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放花燈
作者:贠靖
記得小時候,一年到頭最盼望的事就是過年。尤其是到了臘月根兒,便掰著手指頭,巴望著新年的到來。因為只有過年才能穿新衣、放花炮、看花燈,才能沾上一星半點的葷腥。
那時候日子雖窮,但逢年過節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樂樂呵呵的,還是感到幸福無比。所以,就天天盼著過年。而家里的大人卻愁過年。他們看上去樂樂呵呵,實際上滿腹惆悵。愁給孩子添置新衣,愁置辦年貨的開支。
過年,肉是一定要割的,日子再捉襟見肘,也得割上二三斤肉,煮一鍋腥湯,用來待客。
還有走親戚的糕點,實在沒得錢買,就蒸一鍋油包子。
不過,給孩子們的壓歲錢是少不了的。少則一兩塊,多則五塊、十塊。三十晚上,我們興奮得一夜未合眼,初一一大早,天麻麻亮就從被窩里抽出來,跳下炕,跪在地上給父母磕頭拜年。父母則笑嘻嘻從口袋里掏出壓歲錢,塞到我們手心里。
那時的五塊、十塊錢可不是個小數目。錢攥在手心,心跳都加快了,唯恐父母變卦了,又要了回去。
壓歲錢揣在口袋里,睡覺也用手捂著。睡夢中都盤算著這錢怎么花,是買小人書,文具盒,還是買一塊糖糕,一串冰糖葫蘆。十有八九,錢揣在口袋里,一年到頭都沒舍得花,等家里實在周轉不開了,再拿出來交給父母。
“娃娃長大了,懂事了。”聽著父母的夸贊,心里比吃了糖糕還甜,還高興。
除了壓歲錢,過年最高興的就是看花燈。那時,農村是沒有燈會的。所謂的放花燈,就是元宵節燃放“天燈”,又叫放孔明燈,許愿燈、祈天燈。
因沒什么經濟來源,集市上售賣的大紅燈籠比較“昂貴”,村民們舍不得花錢買,就自己動手用白紙、鐵絲、漿糊等制作“天燈”。
首先,準備好大白紙、細鐵絲、漿糊、剪刀、竹條等材料。一般天燈不能做得太大,做大了張風,不好掌控。燈壁需要用整張紙,最好不能有過多的接口,以免接口粘接不好“漏風”,天燈在空中搖擺不穩。
制作“天燈”最關鍵是燈罩底部的竹圈,過重了不行,太輕了也不行。過重了,天燈飛不起來;太輕了,升空后容易在空中翻跟斗,甚至會一頭栽下來。
另外,在制作過程中,燈芯也非常重要。一般就地取材,采用家家都有的粗棉花繩,燃料采用煤油、柴油或酒精。其實天燈做起來并不復雜,先固定好兩端的竹圈,然后用細鐵絲或竹條彎成一圈圓弧形骨架,粘上白紙,在底部預留的位置放上燈芯,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燃放天燈時,先把紙撐開,用手托起來,再點燃燈芯,天燈就冉冉地升了起來,飛向深藍的天空,賞燈者的心也像長了翅膀,跟著飛了起來。
人們在做“天燈”時,往往會在上頭寫下自己的心愿,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庭幸福……以這種方式,表達美好的心愿。
看著透亮的天燈在頭頂上一點點升起來,孩子們仰起臉歡叫著,并跳起來用手夠著。直到天燈匯入閃爍的星河,變成一顆星星,若隱若現地飄向遠方,仍不肯離去。
如今,放“天燈”已成為記憶深處一道抹不去的鄉愁和剪不斷的情節。每到元宵節,濃濃的思鄉情結就會被勾起來,在內心深處升騰起來。
作者簡介:贠靖,陜西省作協會員,曾在《莽原》、《短篇小說》、中國作家網等報刊、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數百篇。小說《最后的馬幫》、《扶貧路上》被編入云南、廣東、江西、遼寧、陜西等省高中語文試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