱之為“釘債”,在樹林子隨地拉便便的稱之為“挪窩”,吃完飯拔腿就走的稱之為“吃飽溜”。總而言之,村子里無論大人、孩子、男人、女人,每個人都會在曬暖人的嘴里獲得一個形象貼切、朗朗上口的外號。
瞎德元完全不顧及好多人在場,徑直解開褲帶搭在脖子上,伸手去褲襠里逮虱子,抓住一個便放在嘴里使勁咬,肥碩的虱子在他嘴里發出“咯咯嘣嘣”的聲音,好像是吃料豆。抓完褲子里,又把破棉襖攤開,聚精會神的搜尋躲在棉絮里面的虱子,旁邊人一個勁的笑,有人伸手去拽他的褲子,有人則撿起地上的土塊往其褲襠里扔,嚇的瞎德元一邊憨笑一邊趕忙躲閃。
麥秸垛邊,王大頭的姥爺煞有其事的說起了《濟公傳》,好多老頭聽的入迷,這個時候,如果有孩子敢在旁邊玩耍,肯定會被大聲呵斥。
我大爺則躲得遠遠的,一個人叭嗒叭嗒抽旱煙,繚繞的煙霧交織著太陽的光線,顯得格外靜雅肅穆。有人循著煙味過來,直接拿自己煙袋窩往大爺的煙篼里裝,幾個人吞云吐霧,相互炫耀著自己的玉石煙嘴、上好煙絲。大爺的煙袋嘴是上等的翡翠,祖上傳下來的,到大爺這一代已經三代有余。瞎廣活的煙袋嘴是和田玉材質,由于長期被煙油浸蝕,乳白色的和田玉已經變得褐色。憨記亮的煙袋嘴是新疆墨玉制成。幾個人你遞給我,我傳給你,相互欣賞著各自的寶貝,在夸贊對方的同時,也不忘炫耀一下自己的寶貝,嘻嘻哈哈,吞云吐霧,共同的愛好讓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群體。
一群藍帽子蹲在一塊,一群花頭巾蹲在一塊。
花頭巾嘴里拉著東家長西家短,手里還不忘記納鞋底,針不利索了便在頭上篦篦頭油,嘰嘰喳喳的像檐下的麻雀,把整個村子里的新聞舊事傳播到千家萬戶。
孩子們則排在墻邊,開始玩“擠壓油”的游戲,一群穿著破棉襖,光腳穿鞋的孩子們,排成一排,使勁往里擠,最里面的人被擠出來,就排到最后一個去,依次類推,樂此不疲。孩子們嬉笑著、謾罵著、打鬧著…太陽高懸于空,笑逐顏開地看著這些子民,他們純樸無華,他們踏實肯干,他們像個孩童一樣毫無保留的坦露身心,愉悅的生活著。
陽光那么熾熱,曬的身上熱氣騰騰,在這個寒冷刺骨的冬天,太陽,總是無私的照耀著村子里每一個人,把光和熱均勻的分給鄉鄰,讓他們忘卻寒冷,開心開懷的生活。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冬日曬暖兒時寫的一首詩。還有宋人有詩云:“嵇慵聊自樂,愛景始三竿?!笨梢?,這曬暖兒的活,不光我的鄉鄰喜歡,就連白居易、嵇康等大佬也樂享于廝。
曬暖兒,不但可以消磨時光,獲取暖意,還可以強身健體,是一種養生之道。
寒冬生暖意 微光撫人心。
這個時候,我的故鄉也正沐浴在如洗的冬日陽光里,老家的人,也許又聚集在街頭,三五成群,或蹲或坐,幕天席地在曬暖兒。
我覺得,他們曬的不是暖,而是一種原始、純正、順從自然的心態,一種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