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樂
作者:羅里寧
我不喜歡有太多人參加的聚會,與朋友吃飯,也希望在六人以內,人多了就不自在。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六人里,有兩個老師,也就夠了,再多,就不知道聽誰的好。我愛好不多,看到廣場上又唱又跳的人,雖心生羨慕,卻又害羞,不敢出那個頭,露那個臉。聽說打保齡球,打高爾夫,是高級的享受,尤其是打高爾夫,可以培養貴族的氣質,有有此一好的朋友,買了打高爾夫的年卡,邀我免費跟去打,涵養令人刮目的氣質。我大概天生就不是那塊料,害怕養不出高貴的氣質,辜負了朋友的好意,因而總是借故推托不去。沒什么愛好,就只能讀一點書,消遣消遣自己,但又少壯不努力,老大了,書還是讀得很少。讀得少吧,也還是愛書,特別享受與書接觸時的那種感覺,——與書接觸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買書。
第一次買書,小學沒畢業,跟大人去逛書店,買了本馮雪峰著的《魯迅的文學道路》,這次買書,純屬偶然,卻也得到一個意外的收獲,這個收獲,是讓我喜歡上魯迅先生的著作。這次買書,也可以說是我買書的一個起點,說到買書,就不能繞過它。魯迅先生是公認的偉大的文學家,后來竟然有人說,魯迅先生的文章難懂,和文言文一樣,是學生最不喜歡讀的課文,還提出要把他的文章從學校語文課本里剔除出去。真是豈有此理。
走向社會,我人生的第一站,是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下鄉時,就帶著馮雪峰這本《魯迅的文學道路》。在農村勞動,有機會回城辦事,也會抽空到新華書店去看看,然后又買了魯迅先生的《野草》和《吶喊》,有這幾本書作伴,在農村干活,就不那么無聊了。
到部隊的時候,在長沙市看見一個買書的奇觀,這個奇觀,現在說出來,可能有人不相信:在一個書店門前,排著一條“長龍”,“龍尾”還在不停地向后延伸。這樣一個買書的奇觀,我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見,它深深地扎在我的記憶里,也影響了我對書的興趣。
從那以后,我漸漸養成了走到哪兒都要到書店去逛逛的習慣。在武漢上學時,學校大門兩側街道上的許多小書店,我每周都要光顧幾間,在那兒消磨時間。工作以后,每次出差,也會借機到出差地的書店書肆去看看。
我不敢說自己是讀書人,只是對書有一點感情而已,也渴望能夠成為一名讀書人。由于種種原因,加上自己懶,不懂得珍惜時間,雖然買了點書,但讀的并不多。讀的不多,對書的興趣還在,進入書店,不買一兩本書就不舒服。除了在實體書店買書,還通過郵局郵購,通過網絡網購。文學書籍以外,也買一些其它的社科類的書。
買書有個煩惱,是買回的書,不一定都能讀得了,尤其是大部頭的那些書,讀完需要許多時間。讀書的速度,總是趕不上買書的進度,這可能也是許多想讀書的人所碰到的一個尷尬。盡管這樣,還是有人樂此不疲地到處去搜尋圖書,明知買回去的書不一定讀得了,還是忍不住要買,以此感受與書接觸時的那種自得其樂的樂趣。所謂愛書的人,也不過如此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