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詩人深夜來訪
作者:楊遠新
那是在浩然老師來漢壽講學訪問后不久的日子里,大約是1986年8月的某日,這要查我當時的日記可以落實。一天晚上11點多了,我正在寫作,忽聞樓下有人呼喊:“小楊!你家來客人了。”我連忙出門,因為在縣城,常有農村的親戚來要農藥化肥指標什么的。
我從三樓來到樓下,呼喊我的是漢壽縣供銷社傳達室的張伯,一位特別可親可愛的長者。我問:“張伯,是我的什么親戚?”張伯說:“我問他,他只說是豐家鋪的,沒講是你什么親戚。”我納悶,豐家鋪我沒有親戚,這會是什么人呢?從宿舍樓,穿過辦公樓,往傳達室走的途中,張伯接著又說:“小張正在幫你接待。”我知道張伯講的小張就是縣供銷社辦公室干部、青年詩人張維信。
我走進傳達室,里面的長短黑漆木質兩張沙發(fā)上,張維信與一個瘦黑青年相對而坐,那青年一頭汗水,上身赤膊,下身穿著一條黑色超膝短褲,滿身塵埃,臉上有點木納,但眼睛卻烏黑有神,像兩顆閃光的黑寶石。
張維信對我說:“楊老師!他名叫李時寶,是從豐家鋪鄉(xiāng)走路來找你的,先找到文化館,又找到文化局,再找到縣委會,經縣委會傳達室李伯的指點,才找到這里。”
青年農民詩人李時寶(右一)
我聽了心里感到很驚訝,因為從豐家鋪走到縣城,翻山越嶺,跨溝過坎,路途上百里呀!
我問他:“你這么辛辛苦苦地大老遠來找我,有什么急事?”
他沉吟。張維信替他作了回答:“他說他是寫詩的,來向你投稿。”
張維信是在辦公樓一層他的辦公室里加夜班寫材料,有點累了,走出辦公室,到辦公樓與傳達之間的場坪里放松一下的。恰好得知有人找我,他就上前熱情地與之打招呼。
這時,李時寶遞給我一個塑料包,他沒說是什么,我打開一看,不規(guī)范的紙張上,是一首首的詩歌,字跡工整,格式規(guī)范。我選了寫在紙煙盒上的幾首瀏覽了一遍,感覺生活氣息濃郁,字字句句如閃亮的星,奔涌的水。我一下對他充滿了好感和敬意。
于是,我把他帶到家里,吃飯,洗腳。妻子陳雙娥利用自己擔任漢壽縣供銷社會計的條件,把他安排到機關內部招待所住下來。
當夜,我拜讀了李時寶的全部詩稿,從形式來講,一行行全是傳統(tǒng)的短句,沒有那種冗長的句子,干凈,明快,利落,格調清新,從內容來講,所反映的對象有金牛山上的松,滄浪水畔的竹,山窩窩里的敞口堂屋,火塘上懸掛的金黃臘肉,隔年盛開的茶花,搭配各種小吃的擂茶,等等,充滿山鄉(xiāng)泥土氣息,我很喜歡。但覺得離發(fā)表又還差那么一絲絲,不發(fā)表,又十分的可惜,如同炒菜,少一把火,有點生旺氣,多一把火,便又脆又香,又甜又香了。那一夜,我腦海里翻騰的全是李時寶的詩,朦朦朧朧,似乎睡了,又似乎沒有睡。
因為我是詩歌門外漢,第二天與寫詩的張維信一起研究后,從李時寶的幾十首詩作中,挑選了五首留下,擬在下一期的《滄浪》刊用,其余還給了他,對每一首都提出了修改意見,請他反復打磨,加工提高。我們無論說什么,他都認真地聽著,不作記錄,也不提不同意見,渾身上下,從里到外,誠樸憨厚,老實本分,是那種沒有見過世面的山村青年,給人的感覺很真實,很可靠。
他說去年就想來,是從新聞里得知蕭軍、葉君健、峻青等大批名家來漢壽講學指導,他動了心,要找文聯(lián)的人,但又沒有來,那是覺得自己的詩還不多,前不久又從新聞里得知浩然老師來漢壽講學參觀,他就進城找縣文聯(lián)的來了。
早飯后,我把他帶到位于馬家巷的文化局機關小院,與陳定熙副主席見面,我要他自己向領導介紹一下情況,他低著頭,滿臉憋得通紅,說不出什么。我向陳主席介紹了從他嘴里了解到的家庭情況,以及我和張維信對他的詩作的看法,陳主席向他表態(tài):縣文聯(lián)下次主辦筆會,通知他來參加。臨別時,陳主席握緊他的手,鼓勵他刻苦創(chuàng)作,邊讀邊寫。有什么困難,告訴縣文聯(lián),一定盡全力替他解決。陳主席還囑咐他,轉達縣文聯(lián)對他老娘的問候。他沒回答半句話,只有眼角里悄然流下的兩行淚花。
我領他到汽車站,替他買好車票,把一個采訪本和兩刀文稿紙塞進他包里,送他登上開往豐家鋪的班車,眼看車輪旋轉,啟動,朝金牛山方向駛去。我的心似乎隨他而去。從此,我多了一分掛念。
他回去后,寄來了幾首修改過的詩歌,很有長進,我和張維信所提意見,他基本上都接受消化了。我和張維信都為他的進步感到高興。我倆共同認為:李時寶的詩歌創(chuàng)作前景廣闊,發(fā)展未可限量。身為做文學組織工作的我,每當發(fā)現一棵文學新苗時,就像自己多了一個兄弟姐妹,心里滿滿的高興。
1987年2 月左右,也就是春節(jié)過后,縣文聯(lián)與團縣委聯(lián)合組織召開青年作者座談會,目的是落實團省委、團地委部署的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競賽活動,再鼓勁,再加油。時任常德團地委副書記周國忠、時任漢壽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長蘇光儀,到會講話,并與作者一起合影留念。時任縣文聯(lián)副主席陳定熙與時任團縣委副書記陳暉共同主持座談會。縣文化館長曹逸興、縣戲劇工作室主任楊任重為青年作者們講授文學戲劇知識和介紹自身的創(chuàng)作經驗。李時寶受邀參加了這個座談會,與張維信、陳然之、丁萍、侯百均、楊開躍、劉翠橋、徐鳳敏、常瑞芳、肖潔蓮等20多位青年作者一起歡聚一堂,探討文學創(chuàng)作的氣氛就像早春的天氣一樣溫暖而熱烈。但他總是坐在會場角落里,只是埋頭作記錄,只是憨憨地微笑。我點名要他發(fā)言,他才怯怯地說了幾句。那神態(tài),那語氣,都顯得特別誠實,特別可愛。合影留念時,他也是站在二排右邊的最邊上。
1987年2月,漢壽縣青年作者座談會合影。時任常德團地委副書記周國忠(一排左四)、時任中共漢壽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長蘇光儀(一排左五)、時任漢壽縣文聯(lián)副主席陳定熙(一排右三)、時任漢壽縣文化館館長曹逸興(一排右二)、時任漢壽團縣委副書記陳暉(一排左三)、時任漢壽縣政協(xié)常委、縣戲劇工作室主任楊任重(一排左二),時任漢壽縣文聯(lián)專干楊遠新(一排左一),青年農民詩人李時寶(二排右一)
這次筆會結束后,我被借調到《小溪流》做編輯,《滄浪》因經費等多種原因,未能繼續(xù)出刊。再后來我進武漢大學作家班學習,畢業(yè)后離開漢壽,但李時寶、鄭國順等幾十個作者的作品,我打包完好保存,隨我進了長沙,經歷4次搬家,被人順手牽羊拿走過其他物品,但這包稿件與其他重要書信、手稿等放在一起,每次搬家都是重點保護對象。到了2010年,我與時任內蒙古自治區(qū)政協(xié)委員、編審黃愛民老師聯(lián)系,向她申請一個叢書號,推出一套《滄浪叢書》,為漢壽青年作者的作品作一個小結和展示。她當時擔任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編輯室主任,曾編輯出版了我和陳雙娥合著的《警示鐘系列叢書》:《生死賭注》《生死游戲》《生死抵押》。她是個熱心腸的人。對我提出的申請表示支持。我計劃除了選用漢壽文友們的個人作品專集外,還把李時寶、劉協(xié)堂、歐陽健、鄢長忠等文友的詩歌作品單獨編輯成一本,放在叢書內出版。也算是我對朋友們的一個交代,對陳定熙副主席的永久懷念。
不久,我回漢壽,像以往每次一樣,劉協(xié)堂又主動掏腰包做東,把文友們約到一起,在春華軒聚餐。酒過三巡,我談起了出版《滄浪叢書》這個事,希望有人幫助錄入。大家推舉了一位朋友承擔這個重任。再下次回漢壽,我把稿件交給了這位朋友,希望盡快錄入。也是在席間,大家還相互傳看了那些作品,有的當看到自己的作品時,覺得與現在的作品比較起來,顯得稚嫩,主張還是用現在的作品。我則認為這是一個時代前進的足跡,也是個人前進的足跡,從大多數作者而言,出版有一定的意義。又過了一段時間,我向這位朋友索要輸入的稿件,他嘿嘿一笑,回答:“不曉得扯到何地方去噠!”我聽了心頭一沉,這可是我保留了幾十年的珍品,怎么能說沒有就沒有了呢?我嚴肅地要求,一定要找到,絕對不能丟失。結果是這位朋友笑呵呵地告訴我:真的不曉得扯到何地方去噠,硬是找不到了。我聽了心里滴血。那種難受,我的這位朋友恐怕永遠難以理解。我無論如何沒有想到會是這種結局。面對我的這位朋友,我能說什么呢?我別的什么也沒有說,只強調了一句:“那么大一包東西,全都是寶啊!你還是要想辦法找回來!”最終結果是永遠找不回來了。自那以后,我總忘不了這個事,只要想到,心里就隱隱作痛。
李時寶的詩就這樣丟失了。而緊接著我又得知,李時寶去貴州打工,一去便再也沒有回來了。說是被人誤當小偷,死于亂棍之中。不知真假如何,我無法考證。這么老實上進的一個山村青年,怎么說沒有就沒有了呢?只要是正常的人,都會感覺到痛心萬分。如果他的詩稿沒有丟,還能留下一點紀念。可丟了他的詩稿,他留給這個世界的還有什么呢?我無法原諒自己,我無數次的臭罵自己,良心受到深深的譴責,對自己犯下的過錯追悔莫及。但又有什么辦法呢?人生犯下的過錯,有些是可以彌補的,有些是無法彌補的,亦如流水東去,彩云南飛,戀人分手,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和沒完沒了的自責。
2021年5月27日0時55分草于18195號
2023年1月13日8時58分改于18195號
本文作者楊遠新近照
【作者簡介】:楊遠新,湖南漢壽縣人,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第五、六、七屆理事,湖南省首屆公安文學藝術協(xié)會秘書長、湖南省公安文聯(lián)理事。迄今已發(fā)表出版文學作品1800余萬字,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春柳湖(全四部)》(與楊一萌、陳雙娥合著)《百變神探》《愛海恨涯》《東追西捕》《擬任廳長》《紅顏貪官》《春涌洞庭》,中篇偵探小說《特區(qū)警官》《驚天牛案》;中篇紀實小說集《中國刑警大掃黑》《中國刑警在邊關》,長篇兒童小說《歡笑的碧蓮河》《小甲魚的阿姨》《牛蛙大王》《險走洞庭湖》(與陳雙娥合著)《霧過洞庭湖》《孤膽邱克》,中短篇兒童小說集《落空的晚宴》《今夜,非弄個水落石出不可》,長篇報告文學《內地刑警與香港警方聯(lián)合大行動》《創(chuàng)造奇跡的人們》《奇人帥孟奇》《縣委書記的十五個日日夜夜》《走進福山福水》《天有巧云》等,201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8卷本880萬字《楊遠新文集》。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公安部金盾文學獎首屆一等獎、二屆二等獎、三屆三等獎、四屆二等獎,文化部和全國婦聯(lián)等七部委聯(lián)合頒發(fā)的編輯獎、湖南首屆文藝創(chuàng)作獎、湖南首屆兒童文學獎等各類獎項58次。散文《我的祖母》被編入大學教材,分別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