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間草木先知
作者:婁炳成
春姑娘的到來,是以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為標志的。立春,民間又稱為打春;而打春,來源于古代皇家官府勸農(nóng)儀式中鞭打春牛的習俗。明崇禎年間印制的《帝京景物略》一書記載:“東直門外五里,為春場,場內(nèi)春亭,萬歷癸巳,府伊謝杰建也。故事,先春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幟先導,次田家樂,次勾芒神亭,次春牛臺,次縣正左、耆老、京師儒。府上下衙役皆騎,丞尹輿。官皆衣朱簪花迎春,自場入于府。是日,塑小牛芒神,以京兆生舁(抬之意)入朝,進皇上春,進中宮春,進皇子春。畢,百官朝服賀。立春候,府縣官吏公服,禮勾芒,各以彩仗鞭牛者三,勸耕也。”
宋朝詩人張軾寫道:“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民間諺語通俗地說:“春打五九盡,春打六九頭。”意思是,立春這一天,不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民間諺語還說:“五九六九,搖腳擺手。”意思是,立春前后,天氣逐漸變得暖和了,人們再也不用懷腳插手、預防寒冷了,接下來就是“七九八九,沿河看柳”。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到來柳先綠。
我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立春五日后,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再過五日,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又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從深水浮上水面,此時河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在水面游動。
立春以后,人們會明顯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jié)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nóng)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西北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qū)仍然很冷,還是“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為著奪取新豐收的農(nóng)民,開始給田野送肥,用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真正的春天。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是風和日暖,鳥語花香的季節(jié);春是萬物生長,耕耘播種的季節(jié)。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jié)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陸續(xù)開始。左河水的《立春》詩云:“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nóng)家歲首又謀耕。”但是“春天孩子面”,春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就像小孩子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立春節(jié)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盛行仍是天氣的主流。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shù)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
中國人講究四季養(yǎng)生。春季養(yǎng)生順應春天陽氣生發(fā)、萬物復蘇的特點,重在保護陽氣,著眼的正是一個“生”字。按自然界的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diào)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fā)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調(diào)達。在春季精神養(yǎng)生方面,就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tài);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fā)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shù)恼{(diào)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我小的時候,總是盼望著春天早些到來。因為,柳樹發(fā)芽的時候,我就可以釣魚了。釣魚在我的業(yè)余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從五歲開始,直到現(xiàn)在,我始終是釣客中的一員。釣魚的黃金季節(jié)是春秋兩季,而秋與春之間隔著一個好長的冬季,盼春的心情就要迫切得多。
經(jīng)過了萬木瀟殺的冬季,進入春天以后,人會有一種解放的感覺,身體會活躍許多,思維會敏捷許多,情緒會高漲許多,神經(jīng)會興奮許多。當春風的巧手悄然地剪出了幾枚嫩綠的柳葉,清早出門,抬眼一望,立刻會生出一種驚喜;當一場夜雨過后,桃杏枝頭忽然綻開幾朵花瓣,推窗一看,立刻會發(fā)出幾聲贊嘆;當一聲春雷突然炸響,立刻會引起心的共鳴。
初春時節(jié),咋暖還寒,對春天的氣息還沒有明顯的感覺。仲春時,萬物復蘇,河因解凍而歡暢,山因雪融而蒼碧,樹因春風而吐翠,當你還沒來得及陶醉時,竟又是暮春了。暮春最好,山花爛漫,蜂蝶飛舞,百鳥鳴唱,田野里生機勃勃,牛羊撒起歡來,各種各樣的山野菜都紛紛上市了,村姑們的臉上也都盛開了美麗的笑容。這時候,油菜花開了,遍地金黃;槐花也開了,百里飄香。布谷鳥的叫聲從山林里發(fā)出,到處是一片回聲:布谷,布谷,悠長而悅耳。
冬日的沉郁正從那個陰冷的角落緩緩退去,隨之而去的,是一如冬日的憂郁心情。時光流轉,春天又至,院中的薔薇又會再度織出滿墻的錦繡;那一株桃樹,也會再度暈上了一抹微紅,牽引我所有的視線。而我,很想就這樣以草色為簾,以花香為茶,手握一卷詩書,默默地品,靜靜地讀。擯除紅塵里的喧囂,世俗的濁氣,讓一顆浮躁的心片刻間沉靜,在淡淡的春的花語中,將如花的心事匯成一條潺潺流芬的河,蜿蜒流過幾近干涸的心。
經(jīng)過一冬的沉寂,終于又盼到了花開的日子,那些少男少女們終于又可以輕挽秀發(fā),輕揚素裙,輕輕哼著一首歌兒,在星星點點的花叢中追逐穿行,聽百鳥婉轉,聞百花飄香,讓褲腳裙邊灑滿屬于青春的芬芳。終于可以端坐撫琴,用如潮的思緒撥動時光的琴弦,彈奏出泠泠如水的音韻,繚繞過手中的一杯清茗。“幽蘭生庭前,含薰待春風”,植滿新綠的歲月中,你欣喜地發(fā)現(xiàn),這個春天里新到早晨又是別樣的明媚。
抑或,細雨中夢回那一條童年的小溪,去傾聽“時有落花至”的清音,去輕嗅“遠隨流水香”的芬芳。讓淡淡的春水在眼眸中蕩漾,濃濃的春意在眉梢上凝結,隨著一汀煙雨一樹杏花,氤成一幅恬淡而又飄渺的山水渲墨。纖細的雨絲,步履輕盈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春姑娘笑意盈盈,欣欣然撩開神秘的面紗,隨著春風春雨輕盈飛舞,綻放自己的美麗。沉睡了一冬的草兒也開始揉揉朦朧的雙眼,伸伸懶腰。和藹可親的春,用柔嫩光滑的手掌輕輕撫摸草兒、花兒、苗兒,無聲無息地滋潤萬物。
總結我的經(jīng)歷,人在二十歲以前,時間是烏龜,慢慢爬行;二十歲以后到四十歲,時間似流水,急處急緩處緩;四十歲到六十歲,光陰如梭,眨眼之間我已是年逾花甲奔七之人;而六十歲退休以后,時間就無所謂快慢了,過一年是一年。如果天假我以壽,七十歲以后,過一月是一月;八十歲以后,過一天是一天吧。
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第四個春天到來了,我將以樂觀的心態(tài),豁達的心胸,健康的身體,盡量把自己的日子過得愉快一些,充實一些。也希望親人友人們在新的一年里,遠離災病,工作順利,學業(yè)長進,幸福快樂!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雜志、文學網(wǎng)站發(fā)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