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梅和“外婆”
作者:羅里寧
我們這里,在家庭成員的稱呼上有個習慣,是父母愛跟自己的孩子一樣稱呼自己的父母,比如阿梅,就把孩子的外婆、自己的母親叫“外婆”。
“外婆”是個比較不一般的人物,她沒上過學,卻時有“金句”脫口而出,如“將心比己”“不要為難人家”等,而她對幾個女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做人,要似人似隊,別做到一邊去”,可謂“至理名言”。她的這句“名言”,也不知道是從哪兒聽來的,或者根本就是她自己想出來的,大概的意思,是做人,要跟大家伙似的,不能太任性,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能因為沒上過學,她對教育子女不會講什么大道理,所以才想出這么一句話來,還把它當“名言”經常掛在嘴邊,幾個女兒,上學要“似人似對”,談戀愛要“似人似隊”,穿衣打扮也要“似人似隊”,總之一切的一切,都要“似人似隊”。
“外婆”這一生,很不容易,她還不大,就要跟自己的母親跑小生意去,挑著裝滿雜貨的擔子走街串巷、進村入戶地去叫賣,長期的勞作,使她的背過早的彎曲了,長年的奔波忙碌,也使她無暇照顧自己的孩子,因而她跟幾個女兒都不很親近,碰上什么事,通常都是吵吵嚷嚷的比較多。
非但對女兒這樣,對外孫,她也不知道如何去接近他們,只知道對他們問些無關緊要的話,弄得孩子們總想躲開她,她也從沒抱過他們,——也許她已經抱不動他們了。但是看到他們,她總是很高興,老是跟在他們屁股后面走。她天性樂觀,心無芥蒂,熱情口輕,見誰都能打招呼。自家的門老是開著,前廳安著一張用于打牌的桌子,每天任由街坊的老姐妹過來打牌娛樂。
“外婆”本身,卻是個反應比較慢的人,買個菜做個飯什么的,總要磨蹭大半天。此外就是,一天到晚嘮嘮叨叨,講個不停,這是孩子們最不耐煩的,個別女兒不理解,成家后就不再多管“外婆”這邊的事。阿梅排行老幺,卻是嘴巴最利害的一個,經常跟“外婆”拌嘴,有時還“得理不饒人”,與“外婆”糾纏不休。她嘴上雖然利害,卻有一付軟心腸,久不久會回一趟娘家,看看“外婆”過得怎么樣。她還召集姐姐們,要求每人負擔一點“外婆”的生活費。然而作為女兒,這樣做是遠遠不夠的。阿梅成家后,養育了自己的子女,體會到了做母親的艱辛和不易。在“外公”去世以后,她越發擔心起“外婆”來,還會不時地和丈夫說些“外婆”的事,感嘆“外婆”一個人住在老屋挺可憐的,叫她搬過來和自己過,她又不愿意,不知如何是好。
丈夫對阿梅說:“那你們就對她好一點,多去關心她。”丈夫的話,讓阿梅安靜下來。
阿梅找到幾個姐姐,一同反思了自己對“外婆”的態度,這時候“外婆”挑著擔子,行走在大街小巷、鄉間小道的那個吃力的身影,一一浮現在她們眼前。姐妹幾個,從此解開對“外婆”的心結。以后就經常回去看望“外婆”,陪她說說話。阿梅更是三天兩頭就往娘家跑,常為“外婆”買些好吃的。
早年的挑擔負重,致使晚年的“外婆”背更駝了,腰彎得很厲害,古稀以后,幾乎就要彎到九十度,人卻開朗起來,對孩子也親近許多。她一共養育了四個女兒,在她們都出嫁以后,能時不時帶著女婿外孫回來,和她聚在一起吃個飯什么的,其樂融融是“外婆”最高興的事。
耄耋以后的“外婆”,雖拄杖而行,身子還挺硬朗,每天堅持拖個小拖車上街買菜,盡管孩子們已經為她買過,她還是樂此不疲。她不但是家里最老的老人,也是她所在的那條街道上最老的老人,和她打牌的那些老姐妹們,一個個先她而去了,她仍然很有生氣的活著。大家都說像她那樣,活過百歲沒問題。
“外婆”九十歲生日那天,孩子們聚到她身邊,幾個女兒從中午起就為她沐浴更衣,換上一套紅色外套。晚宴的時候,孩子們陪她一起吃了長壽面,共同祝愿她長命百歲。席間幾個女兒小聲議論,說“外婆”小便有點失禁了,不能再丟下她讓她單獨呆在家了,以后要輪流回來照看她。“外婆”靜靜地吃著飯,不知道她聽沒聽到女兒們說的那些話。
晚飯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談到很晚很晚。阿梅堅持要陪“外婆”睡一晚,但“外婆”執意不肯,說她一個人睡慣了,有人在旁邊她睡不著。——萬萬沒想到,剛過完九十歲生日,邁入九十一歲的“外婆”,第二天早上就再也沒有醒過來,沒能如家人所愿,活到一百歲,就一聲不響地走了。
“外婆”就這樣走了,“外婆”不在了,但她在家中的這根線并沒有斷,每年每個重大節日,阿梅她們都會為這根線所牽引,帶著家人返回老屋,一家人聚在一起,才像一個大家庭。
中國人講究孝悌,百善孝為先。孝是什么,孝就是敬重老人,尊重師長,保重身體,帶好孩子。一句話,就是要讓老人放心,讓兄弟姊妹安心。
阿梅她們,當然也不一定到了節日才想起這個“家”。“家”時時刻刻都放在每個人的心上,每個人也都用心去維護這個家,這個家才是美好的,而建立一個美好的家庭,是每一個人都應擁有的一個夢想。——億萬個美好的家庭,正是構建中國夢的最堅實的基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