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羅巴紀行之九:名角大聚會
作者:安玉琦
法國首都巴黎擁有世界一流的諸多名勝古跡,
如同“名角”大聚會:
凡爾賽宮、盧浮宮、巴黎圣母院、
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塞納河游船……
(一)
法國首都巴黎擁有世界一流的諸多名勝古跡,如同“名角”大聚會:凡爾賽宮、盧浮宮、巴黎圣母院、埃菲爾鐵塔、凱旋門、香榭麗舍大街、協和廣場、塞納河游船……尤為突出的凡爾賽宮,就連圣彼得堡的夏宮、維也納的美泉宮都是它的復制品,而且是縮印版。來到巴黎,真讓你不知道先拜訪誰了,都怪時間緊促,讓人不可盡興。
因此,我們首選了凡爾賽宮。可是,廣場上人潮如涌,而且大多數是中國游客,看來一時半霎是進不去的。王導怕我們等得不耐煩,趁著這個空隙給我們介紹著凡爾賽宮:它是法國封建時期帝王的行宮。在公元17世紀,是由國王路易十四興建的,宮內有1300多個房間,里面擺放著純金飾品、珍稀古董、著名油畫和大師雕塑,處處金碧輝煌,無與倫比。但也些小情節讓人好笑,每個房間都不按門扇,也沒有衛生間,方便時只能用馬桶;寢室里只用帳簾掩人耳目。那時的人也不愛洗澡,據說路易十四國王一生只洗了7次澡。由于常年不洗澡,他發明了頭套、香水,上朝時伺候。更有意思的是,因為自己身短個矮,唯恐在群臣面前有失臉面,于是他還發明了高跟鞋,并且頒旨,唯他才有資格穿紅色的高跟鞋,用以區別于臣民……
終于輪著我們檢票進凡爾賽宮了,但也等了一個多小時。來到宮殿內,更是人的海洋,只能且站且走,容不得半點著急,盡管戴著自動電子講解耳機,但必須進入標注的號碼里面,才能聽到講解,我好不容易擠著人群進去,不會兒又被人群擠了出來,所以不知所以然。
幾次擠來擠去,我無心往下看了,便想往外走,不經意來到了“鏡廳”——哦!華麗得、明媚得讓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的,“瞻仰古跡,如果一步踏入就如愿以償,太令人遺憾了。歷史是坎坷,歷史是幽暗,歷史是旋轉的恐怖,歷史是秘藏的奢侈,歷史是大雨中的泥濘,歷史是懸崖上的廢棄,因此,不能太輕易地進入。”余秋雨先生的這段話給我釋懷,不再為看不透、讀不懂凡爾賽宮而懊惱、悔恨。
我如釋重負地走出凡爾賽宮,來到皇宮花園。這里讓人舒服得多了:沒有擁擠,沒有壓抑,沒有物欲,也沒有似是而非的東西,這里的噴泉、荷池,草坪、花圃,廣場、平臺……盡管也有人工打造的痕跡,但卻滿目青翠,花香沁鼻,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二)
來到盧浮宮,索性不能像凡爾賽宮那樣走過場了,但又過于沉迷而迷了路。本來我們想從古代埃及展館出來,光記著王導說的一定要從“倒金字塔”方向出來,如果上了“正金字塔”可就麻煩了,所以我們幾次經過“正金字塔”就是不敢往前走,其實從它旁邊下來就對了,那是一個懂中文的黑人青年把我們帶出來的,讓我們感激得不得了。然而,還是害得團隊等了我們近一個小時,自然說慫話、賠禮道歉是少不了的。
盡管結局有點埋汰,但精妙的展品基本上都欣賞了;盡管欣賞得不專業,但對三件鎮館珍寶印記深刻,甚至連她們所在的樓層以及編號都爛記于心:《薩莫色雷斯勝利女神》在1層/703號;《蒙娜麗莎》在1層/711號;《斷臂維納斯》在0層/345號。尤其面對“蒙娜麗莎的微笑”,被人們圍了里三層外三層,但心里怎么想的只有自己知道。正如“魯迅先生說: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我們欣賞繪畫何嘗不是如此!以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為例,有些人關注她那神秘的微笑,也有人注意到她浮腫的臉龐和腫脹的手指,認為她是已經懷胎三月的少婦,傳統的寬大的孕婦裝束更是從側面佐證了這一判斷。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節目的一位嘉賓認為:《蒙娜麗莎》的模特是一位‘三高’女士,因為這位美女雙眼的內眥各有一塊小小的凸起,在醫學上稱為黃斑瘤,或者脂肪粒,這是一種黃色的脂質酸沉積在皮膚下形成的癥狀。同時,這位嘉賓在蒙娜麗莎的雙手上也發現了一些良性的皮下脂肪瘤的痕跡,由此判斷這位模特的膽固醇超標,所以認為她是一位飲食不怎么健康的女性。”林鳳生先生在《名畫在左 科學在右》里的這些宏論,到底是左還是右,鄙人不敢妄言。
不過,我倒覺得余秋雨先生的話語比較詼諧直白:“盧浮宮有展品四十萬件,色色都是精品杰作……,但是,各國游客中的大多數,到這里主要是看三個女人:維納斯、蒙娜麗莎、勝利女神。”余等在宮內慢走細看,裝模作樣,其實真的看不懂也弄不明白,最多趕個熱鬧,到頭來還是“各國游客中的大多數”里的那個俗人。聽王導說,如果在每件寶物跟前駐足一分鐘觀賞,給你10個月也看不完。
不過,既然來過了,總會有讓人念記的東西,這便是玻璃金字塔,因為它是美籍華人著名建筑師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充滿著東方元素與現代感。雖然在這里一度迷了出口,但是歪打正著,正好聽聽中文導游對玻璃金字塔的解說,塔高21米,底寬34米,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1000平方米,塔身總重量達到200噸。它不僅是現代藝術風格的獨特嘗試,還是運用力學和技術的獨特嘗試。用貝聿銘建筑大師的話說,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通過倒映周圍建筑物褐色的石頭,而對宮殿沉重的存在表示出足夠的敬意。當陽光打在上面,玻璃金字塔顯得光怪陸離,再與后面的古典建筑搭配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十分漂亮。后來,它被稱之為盧浮宮院內飛來的一顆巨大的寶石。
然而,當年巴黎90%的老百姓卻覺得玻璃金字塔十分突兀,它跟旁邊這些十六、十七、十八世紀的建筑格格不入,難以接受。當年還有更難聽的說法,“如果收留了這個既難看又好笑的怪物,將是盧浮宮的羞辱、巴黎的災難。”(余秋雨《行者無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世事的變化,慢慢地被巴黎大眾所接納,并引以為傲。
(三)
初次造訪巴黎,凱旋門、香榭麗舍大街是必到之處。可是我們來的時候正值交通高峰期,因此只能隔著馬路觀望凱旋門,再就是拍照留念。我站在路邊梧桐樹下,仔細打量著凱旋門,總覺得它不如影視上那樣宏偉、壯觀,令人心馳神往。于是,我的目光轉向香榭麗舍大街,從凱旋門望過去,寬闊的大街一眼望不到頭,教人無端想起“通天的大道九千九百九”的歌唱;大街兩旁的建筑錯落有致,色調各異,洋氣十足,教人賞心悅目;大街上不時有兩層公共巴士“花車”駛過,外形五彩繽紛,卡通可愛,十分惹人眼目;尤其行走在街頭的女士們,其著裝打扮幾乎沒有相同的,那么神采奕奕,那么花枝招展……處處展示著“花都”的風采。
然而,尤為令人刮目相看的卻是埃菲爾鐵塔:一方面,它鶴立雞群,從遠處看,塔身修長、優雅,至今仍然高于市內其它建筑,所以在巴黎幾乎到處都可以望見它的雄姿;另一方面,如果到了它的跟前,實在讓人不敢恭維,酷似一個巨大的鉄制怪物,光是拱門幾乎覆蓋了全部街道,據余秋雨先生說:“當年埃菲爾鐵塔剛剛建造,莫泊桑、大仲馬等一批作家帶頭怒吼,領著市民簽名反對,說這個高高的鐵家伙是在給巴黎毀容。”然而,百十年過去,如今埃菲爾鐵塔卻蜚聲世界,不僅為巴黎掙得高顏值,而且成為法國高傲的標志,所以大凡來巴黎的游客都向往著一睹它那非凡的容顏。
我們兩次來到它的跟前,一次是夕陽西下的時候,斜陽輝映,愈加氣勢磅礴,由此覺得自身的渺小,那些照出的合影越看越不成比例,盡管如此,大家仍然樂此不疲,照個沒完沒了。再一次是吃過晚飯以后,我們又路過鐵塔跟前,這時它通體璀璨,巍峨瑰麗,壯美得教人不忍心離去,而更讓人撓心的沒有乘坐電梯登上鐵塔,那種缺憾真的一時半霎難以了卻啊。
(四)
最愜意的莫過于在塞納河乘坐游輪了。游輪龐大、豪華,上下好幾層,我們直上露天座位,雖然河風涼意颼颼,但視線好,一覽無余,便紛紛選擇位置坐好。不一會兒,游輪便鳴笛起航,就像鴨子浮水那樣,優優雅雅、不緊不慢地行駛著,來回一個多小時,兩岸的風物景象不時地映入眼簾,令人心馳神往……
寬闊清澈的塞納河,它被稱之為巴黎的生命之河,也就是母親河。緩緩流淌的塞納河穿巴黎城而過,見證著法國千百年的歷史。而矗立兩岸的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巴黎圣母院以及古代建筑群,共同構筑起最具法國標志的景象,使得初次造訪巴黎的吾輩,真是有點“摸不著南天門”,還沒緩過神來就下船了。后來,我回味余秋雨先生的結論,方得領悟,它們一起“擠到塞納河邊,一是因為環境好,有景致、有格調;二是因為視角多,便于瞻仰和傳揚,包括在塞納河的游艇上一一指認、靜靜觀賞;三是因為底子厚,已經有那么多巨人名跡蹲在那里,誰能擠進去就能與他們平起平坐、隔代對話。”我從游輪上下來,久久駐足岸堤,凝視著塞納河,回味著辛夷塢在《山月不知心底事》書中的描述:“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塞納河,她把我們的一顆心分作兩邊,左岸柔軟,右岸冷硬;左岸感性,右岸理性。左岸住著我們的欲望、期盼、掙扎和所有的愛恨、嗔怒;右岸住著這個世界的規則在我們心里打下的烙印——左岸是夢境,右岸是生活。”
(五)
在巴黎,我仍存一種“未登上埃菲爾鐵塔”的遺憾,也就是未能進入巴黎圣母院親身參拜一樣的遺憾。回來后,更教我扼腕喟嘆:好不容易到了巴黎,為何不想方設法進入巴黎圣母院呢?這下不幸起火了,即使有心再去瞻仰,又得猴年馬月呢?巴黎圣母院突遭大火的消息是這樣表述的:法國當地時間2019年4月15日下午,有著超過800年歷史的巴黎圣母院突發大火,經過法國消防隊員10個小時的奮戰,火苗全部被撲滅,但其三分之二的屋頂已經蕩然無存,其中就包括最具標志性的93米高哥特式塔尖。所幸的是從目前曝光的建筑內景來看,圣母院內部并未過火,石制穹頂結構隔離了起火坍塌的木制屋頂。大教堂的石頭建筑和荊棘的冠冕、圣路易斯的長袍等主要藝術品都已“獲救”。據美聯社報道,法國消防隊表示,火災可能與一項花費680萬美元的翻新改造項目有“潛在聯系”。而起火時,教堂屋頂也確實在進行修繕。
“巴黎圣母院是我們的歷史。”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將把巴黎人民摯愛的巴黎圣母院重建的“更加美好”。但是不幸的是,安德魯·塔隆博士(被譽為法國哥特式藝術和建筑的創新學者)已于2018年底去世,如何利用他留下來的寶貴資料,將巴黎圣母院昔日的輝煌重現,將是法國政府和重建工作者們極其艱巨且十分漫長的工作。
因為這個緣故,我再次認真通讀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那些詩一般的文字教我如醉如癡:“巴黎圣母院這座教堂如今依舊是莊嚴宏偉的建筑。它雖然日漸老去,卻依舊是非常美麗。”
并且,“可以說是一部規模宏大的石頭交響樂。……它是整個時代各種力量的奇特的產物,從每塊石頭上可以看出,有水平的工匠在藝術家天才的啟發下把神奇變成了現實。總之,它是人類的一種創造,像神的創造一樣又有力又豐富,仿佛具備著兩重性格:既永恒又多變。”
如若不信,那就進去看看吧。“……當你在兩座鐘塔的厚墻間黑暗的螺旋梯上毛骨悚然地摸索了好久,最后突然來到充滿陽光和空氣的平臺中的一座時,一幅美妙的全景就一下子展現在你的眼下。”
那么,如果“從巴黎圣母院的鐘塔頂上望去,所有這一切合起來又是什么樣子呢?”
首先,“在中央是城島,它的形狀像一只大海鱉,幾座石板橋就像海鱉的腳爪,從那些鱉殼似的灰色屋頂下伸出來。在左邊,是堅固、稠密、擁擠、鬧雜的大學區那個梯形地帶。在右邊,是那個像巨大半圓形的市民區,大量的花園和重要建筑錯雜其間。舊城區、大學區和市民區這三個區域,都有無數街巷縱橫交錯,好像大理石上的條紋。塞納河——杜·布厄爾神甫稱之為‘供人衣食的塞納河’……,被船舶和島嶼擁塞著,被許多橋梁橫斷著,流經全市。四周是大片的原野,遍布著成千塊種著各種作物的農田,點綴著一座座美麗的村鎮。往左去是易瑟鎮、凡沃爾鎮、孚日阿爾鎮、蒙烏日鎮和有圓塔與方塔的讓第耶鎮等等;往右去是另外二十個村鎮,從貢符郎鎮一直到主教城。地平線上環繞著一帶山巒,好像是這塊盆地的鑲邊。最后,在遠處,在東邊,是凡塞納森林和它的七座四邊形瞭望塔;南面是比賽特地區和它那些尖尖的角塔;北邊是圣德尼教堂和它的尖頂;西邊是圣克魯地區和它的城堡主塔。”
如果單從游覽的角度看,讀讀上面這些文字,那個巴黎圣母院也足夠勾人心魄、念念不忘的。
(六)
最后,自然少不了游逛商場。而且巴黎那些知名商場,好像特意為中國人開設的,連名稱都有中國味道,比如“老佛爺”,里面世界名牌應有盡有,真可謂購物者的“天堂”。更讓人可喜又順暢的是基本上沒有語言障礙,站位服務的大多是中國人,即使法國人也都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就像在國內逛商場一樣無拘無束,而且標識的一清二楚,很容易找到你想要買的東西。雖然我不擅長也不夠資格購買名牌、奢侈品,但在里面游逛著,也有種舒暢、快樂的感覺。
不過,總的說來,吾等爺們入商場逛商店不是那么感興趣,甚至還有抵觸情緒。在巴黎,我心想這個“花宮娜”香水博物館就別進去了,要是弄一身香水味道,恐怕要遭人罵“老不著調”!但導游不允許,那就跟著走個過場吧。
在里面,我信服了那位旅行大咖說的話:旅行,不僅賞心悅目,而且可以學到新知識。我久久站在一瓶標注中文“骨灰級”香水面前,百思不得其解:這是啥意思?難道是“骨灰”做的香水?那這些珍貴的“骨灰”,又是誰的呢?是恐龍的、雄虎的、北極熊的……?怎么也不會是人的吧?古人曰:不恥下問;三人者必有吾師。于是小聲地問同行者,但幾多搖頭;于是又硬著頭皮請教導游,但還是說的我一頭霧水。回到家,我趕緊上網查了查,原來是網絡語言:“骨灰級”,指的是這種香水的“等級已經高的不能再高”的意思,也就是獨一無二、最頂尖的香水。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