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云臺山
作者:安玉琦
老早聽說云臺山就像張家界一樣:
峻拔、巍峨、雋娟、幽邃,
但一直無瑕眷顧,
不禁耿耿于懷.......
按理說,游歷探勝是很講究的。夏天到哪避暑,冬天到哪防寒,都是講季節的;到哪海觀日出,到哪山看云彩,都得瞅機會的。
愚人卻一反常態,執意要去云臺山。那是在喝年酒(時日還在正月里)桌上表露的心語。主陪摸摸愚人額頭,嬉笑著說:“感冒了呢,還是喝醉了?腦瓜是有點燒噢!”
或許“正月里天天是新年”的緣故吧,使得“那種少年時代等著上哪兒去玩的興頭、熱忱和擔心,非常濃厚地籠罩我。”(丁玲《記游桃花坪》)老來愈發少年狂。盡管不合時宜,乍暖還寒,草不萌花不開,去游云臺山,不是莽撞,就是盲從。但愚人鐵了心要去。
理由有二:一則凱萊旅行社推出“醉美云臺”產品,價格極便宜,人均210元,再加景區費60元,區區不到300元,管吃管住還有來回車程,沿途加帶游覽開封府和圓融寺,多么合算啊,打開票夾子也不會心痛手軟。二則老早聽說云臺山就像張家界一樣:峻拔、巍峨、雋娟、幽邃,但一直無瑕眷顧,不禁耿耿于懷;此次正中下懷,故爾不擇時機地要“去云臺山”。
本來游覽名山大川是很愜意很愉快的活動,但愚人卻對云臺山用了“去”字,不禁給人一種“趕路”或者“到此一游”的嫌疑。不過這個“去”字里面是有內容的,在途中有停頓,有情節,有變化,還有景點。說句心里話,是因為便宜再是年閑,管它時令呢還是“遭罪 ”,走個過程也算到過云臺山。還得說句實話,盡管驢友把云臺山說的像張家界的山水那樣迷人,但愚人總覺得言過其實,在中原大地上,沒幾年工夫突然冒出一座名山,豈不怪哉神哉?!這就是愚人不擇時機要“去云臺山”看個“廬山真面目”的誘因。
這次出游,真有點夜行軍的味道。凌晨三點,我們就到市政府廣場等車。那天是2017年2月17日(農歷正月二十一)。盡管深更半夜的,但心里還是熱呼呼的,小北風卻是冷嗖嗖的;但大家興致頗高,有說有笑地上了依維柯。師傅是臨沂過來的,看樣子今晚他是沒法睡覺了。他把我們拉到臨沂,交給了“沂蒙旅行社”李慧導游,天就大亮了。這會才知道,我們是個拼湊團——日照、臨沂、費縣、平邑等地,一路拾人上車,最后好歹坐滿50座大巴。
李慧導游梳著沂蒙姑娘特有的發辮,眨眼看去,清麗又大方,給人樸實親切的感覺。在車上,她真誠地先給大家拜晚年。然后滿車看一遍,見老年人居多,便不無關切地說:“大爺大姨們在年閑里出來放飛一下心情,是個快樂的事情。不過對老年人來說,這個時候還是早了點,最好在五六月份,不冷不熱的。今天有一天的車程,是夠辛苦的。”說到這兒,她用溫馨的眼光掃了我們一遍,然后微笑著說:“不過,請大爺大姨們不用擔心,您有什么要求,請盡管跟小李說,小李會盡力而為的。”開始,當聽到小李說前段話的時候,我們面面相覷,心有余悸;當聽到小李說后段話的時候,我們心花怒放,掌聲雷鳴……
雷鳴的掌聲也感動了小李,便情不自禁地給我們唱起《開心又一年》歌曲:“正月里天天是新年,大家見面多親切……”不光歌詞說出我們的心里話,而且小李的歌喉酷似臺灣歌手卓依婷,聽得讓人淘淘然,欣欣然,又讓大伙兒“忙起年來”:你抓出瓜子,我捧出花生;你拿來蘋果,我掏來桔子……分享著零食,欣賞著歌曲,甭說多開心了!不過在吃零食當中也沒忘了收好瓜殼果皮,車內潔凈如初,都自覺地把大巴車當作自己溫馨的家。
看來師傅聽歌也陶醉了,車開的既慢且穩,正好觀看窗外的景色。“正月里天天是新年”,慶賀的是太平盛世吧,比如當今中國社會。像愚人這個歲數,兵荒馬亂沒遭著,可三年自然災害吃過苦頭,大年初一能吃上頓白面餃子,那真是樂不可支;托兒帶女無勞力的,還得吃糠咽菜呢。那年過的啥滋味,只有過來人才知道。在“文革”期間,我們那里有句口號,叫做“吃了餃子就下手”。就是說大年初一也得出工干活,美其名曰“過革命化春節”。就連那些十二三歲的孩牙子也不能閑著,不是拉車就是抬筐;布袋里裝著幾個零炮仗,只能在歇息空兒,湊著大人的煙袋鍋點著放上幾個……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響連天”喲,鞭炮響在美麗鄉村一個大院里,他們正在舞獅子、耍旱船、踩高挑呢;男女老少濟濟一院,好不熱鬧。師傅有意放緩車速,也讓我們看看熱鬧。
大巴行駛在美麗鄉村寬闊潔凈的柏油路上,兩邊是整齊的兩層白墻紅瓦小樓房,對聯、門箋鮮紅如初,給人鴻運當頭的喜慶感覺;院里的搖錢樹迎風搖曳,沙沙的聲響如同銀元傾斜而下,讓外人心想這些美麗鄉村都小康了吧!
要是不信,請你看看街頭上和馬路上的人們吧:小伙兒穿著西裝革履,趾高氣揚的;姑娘們打扮的花枝招展,賽過T臺上的模特兒;走娘家的小媳婦不光“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而那些大包小包拿也拿不動啊;老頭子抽著煙卷兒,那架勢跟老板一樣;娃娃們更不知天高地厚,變著法兒弄得無人機滿天飛……“正月里天天是新年”啊,眼前的景象就是。但對吾輩等人來說,直覺得“不僅正月里天天是新年,而且平日里的生活也像天天在過年”。但是我們小的時候不敢說“天天過年”,哪會遭大人怪罪的。這里面還有個傳說呢:古時候有個窮孩子被富家人收養了,天天有餃子吃,可高興啦!有天晚上他對著月媽媽(圓圓的月亮)說:“在這里天天有餃子吃,就跟過年一樣好。”這話說出沒多就壽終正寢了。因為過個年就長一歲,他卻說“天天過年”,那不死的很快嘛。本來人的壽命就是有歲數的,死也是自然規律。所以我們小時候還是“巴年”的,為的是吃上餃子和幾頓好飯,再穿上一身新衣裳……而今非同昔比,不可同日而語,就是用一日千里、日新月異來形容偉大祖國的變化,也一點不過分。
就拿沂蒙山區來說吧:原先偏僻貧瘠的沂蒙山區,現在通了跌路、高速公路和正在建高鐵,到哪兒都很便捷。尤其是費縣發展得讓人傻眼,眼看著快要跟臨沂連在一起了。這不禁勾起我的思緒:30多年前我在南方當兵,省親的時候都要經過費縣,哪會看到地里的石頭要比莊稼長得高,看著真叫人難受。暗想革命老區的百姓能吃飽肚子嗎?不成想,30多年過去,地里的石頭都成了寶貝。你看看公路兩旁,那些奇形怪狀、惟妙惟肖的石頭,都做成了“大公司”,組成了“大園林”,助推著費縣經濟飛速發展……
“正月里天天是新年,大家見面多歡顏……”大家都叫小李的歌聲從夢里喚醒了。然后提醒說,“快到菏澤服務區了。我們在那兒吃午飯。給大家一個小時,夠吧?”小李征求大家的意見。
大家趕路心切,都說“足夠”。因為午餐自理,多數自帶干糧,所以按時完成吃飯任務。
下午三時許,到達開封府。由當地“中原旅行社”一個小伙子接團。后來知道他姓牛,叫牛犇,記得上海有個演員也叫牛犇。這引起了我的興趣,細細打量一番,此牛犇非彼牛犇。小伙子很魁梧,很壯實,堂堂一表人才,有著中原人的獨特神采。
牛導舉著杏黃旗,帶我們去參觀“小宋城”的“宋都御街”。這是1988年建成的一條仿宋商業街,再現著宋代御街風貌。殊不知,早在北宋時期,東京御街北起皇宮宣德門,經由州橋和朱雀門,直達外城南熏門,長達十余里,寬二百步,是供皇帝御駕出入,顯示尊嚴氣派的主要街道。這條新建的御街是在原御街遺址上修建的。南起新街口,北至午朝門,全長400多米。兩側角樓對稱而立,樓閣殿堂纖巧秀麗,其匾額、楹聯、幌子、字號均取自宋史記載,古香古色,余韻猶在。現在有50多家店鋪各具特色,經營本地特產、傳統商品、古玩字畫等等,如若你“擁入人流之中,便仿佛進入了張擇端的畫卷之內,不知今夕何夕了。”(楊戈《開封秋涼幾春秋》)
我們在這里轉溜了不下一個多小時,然則竊認為沒有太多令人驚奇的地方,盡管都是仿宋的,弄得不好反倒人造痕跡更拙;真不如我曾在20多年前看到的開封府景象——神秘、古樸、莊嚴又讓人驚嘆……
但是,“楊湖清”、“潘湖濁”,依然如故。看來環境治理還是不錯的。面前的這兩個湖,不僅承載著歷史傳說,而且呈現著環境保護的功績。是啊,要守住青山綠水,治理環境和保護環境,那可不是一日之功、一勞永逸的事情。
離開開封,太陽西斜,時間不早了,于是大巴加快速度,直奔云臺山所在地修武縣城。牛導恐怕我們著急吧,便繪聲繪色地講述著關于“修武縣的由來”:在周代之前這個地方稱為“寧邑”。到了商末,周武王興兵伐紂時,當大軍途徑寧邑時突遇大暴雨,三日無法行動,只好就地駐扎修兵練武,所以后來就把寧邑改為“修武”,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便設立了修武縣,到現在大約已有2300年的歷史了。
大巴進到修武縣城,街上的路燈都亮了,但行人很少,所以車也沒減速,直接開進了“永昌賓館”大院里。我們要在這個賓館住兩晚上。
看來大家都餓急了,一致要求先吃飯再安排住宿。飯堂不小,但吃飯的不多。我們10人一桌。每桌10個菜(以蔬菜為主;品種雖多,但數量太少,所以三下五除二地就光盤了);要問味道嘛,反正咽得下,那是因為餓得慌。但是,小米粥雖稀薄卻爽口;而小饅頭呢,既松軟又香甜。很快都裝滿了肚子。
住宿就不盡人意了。我們住了個三人間,房號不錯:918(諧音“都要發”),但條件很差。房友詼諧得形容為“三無客房”:無熱水,無空調,無電視信號。因于此,另個團隊不依不饒了,跟老板吵了起來,不解決就不住!
大概陪團的李慧也怕我們鬧哄。便出來解釋道,現在是旅游淡季,團費又低,其實旅行社是不賺錢的;旅行社為了“預熱”,圖個人氣,所以正月里推出了“醉美云臺”產品,本意想讓游客放飛一下心情。
小李說到這個份上,那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唄!怪誰呢?自找的!其實我覺得:花這點錢,雖然受點罪,還是值得的。要是自個行動,恐怕連車費、住宿都不夠,甭說還要吃飯、看景了。不計較,多諒解,就心靜氣順,一夜安然無恙。
跟團旅行,就像運動員跟時間賽跑,又像部隊生活那樣緊湊。2月18號,我們6點起床,6點半進餐,7點出發。牛導先帶我們參觀“竹炭生活館”。“竹炭”者,此乃“青且直”竹子之化身也。沒想到它無所不能、無所不包,真可謂“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竹”。走進“竹炭生活館”,其產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再加上解說員極力鼓吹,炫耀其種種好處,神奇功效,還有優惠、贈送、假一賠十、不滿意就退貨之類,但是說者有心,聽者無意;或許我們對此類新產品了解甚少,不由得將信將疑 ,恐怕夸大其實,所以很少問津的。我兩手空空,迎面碰著牛導,有意瞄了一眼,見其臉色沒有先前那么和悅、燦爛;于是我以小人之心揣測,大概沒買東西,使其提成不佳吧?
出來“竹炭生活館”,日頭有一桿子高了,陽光很燦爛、很溫暖,照的人暖呼呼的,特別舒服。在車上,牛導不由分說地講起了云臺山景物,而且語速要比先前快一些:我們今天要去游覽的云臺山就坐落在修武縣境內,屬于太行山系。在歷史上,云臺山就很有名氣,神話中稱為盤古山、女媧山、五行山;漢朝末代皇帝劉協死后就葬在這里,所以稱為古漢山;魏晉時期,“竹林七賢”曾在這里相與友善,傳為佳話……但是,云臺山最有名的是它的丹霞地貌峽谷景觀,也因其山勢險峻,峰壑巔谷,常年云鎖霧繞而得名。有詩作證:白云四望合,青靄如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不過,真正開發它、利用它還是從八十年代開始的。那年從北京來了一位攝影師,懷著好奇心進入大山,拍攝了很多奇特絕美的照片,引起了景觀專家的青睞。于是從1984年考察論證,1986年著手開發,1987年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7年被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2014年被列入全國資源型城市重點旅游區自然風光項目。經牛導這么一介紹,激得我對于云臺山更多出一份向往、新奇和覬覦親近的情愫。
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行駛,我們到達云臺山旅游區停車場。牛導說這是亞洲地區最大的停車場,擁有5000個停車位——我心里嘀咕:區區停車場,還有好事者滿亞洲去考察、丈量嗎?但是,最好不要較勁;你想想,那個風景區沒有幾個獨一無二的“特產”呢,為的是造就一種令人驚喜與驚奇的效果;到底是否名至實歸,游客才不會去管那些閑事兒呢;只要好看、好玩,保證讓人高興、快樂,那就是最好、最棒的
我們跟著牛導帶來到景區廣場,驀然聳于眼前的是座拔地擎天的石山,風采博發,妙氣宏盛,著實讓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如果說張家界的山是窈窕淑女,那么云臺山的山則是雄壯大漢。
在這里,大家快樂無比,還有點忘乎所以,拍不完的照,錄不完的像,直到牛導多次招呼,才歸攏到進入景區口。門票實現電子化管理,我們是依次刷卡進去的。然后乘坐觀光巴士,大約十來分鐘吧,便到了“紅石峽”。牛導介紹說,這里是中心景點。紅石峽屬中國丹霞地貌,巖壁呈赤紅色,故得此名。景區里面分布著白龍潭、黃龍潭、青龍潭、黑龍潭、臥龍潭、眠龍潭、醒龍潭、子龍潭、游龍潭,連綿相通構成了九龍溪,身臨其境,仿如靈龍戲水般快樂;還有幽瀑、穿石洞、雙獅汲水、孔雀開屏、棋盤山等景觀,不管面對那一處,都會叫你駐足不拔,留連忘返;尤其是“一線天”峽谷和瀑高50多米的白龍瀑布,更教人驚嘆不已,拍手叫絕。
總之,紅石峽里面,紅巖碧水,四季如春。牛導解說完,叫我們自由活動,12點準時到馬鞍石水庫附近“五妞”餐館那里集合。
我們沿著游覽路徑,悠閑地且走且看,景色各有不同,使得心情格外愉悅。因為時間充足,所以沒有急促之感(整個上午都在紅峽谷里活動)。這是一次最輕松最舒心的游覽。
說來也怪,盡管時下稱為旅游淡季,可是這天游人如織,山道上出現了浩浩蕩蕩、首尾不相見的人流,如同大部隊過境,極其壯觀。我暗吋:今日莫非是出游的黃道吉日?因為山道多數只容一人行走,所以容不得你超人快行;只能跟隨人流亦步亦趨,因此也有了觀賞景物的時間。紅峽谷確實值得一看:壁立的山體,清冽的溪水,白練般的瀑布,還有積雪、薄冰,含羞巖、相吻石,松濤、鳥鳴……猶如童話世界;特別那些紅色巖石,紅得流光溢彩,并散發出特有的香味,讓人心生歡喜,觸手可及。
后來百度搜索,才得知:云臺山在遠古時代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世紀的流逝,地殼的變化,逐漸升起抬高形成平原。經過30多億年,形成了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層。后經多次構造運動,尤其是2300萬年以來,新構造運動的強烈抬升和水蝕作用的深度下切,造就了云臺山雙崖對峙的峽谷群和各種動態的瀑、泉、溪、潭,共同構造了“云臺地貌”曠奧兼具的奇特景觀。一路看下來,紅石峽就像上帝用如椽巨筆繪制的萬丈絕美畫卷,教人妙不可言,留戀其中……
從紅石峽下來,還得走上近兩個小時,才能到達馬鞍石水庫附近集合地點。到了水庫壩上,還真有點累了,便坐下來,觀望著“高峽出平湖”,打心眼里感嘆“人定勝天”的偉大奇跡。這個水庫——位于修武縣岸上鄉東倉村,地處太行山革命老區。1966年興建,1982年竣工,2009年至2011年進行了除險加固。水庫控制流域面90平方公里,總容量1057萬立方米。大壩自右向左由漿砌石重力壩、拱壩、溢流壩、干砌石壩四種壩型組成,壩體設八孔蓄泄洪閘、兩個輸水洞,壩頂高程424.7米,大壩全長250.6米。水庫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設計,500年一遇校核,最大泄量為每秒2002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旅游和解決山區人畜飲水等多種效益的中型水庫。
從這里還要經過一條“幸福渠”。1958年春開始修建,歷時17年,全長92.3公里。它橫跨崇山峻嶺,迂回曲折于懸崖峭壁之間,施工環境十分艱險,是修武縣人民戰天斗地的結果和集體智慧的結晶。今天我行走在“幸福渠”身邊,依然感覺到“愚公移山,人定勝天”那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愈發欽佩在那個清貧年代創造的人間奇跡;同時那條舉世無雙的“紅旗渠”,也恍如彩虹般出現在眼前,教人遐想萬千——
在毛澤東時代,有五大“精神”,即大慶、大寨、雷鋒、兩彈一星、紅旗渠。而紅旗渠精神就是當代愚公精神。太行山的愚公移山只是遠古的一個寓言,而紅旗渠則變成了現實,成為“人定勝天”的一座精神家園。六十年代初,河南林縣人民為解決農田用水和百姓生活用水,苦干十年,依靠自力更生,大膽劈開太行山,將漳水穿山引來,完全按照人的意志造福于百姓。這種大無畏的“愚公精神”國外沒有,只有中華民族才有這樣的創造力。正如紀錄片中所唱的那樣:林縣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微信:正能量發布2018.09.29)
午餐自理。我沒進“五妞”餐館,和王大夫在大國槐樹下石凳子上,啃起山東煎餅卷著肉醬大蔥,就著火腿腸,還有花生米,喝著特侖蘇,塞得滿口香,不過吃相不雅,惹得保潔員好笑。她過來打掃俺倆掉在地上的煎餅渣滓,不但沒指責我們,還說聞著蠻香哩!我趕緊給她個煎餅,她不好意思接著;我說你嘗嘗,香不香,回去為山東煎餅做個廣告,也是為山東經濟發展做貢獻嘛!這么一調侃,她順手接過煎餅,去跟工友品嘗起來;這回見她倆咬不動的吃相,輪著我們好笑了。
美餐一頓,中間又來個樂子,神情特別爽快。接著乘坐觀光巴士前往“小寨溝”。這里有三個景點:潭瀑峽、泉瀑峽、獼猴谷。我們跟隨牛導先游覽“潭瀑峽”。據說“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是她最靚麗又最具誘惑力的名片。進來里面,你可以盡情欣賞渡仙潭、情人瀑、淸漪池、水簾洞、蝴蝶巖、試劍石、金龍臥波、龍鳳壁等等著名景點,如同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一幅幅流動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還聽說最為壯觀的要數泉瀑峽瀑布。它的落差314米,有著“云臺天瀑”之美譽。可是,一路下來,也沒有看見多少令人稱奇的景觀。大概是久旱無雨之故吧,缺水呀,所以圣泉干涸,瀑布斷流,讓人掃興。
于是我走到碧玉潭便止步。蹲下來,靜觀幾條小魚在潭里游來游去,盡管有兩個孩童有意挑逗它們,但卻騰不起波瀾。此后,便隨著游人回到停車場,恰好碰上“太極表演”。一個白衣壯士由竹筏跳上河中表演平臺,一招一式很有功夫,不時發出腳頓臺面的鏗鏘聲,看來此君身手不凡——后聽老者看客說,他是云臺山地區有名的太極大師。不僅善表演,而且善治病。仁者大師,濟苦大眾,莫大善哉!
起風了。山里風就是冷,吹得人四處尋找“避風港”,但最終難擋寒風侵襲,都盼著早點“打道回府”。可是約定回城時間已到,因為有兩個年輕人去獼猴谷還沒下來,盡管大家有些不悅,但誰也沒表現出來,素質不低呀!不過那兩個年輕人卻尷尬得不得了,一再說被一群猴子攔住了,硬上身要東西吃……聽此際遇,我真后悔沒上山看看那群既頑皮又可愛的猴子。
回到永昌賓館,時近晚8點。飯菜如昨,孬好不說,吃飽就中。進入客房,其溫差與室外不相上下,今晚還得當“團長”啊。沒電視看,又冷的坐不住,于是我們三人去逛街,權當“預熱”吧。可是大街上空空蕩蕩,不見行人,也沒車輛駛過,商店已打烊,有幾家娛樂場所,燈火曖昧,門可羅雀……星光燦爛的夜晚,這般靜悄悄,令人意想不到。實在少卻吸引力,便折轉“回府”,再熬一夜吧。
翌日,還是早7點出發。還是頭等任務,先去“懷府超市”購物。進的門來,我心有準備,這回不能再給牛導冷臉看了,好歹也得買點土特產,回家博取倆孫女可愛的乖笑。貨架上的土特產品種真是不少,讓人不知選購那種好了。我挑來挑去,選了這么幾種:山茶果、茱萸果、山茱干、養生果脯、豫珍脆片、甜姜片等,多數是稀罕物,老夫頭次遇見。到底倆孫女喜歡不喜歡,心底無數,不免忐忑。但那張購物小票交給牛導時,老夫獲得一聲“謝謝”。慶幸啊,不虛此行!
在回程的路上,還要參拜當陽的“圓融寺”。佛寺神殿拜見的多了,不免給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感覺。正如李健吾先生所言:“一般廟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誕,造型偶爾美的,又不像中國人”,(《雨中登泰山》)比如釋迦牟尼,所以吸引力不大。當然這是對不信佛的人說的。
不過,在車上牛導就說,圓融寺值得一拜,心誠則靈,有求必應。是啊,你望望,和尚都會找風水寶地。在三面環山、形似太師椅的山谷里,樹木參天,郁郁蔥蔥;灌叢遮地,密不透風;縱深綿長,藏龍臥虎;層層疊上,步步高攀,使得“圓融無礙禪寺”頗具城府。在這里,有著不同于別地的佛像,它們是用大理石雕作的,顯得更加威嚴、端莊、神明。特別是“護法殿”的各路神仙,悉數到位,無一缺席,大開凡人眼界。那個“圓融佛珠”更是一絕,其四周坐落著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四神各司其職、矢志不渝。面對神靈,你能得以何種啟示呢?
游覽項目全部完成,接下來便是趕路,但到達臨沂時至晚7點。為了早點回家,我們商定每人加5塊錢,讓司機師傅跑高速。即便這樣,到家也10點多鐘了。
在回家的車上,我生發頗多感慨:革命老區臨沂發展真快啊!幾年不見,高樓林立,立交縱橫,市面整潔,綠地養眼,尤其沂河兩岸布局大氣,給人一種有著上海外灘風貌的大都市的感覺。而夜景更是亦夢亦幻,火樹銀花不夜天哪!那么,素有“太陽城”之稱的日照,到哪去欣賞這樣的夜色美景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