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雁門關
作者:謝志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唐·王昌齡
驅車八百里,疾馳在晉西北高原的邊緣上,映入眼簾的盡是延綿起伏寸草不長的毛烏素沙地帶,舉世聞名的雁門關就坐落在這生態環境極度脆弱的崇山峻嶺之中。
1
據明《永樂大典?太原志》稱:“代山(即雁門山)高峻,鳥飛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門,鴻雁往來……因以名焉?!睆膽饑鴷r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是戰略要地。二千多年來,這里金戈鐵馬,風雷激蕩,是歷史最為悠久,戰事最為頻繁,影響力最為廣泛的關隘要塞。歷史上發生的諸多事件都與雁門關有關:如秦太子守邊、漢高祖北征、武則天筑關、蔡文姫歸漢、薛仁貴征西等等,有“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的說法。
2
抵達雁門關已是下午,見遠處矗入云天的烽火臺,被斜陽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厚重的墻壁上鐫刻著毛澤東手跡“雁門關”三個大字,筆走龍蛇,鮮紅耀眼,氣勢磅礴。烽火臺上,四面垛口,俯視關隘,黑牙戰旗迎著從遠古吹來的西北風獵獵作響,我仿佛看見三千年華夏無數將帥士卒,在這鐵血沙場橫刀立馬抗擊匈奴、防御突厥、平定安史、追殺契丹、圍殲瓦剌、闖王破關、賀龍蕩寇,一場場慘烈的戰爭,印證了雁門關始終是一處兵家必爭之地,故而有了“得雁門得天下,失雁門失中原”的說法,被譽為“中華第一關”。
烽火臺對面明月樓前,矗立著佘太君、楊業等二十四座“楊家將”花崗巖群像,這些持刃騎行,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楊家男女將士的面貌特征和不同性格,為游人重現那段金戈鐵馬的歲月,訴說“楊家將”前赴后繼,鎮守邊關,抗金衛國的英雄事跡。話說到史實,我們在戲劇、小說中看到的楊家六哥七郎、八姐九妹,乃至穆桂英和燒火丫頭楊排風等英雄人物,大多是虛構的;佘太君確有其人,只是不姓佘,而是姓折,她只活到七十多歲,沒有夸張到百歲高齡還率領十二寡婦出征的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楊家將”只有三代人物,他們是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
北宋初年,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文學作品里稱楊繼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的戰術,大敗契丹軍,并活捉其首領。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嚇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為“楊無敵”,他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楊業的長子楊延昭,英勇善戰,繼承父親遺志鎮守雁門關二十多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從不敢來犯。因為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星是??诉|國的,認為楊延昭就是天上的星宿(將星)轉世,所以稱他為楊六郎。楊延昭逝世以后,他的兒子楊文廣繼續為大宋效力,在征戰廣西,攻打西夏的戰役中,殺敵無數,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宋朝滅亡后,楊家為保存后代,被逼分散逃亡,藏匿到各地?,F在,雁門關下的鹿蹄澗村還居住著楊家的后代五百余人,村中的楊氏祠堂已經存在千年之久,老年人仍有打拳健身的習慣,偶見楊家槍法的身影?!皸罴覍ⅰ钡暮蟠植己軓V,在全國各地都有,傳承了將近四十代。
3
進入明月樓大拱門,腳下是一條狹長的石板路,路兩邊是雁門寨,又叫雁門關村,是中原與塞外的分界點,村落混雜著胡漢習俗。村道兩邊,可見幾間用石塊壘起的民宅,孤寂破敗,滿目蕭條,這些可能是經歷了幾個朝代延綿下來的古屋,現在已是難覓人影了。散居在這里的村民,都是當年守城將士的后代,他們大多數人忍受不了生活的貧苦,都搬到別的地方去了,印證了塞外那句古話:“羊馬群中覓人道,雁門關外絕人家”(唐·施肩吾《云中道上作》)的蕭瑟景象。
這里的土地非常貧瘠,基本上長不出來什么東西,村民就靠養羊搞些收入。羊群都是自由放養的,為了區分,各家各戶就在自家的羊身上蓋上不同顏色的章。
從一幢搖搖欲墜的村舍走過,我看到一群雞,每只雞的頭頂,都染著不同的顏色,這大概也是為了方便區分吧。
過去,雁門關是個苦地方,這首流傳很廣的民謠,就是對雁門關的真實寫照: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種桑榆不種麻。
百里并無梨棗樹,三春哪得杏桃花。
六月雨遇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
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
如今,雁門關經過了大修復,景區一躍成了5A級,村莊僅剩五六戶、二十多口人,他們在舊房子、破院墻的旁邊蓋起了一棟棟樓房,導游說,他們家家都有人當村干部。那些一兩層的樓房,門窗近似窯洞風格,依山傍街,檐前飄飛著一串串紅燈籠,都成了客棧、民宿和食肆的去處。昔日金戈鐵馬的邊關要塞,如今正在助力當地村民致富增收??纯撮T前水坑的結冰還有一尺多厚,天氣寒冷,游客稀少,那些店鋪還關著門。據一位在此看守客棧的老者說,這些冰大約還要一個月才能融掉,到時天氣暖和了,才有生意。
4
步入關南的第一道城門“天險門”,抬頭可見門洞上方匾刻著“天險”二字。據導游介紹,這個“天”字是武則天所創的異形字,上面是個草字頭,中間是個“田”字,下面是個“戈”字,表示馬有草,田有糧,還有武器,就能擁有天下;與“天險門”對應的“地利門”,門洞上方額匾,刻有“埊利”二字,這個“埊”字,同樣是武則天所創,跟“地”字是一個字。上面一個“山”字,中間一個“水”字,下面一個“土”字,表示泱泱大唐,有山有水有土地。據稱武則天一生自創了五個字,雁門關就占了三個。一生喜歡玩弄中國文字的她,死后還玩了個“無字碑”,讓世人摸不著頭腦。如果放在今天,武則天的漢語水平,或許已去到了博士后的層次。
5
當年晉商出入關隘的千年商道,現在成了“邊貿街”。街上的四方牙旗,飄飄灑灑,整齊劃一,甚至連高度都一樣,這是商鋪的招客標志。店鋪擺滿西北風味的雜糧煎餅、羊肉泡饃、蕎麥鍋巴等,還有一杯杯醇香的陳醋任君品嘗。對面的工藝品檔口,一間連著一間,最大的賣點就是“降龍木”。那些號稱用“降龍木”制造的串珠、頸鏈、手杖和小葫蘆等各種小玩,琳瑯滿目,光彩精致,有人觀賞,也有人幫襯。“降龍木”為何物?原來此木與“穆桂英大破天門陣”的故事有關。傳說當年楊六郎率軍攻打天門陣時,被遼軍放出毒氣所困阻,傷亡慘重,后穆桂英自穆柯寨帶來降龍木驅散陣中毒氣,才破了天門陣而獲勝。說到“降龍木”,稀罕了,據稱現在全國僅有的一棵活株,生長在濟南南歷,因地球磁力線的改變已不可再生,是瀕臨絕跡的稀有物種。
穿過邊貿街,沿著鋪滿石板的古道來到“甕城”,城墻上“雁門關”三個字很是模糊,遠不及兩旁的磚雕對聯清晰:
三邊沖要無雙地;
九塞尊崇第一關。
雁門關被推崇為“三邊沖要”“九塞之首”,無論從軍事還是歷史文化方面去考究,都彰顯了它的重要地位。
6
雁門關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邊霜墮葉,晨月孤懸,為中國文學史留下了極其壯麗和厚重的詩頁。在這些浩如煙海的經典史詩中,以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最為悲天慟地,壯懷激烈: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敵兵滾滾而來,猶如黑云翻卷,城墻仿佛就要坍塌了;我軍嚴待以待,陽光照耀著的鎧甲,閃閃發光。秋色里,響亮的軍號震天動地,黑夜里,戰士們的鮮血凝成了暗紫色。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鼓聲郁悶低沉,只為報答君王的恩遇,攜劍上陣,不計生死,那是多么頑強不屈的斗志啊!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秋高霜白的夜晚登上雁門關,一輪故鄉明月觸發了他深深的詩情,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氣概豪邁的《出塞·錄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頭上的一輪明月,亙古如斯,并沒有多少變化,秦代是這樣,漢代是這樣,直到如今的唐朝還是這樣,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這明月啊,從秦漢到現在,照見過多少征人,又有多少征人仰望過這一輪明月?這城關啊,從秦漢到現在,灑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又留下了多少往來戍邊者的足跡?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允許匈奴南下越過陰山。
雁門關是中華民族一個沉重的符號,即使李白豪放不羈,卻始終惦記著雁門關的漫天飛雪,他在《古風·代馬不思越》里深深感慨,邊關是一個黃沙翻卷,遮月閉日,環境惡劣的地方:
昔別雁門關,今戍龍庭前。
驚沙亂海日,飛雪迷胡天。
感謝那些馳騁邊關的古代文人,他們用滿腔的熱血和凝重的筆觸,記錄了當時那一幕幕殘酷壯烈的戰爭場景,讓今人能夠透過這些悲蒼雄奇的詩句,感受到千年以前雁門守軍視死如歸的英雄氣節和馬革裹尸的報國情懷。
7
踩著無數將士用腳印打磨過的千層石階,登上高大雄偉的城樓,左右環顧蜿蜒曲折的長城,我仿佛看見一條巨龍依山盤桓,守護著身后的遼闊疆土。如果你置身于此,定會想起那些英勇悲壯的戰事,定會為我們民族的不屈氣節而感到驕傲與自豪。雁門關上,磚墻層疊,它就像一部用血肉鑄制的史冊,永遠銘記著一代又一代戍邊者為國捐軀的英雄壯舉。透過唐代詩人陳陶寫的《隴西行之二》,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當年抗擊外敵的戰斗是多么的慘烈: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無數戍守在邊關的精兵強將,誓要橫掃匈奴,他們在戰斗中奮不顧身戰死胡塵。無定河呀無定河,你可知道?那暴棄的粼粼白骨,可是少婦們在春閨里思念的夢中人?。榧o念這些民族英雄而建造的“鎮邊祠”就坐落在城樓的旁邊,在這里,我們能夠瞻仰到李牧、衛青、李廣、霍去病等守關大將的凜凜風采;因為學識淺薄,來到這里我才知道,目前已知守關最早的將領,是西周文王之子姬幸。佇立祠前,看戰旗飄揚,憑吊遠古的英烈,思緒無限惆悵,想我中華疆域,地大物博,都有他們不可磨滅的功績。
8
漫步在鋪滿夕照的長城,忽見一片淡黃色的葉子從早春飄落在厚厚的青磚上,然后又被西北風吹到了遠方,最后不知落在何處。眼前落寞一景,勾起我對那位風華絕代女子的記憶,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秋天,她伴著那首憂怨婉約的《出塞曲》離別故鄉,往大漠黃沙深處款款而去。是的,驍勇善戰的將軍可以讓敵人聞風喪膽,不敢來犯,而柔弱纖美的女子又何嘗不可以抵擋百萬雄兵?于是,冷藏在漢宮的平民美女請纓出長安、經潼關、渡黃河、過雁門關,西出塞外與匈奴呼韓邪單于和親,換取了邊關“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和平安定,留下了“平沙落雁”的千古絕唱?!扒лd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唐·杜甫《詠懷古跡其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感慨的詩句,只為美人王昭君。
9
再見了,西北的風光,雁門的壯美,待到滿山白楊掛綠時,我會囑咐從鑒水瀛洲北歸的大雁,捎去我對你的深情問候和崇高敬意。
再見了,金戈鐵馬雁門關!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