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秋的節氣里……
文/肖吉秋
寒露節氣的到來,使得秋意漸濃,氣爽風涼,少雨干燥。夏季挾帶過來的熱浪尾巴終于按捺住了,不再擁有昊天的風風火火,“三伏”天也知趣謝幕而去。在念茲在茲的秋色秋情和秋韻中,隱隱約約聽見了從北方匆忙趕來的悉悉風聲,開始撫摸著窗臺,吹扯著風鈴。隨之陽光變得溫暖起來,云朵變得輕柔許多,山間溪水也漸瘦了,鳥兒的叫聲輕脆歡快,人的心情也變得愜意起來。
當漫不經心摘下掛歷上的“日子”,順手將紙頁擱置在書桌上的圓形鬧鐘旁,想借用時針和分針剪出一朵新的節氣之花、歲月之果時,眼前的景色已悄悄地開始呈現,一種慢節奏的清涼模式已經開啟。窗外正在飄落的葉子和蟬鳴聲的遠去,還有節氣到來后的第一場秋雨等等,都印證了這是一個正在走近的晚秋。
自從與秋分揮手告別后,夏播秋收才真正修煉成“正果”。早起佇立于窗前,眺望遠方的連綿群山,試圖從一葉知秋的深處,尋找賞楓葉、吃芝麻和飲秋茶的現實美景,更試想拾起一片秋情點綴自己的心情,為過往的日子輕言慰藉,為現在的日子淺墨描繪,為今后的日子整裝待發。不料幾只喜鵲結伴從窗前的樹梢飛落而下,嘰嘰喳喳覓食于綠茵草叢中,抖濺出來的晨露星光,把世間的微寒不經意地定格在這清晨里。
當季節輪回中有了寒露這個清涼的節氣,自然就有了更多收獲的喜悅。無論站在何處,只要抬頭仰望,就會發現一片片泛黃的樹葉上,一半是晚秋的顏色,一半是露水的濕潤。此時,行走在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的路上,呼吸到心肺里的空氣,開始有了一種濃淡相宜的酒香味。在山河里的涼秋枯色里,已衍出生了“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的清秋晚景。
當然,寒露節氣之后,自有一段寧靜的時光。目光所及,楓葉飄落,杏葉飛揚,在一陣陣秋風的驅使下,有的像一群飛舞的蝴蝶,爭先恐后來到小溪里戲水抺涼,隨波逐流而去。還有那群山的山腳處,野色籠寒霧,薄紗一般的若隱若現,由遠至近從田壟上輕緩地漫過來,收割后的稻茬上長出了細細絲絲的棉花糖一般。此時,家家戶戶的裊裊炊煙,在暖陽的照耀下,不再匆忙飄散離去,而是在小院的屋頂上來回縈繞,仿佛仍在眷戀著房前屋后和窗臺上曾經“曬秋”過的景色。生長在門前臺階外的那幾叢野菊,也在盡情享受微寒天氣的滋潤,長出的片片新葉里菊苞待放。倘若有心取景視線里的秋實,一幅經年的油畫就會應景而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代杜甫的詩句撩得游子思緒情滿,對于離家打拼快有一年了的人來說,總是無時無刻在想念家鄉的人和事、山和水,總是念念不忘親人們的囑托和希望。在晚秋還沒有走到盡頭時,其實內心早已有了計劃,要與家人和朋友相約,把那份久違了的親情友情填補。身在他鄉為異客,趁著夜深人靜時,獨自圍爐煮茶,慢飲細品生活的原汁原味,怡然寫下幾行清淺的文字,從中回味故鄉明月的皎潔美景,期待久別后的重逢早日到來。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寧靜致遠的晚秋里,真要感恩過往節氣的贈予,更要放下曾經留下的遺憾。日子里的從容不迫,抬頭是向往,低頭是書香,生活終究不會辜負有心人。
晚秋之念,花不語,風卻懂。歲月的風霜雪雨之后,如約而至的,將是春暖花開……
【作者簡介】肖吉秋,微信名為白云秋天,60后大兔子,雪峰山下安化長大的伢子。軍轉干部,文學創作愛好者。作品散見于報(詩)刊和自媒體等。撰寫的《加強街道人大工作,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榮獲2005年度廣東省人大制度研討會征文優秀獎;其散文《母校的那些舊聞趣事》榮獲2022年“最美中國”當代詩歌散文大賽一等獎、《憶校憶師亦憶友》榮獲第二屆“三亞杯”全國文學大賽金獎。作詞的歌曲《今非昔比新面貌》入選《中國詞曲網》榜,《我是當兵的人》、《久久重陽情》、《抗疫心聲》分別被《人民視頻》和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送。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