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問題
作者:羅里寧
舊時讀書,有個問題,是目的性強,要么當官,要么發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改革開放,有段時間下海經商成風,有些讀書人坐不住了,更有某些大學教師,鼓勵學生畢業后,撈不夠多少多少千萬,不要回來見老師。讀書人的心,跟著躁動起來,以為讀書的出路,就在于盡快找到錢或者盡快找到官做。有人干脆,放棄升學甚至上大學的機會,早早下海經商去。人生一個主要的目標,是希望自己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有人不怎么讀書,就能實現這樣的目標,以致一部分人,對讀書產生了一些疑慮。
過去講革命,不好講錢,視錢財如糞土嘛。后來發現,沒錢不行,落后挨打。可能是體會過過苦日子的不好受,在可以講錢的時候,大家就很容易一哄而上,把其它的事給忽略了。
其實錢,并沒有什么不好的,不是有句俗話嗎,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雖說錢有銅臭味,但還是有人幾十億幾百億地去收藏,可見其吸引力之大,大到只要能看到它在自個兒家里躺著,就很舒服,不管能不能用,也不管敢不敢用。
在大家都忙著去賺錢的時候,突然有人發現,咱國人不怎么讀書了。這個問題,著時嚇了大家一大跳:咱國可是個讀書傳統很深厚的國度呀!
于是讀書,就又回到人們的議事日程上,于是有人,就到處去溜達,去明查暗訪,竟然發現,國人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下,讀書的熱情,比歐日美,差遠了,比猶太人,更是差了一大截。有識之士這才慌起張來,到處奔走呼吁,希望能引起各方的重視。
關于讀書,不知道外國的怎樣的好,咱國的,讀書的歷史,曲曲折折,有點兒復雜,曾經有過“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也曾經有過“知識越多越反動”和“讀書無用論”,還有過文字獄,專門關押讀書人。盡管這些,給書和讀書的人,造成過極大的傷害,不過好像,讀書的傳統,并沒有中斷過,讀書的種子,也一直播種著,在老祖宗的文獻典籍里,就有不少關于讀書的成語典故。
相比之下,人們想改變一下貧窮的生活,把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多掙一點錢,先改善一下生活再說(如恩格斯所說的: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就會因此而改變幾千年形成的讀書的這個傳統,讀書的人也會因此而越來越少,這個說法,也未免武斷了一點。
不論在什么時代,也不論在什么地方,讀書總不是大眾的事。就說歐日美或者猶太人吧,他們是不是全民都讀書,個個都是讀書人,這個問題就很值得商榷。我們要學習外國的一切先進的東西,但也不用一味地盲目地去崇拜人家,認為人家的一切都好,咱家的什么都不行。
至于到社會上去調查,看有多少人在讀書,在方法上是不是科學,也還值得討論。國門打開了,一些有條件率先出國考察的人,看到有些國家,他們的國民喜歡帶著書本出門,抽空讀一下,就感到很吃驚,以為咱國人在讀書上,很難達到那樣的意境。其實不然,各國有各國的情況,各民族有各民族的性情,有的開放一些,有的保守一點,有外向的,也有內向的,譬如在穿衣上,咱們就不如西方那般放得開,西方人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讀書,咱國人則更喜歡有個安靜的地方,不受干擾,正襟危坐地讀。由此看來,咱國到底有多少人在讀書,你怎么查,才能查到一個準確的數字?鐘叔河先生就說過:“不是所有人都有可能讀書,不是所有能讀書的人都好讀書,但不必為此悲觀。一十四億人,有可能讀書的,少說總有一億四;能讀書又好讀書的,再打個一折,也有一千四百萬,這就很不少了。”這是個很不錯的數字,這個數字,也很值得我們安慰,——不用什么都要拿去跟外國人作比較,也沒那個必要。
2023/1/16改定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