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習俗(外一篇)
作者:贠靖
“正月里來是新年,穿花衣,吃花饃,放花炮,逛花街,賞花燈……”這回蕩在街巷里的歌謠形象地再現了關中農村過年的景象。
一腳踩進臘月的門檻,辛苦了一年的莊戶人就進入了一年當中最開心的過年時間。臘月廿三 “小年”,家家戶戶掃塵、祭灶,熱熱鬧鬧的年關也就在人們喜悅的歡笑聲中來臨了。
緊跟著磨豆腐、殺年豬,置年貨。到了臘月二十八,貼年紅,打糕蒸饃把面發。女人們在屋里忙著蒸饃饃,男人家就引著娃娃貼年畫、貼春聯、貼窗花,張燈結彩,把所有美好和期盼都濃縮到那一扇開啟的門窗上,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
大年三十,一切準備停當,開始迎玉皇,拜祖宗。到了“除夕”夜,一家老小圍坐在熱炕頭上,吃團年飯,守歲,把攢了一年的好吃的都端上來,攢了一肚子的掏心窩子的話,也在這個時候一股腦掏出來,于酒酣耳熱之際,娓娓道來,流淌進綿長的酒香里。
待爆竹聲由遠而近響成一片,新的一年也就在人們的歡叫聲中,在那一抹劃亮天際的熹微之中開啟了。孩子們綻開紅撲撲的笑臉,伏在地上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則樂呵呵地從兜里掏出壓歲錢……
天麻麻亮,踩著滿地的爆竹碎屑,推開門就鉆進了新年的懷抱。孩子們追逐嬉戲,大人雙手作揖,互道新年問候,恭賀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大年初二開始,攜家帶口走親戚,逛廟會。到了正月十五鬧元宵,街巷里便擠得水泄不通。那一撥舞獅舞龍的隊伍浩浩蕩蕩地剛過去,這一撥扭秧歌、踩高蹺的便甩動著紅紅綠綠的長袖涌過來。跟進人群里去,便在晃動的臉譜中、喧天的鑼鼓中、咿咿呀呀的說唱中,走進了一場方才啟幕的人生戲劇里。
當新年的第一輪滿月升上枝稍,埋藏在心底的憧憬也便驀然升騰起來,在一束束綻放的煙花中,跌落進孩子們手上挑著的紅紅的燈籠里,變成一簇跳躍的火苗,在街的盡頭延伸。
回到屋里,望著桌上供奉的花饃,過年的興致意猶未盡。望著望著就走進了另一個被歲月驚艷了的世界里。
花饃也稱“面花” ,盛行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說“面花”是一種民間面塑品,不如說是一種案板上的藝術。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案板上的“刺繡。”
“花饃”種類有上百種之多,常見的有十二生肖、花鳥人物、棗糕 、壽桃等等。一鍋花饃,揭開鍋蓋,在裊裊升騰的熱氣中,就走進了流傳千年的故事里……
在關中農村,男女對象初結秦晉之好時,男方會送給女方一對“魚兒餛飩”,輕巧精靈的面魚上盛開一朵蓮花,寓意婆家期望未來的兒媳像魚兒一樣靈巧,像蓮花那么純潔。魚兒也是生育力旺盛的象征。女方則回贈給男方一對威風凜凜的“老虎餛飩”,意為丈母娘希望未來的女婿勇敢能干。
待到女兒出嫁,新娘的母親會特意給女兒蒸一個面盆大小的 “棗糕”陪嫁,它以一朵盛開的蓮花為底座,其間有魚兒游動,水草叢生,上面插有面捏的蓮蓬、花骨朵和象征吉祥的飛禽。新郎來接親時,新娘子就從娘家將這“棗糕”一直抱至夫家。據說是對男方“魚兒餛飩”的回應,也有“早生貴子”的寓意。
及至新婚夫婦生子滿月時,娘家和眾親朋就要送“長命鎖”,其形如項圈,上飾各種花草圖案,意為要套住小家伙的生命,讓他(她)得以健康成長。待孩子滿百日、周歲時,又要送“貓饃”、“虎饃”,讓貓、虎守護著孩子,使病毒邪魔不得近身。
我曾見過鄉下的巧媳婦做花饃,一把剪刀、一把篦子、一把鑷子,往案板前一坐,她們就從荷鋤下地的農婦,變成了技藝高超的面食藝術家,案板也成了她們手中的畫板。
面是發面,要拿到案板上醒到揉光。雪白的麥面唱主角,金黃的玉米面,翠綠的菠菜面,灰色的蕎麥面演配角。
一團面餅在手里旋著,拿起剪刀剪幾下,用手指一捏,就變成了一朵盛開的荷花,再掐一團面,用剪刀嚓嚓剪著,用手指捏著捏著,一條活蹦亂跳的魚兒就在荷花上活了過來,上頭的魚鱗、魚鰭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她們的手指在不停地上下翻動著,案板上的胡蘿卜、紅棗、黑豆、菜葉、果蔬汁液就成了她們創作的點綴和顏料,在她們的巧指靈動中,賦予了面團靈性和生命力。那是一種骨子里的、流淌在血液里的脈搏的跳動,從眼神到手指,一直傳導至面團里。那些她們一手喂大的,象孩子一樣朝夕相處的豬馬牛養,雞狗貓兔,那些戲臺上說唱捻打的小生花旦就在這生命的律動中,從手心里掙脫出來,蹦跳到案板上,恍若年畫上、窗花上的生靈帶著一股子靈性活了過來。
“今朝放蕩思無涯,一日看盡長安花。”再看時,一條豐滿的、憨態可掬的“龍王”盤旋著臥在層層浪花上;董永、七仙女,許仙、白娘子也駕著祥云,帶著風聲而來……
原來那些扭著秧歌、踩著高蹺走進街巷深處的戲劇里的人物都到這里來了,他們又換一種方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蒸花饃一定要把鍋蓋捂嚴實,不能漏了氣,漏了氣蒸出來的花饃就成了“麻子臉”,也就沒了那一份鮮活之氣……
當然,過年也是有很多講究和忌諱的。比如,吃年夜飯前必須先要在祖宗牌位前獻上供品,磕頭祭拜。吃魚要留下頭和尾,表示年年有余。大年初一不殺生,不做新米。因此三十晚上很多人家都會做一大桌菜,多煮點米飯或者多準備點餃子,留到大年初一早上吃,寓意“年年有余糧”。
大年初一忌動掃帚,是不能掃地、不能往門外潑水的。人們認為大年初一掃地、往門外潑水都會把財運帶走。另外,初一是拜年串門的日子,大家都喜氣洋洋的過年,在這個時候動掃帚掃地,也有一種把客人往外趕的感覺。初一這天,也忌諱做“針線活”。如果在這一天做針線活,意味著以后在生活中容易“招惹口舌之爭”,是不吉利的。很多地方正月也是不能剃頭的,只有等到二月二才能剃頭,俗稱“龍抬頭”。
正月初四忌出門。初四,又稱為羊日,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羊開泰”。按習俗,初四這天灶王爺要上門“查戶口”,因此老少不宜離家,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里,準備豐盛的果品,焚香點燭,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則是要出門“瘋一瘋”的。俗話說:“正月十五看花燈,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
游百病,又稱走百病,散百病,是明清時期北方傳下來的傳統民俗,多在正月十六進行。也有人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游園走百病。這一天,婦女們穿上節日盛裝,結伴而行,見橋必過,祛病延年。進城門,講究要“摸釘”,以此祈盼新的一年家庭人丁興旺。還有,要爬爬城墻,謂之“走長青”。據說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駐,永不衰老。
立春
立春。立,“始”也。“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
冬雪盡處,“啼鶯舞燕,小橋流水飛紅”。歲月來不及回眸,春姑娘已邁著輕盈的步子來了。此時冰雪消融,春雨飄飄灑灑滋潤著大地。河邊的柳枝吐出了嫩芽,山坡上的桃花含苞待放。田陌里的小草從泥土里悄悄地鉆出來,東張西望,好奇地打量著被大自然打扮得姹紫嫣紅的世界。
春天是美麗的。春天的風是柔和的,空氣是清新的,樹梢是嫩綠的。就連天空也是湛藍的,陽光是金燦燦的。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巷子里的姑娘們已穿上了漂亮的花裙子,說笑間,柳絮拂面,雙頰緋紅。
在民間,立春是有不少講究的。如鞭春,即鞭打耕牛,催農耕作。人們將紙糊的耕牛“牽”出來,披紅戴綠,用彩綢輕輕地抽打,并抬著它,歡歡快快地跑進滿園春色里去。
還有鬧春。今年的立春比較早,又與元宵節相連,所以就格外的熱鬧。過了年,各處的迎春社火就開演了。有旱船、高蹺,舞龍舞獅,也有戲曲演出。人們結伴而出,賞花燈,看社火,將街巷里圍得水泄不通。以這種隆重而熱烈的方式,迎接春天的到來。
再有踏春。就是賞花游園。其實這一習俗,在古時就已十分流行。《紅樓夢》里便有大段關于踏春的描寫。如“元春入室更衣,復出上輿進園。只見園中香煙繚繞,花影繽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景象,富貴風流。”
還有“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后,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展開《會真記》,從頭細玩。正看到“落紅成陣”,只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寶玉要抖將下來,恐怕腳步踐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來至池邊,抖在池內。那花瓣浮在水面,飄飄蕩蕩,竟流出沁芳閘去了。回來只見地下還有許多,寶玉正踟躕間,只聽背后有人說道:“你在這里作什么?”寶玉一回頭,卻是黛玉來了,肩上擔著花鋤,鋤上掛著花囊,手內拿著花帚。寶玉笑道:“好,好,來把這個花掃起來,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這里的水干凈,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臟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干凈。”
字里行間皆春意,化作綿綿憐花情。
春日,姑娘們還借著雅興,吟詩作對。寶釵賦《臨江仙?柳絮》:“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
林黛玉則吟《柳絮詞》:“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逑。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忍淹留。”
看來,春天注定是一個詩經里的時節。也是一個讓人牽腸掛肚的時節。在很多地方,立春之日,有咬春的習俗。據《荊楚歲時記》載:“立春之日,親朋會宴,啗秦餅、生菜,帖‘宜春’二字。”
春餅是一種薄面餅,取生菜或黃瓜絲、蔥絲卷食,佐以甜面醬,味道甚佳。人們踏春歸來,將餅、果品、糕點等置于盤中,稱之“春盤”,贈予親友品嘗,也就將生機盎然的春天連同美好的祝福送給了親友。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