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羅巴紀行之十:意大利很有看頭(中)
作者:安玉琦
此次歐羅巴之行,
在意大利呆的時間最長:
四天三夜;
去的城市最多:四個,
它們是威尼斯、比薩、佛羅倫薩、羅馬。
用余秋雨先生的話說,
意大利當然很有看頭......
意大利很有看頭,我覺得,比薩很奇特,佛羅倫薩很藝術......
(一)
我們在比薩市,只看了斜塔。
比薩斜塔,我們平常人看上去并不奇特,打個比方說,它就像放大了幾萬倍的我們江南毛竹筆筒,一節一節坐地而起。因其傾斜,故而名蜚世界。各國游客從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慕名過來,選好角度,伸出老手、纖手、胖手、瘦手……試圖將它扶正,但最終只是影像的美好記憶。我圍著它來回走了好幾圈,想看出點意思,但因目光短淺,事與愿違,反倒心底越發不踏實,當走到它的斜面,便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恐怕趕上巧事,假說轟然倒塌呢?稍傾,又自責起來:心眼不正!于是自嘲著又壯著膽子,干脆一屁股坐在它斜面的廣場石凳上,看看資料是怎么記述的:
斜塔是屬于比薩大教堂的一座鐘樓。公元1174年動工,公元1350年完工,為8層圓柱形建筑。譽稱羅馬式建筑樣板。塔高54.5米,塔身墻壁底部厚度約4米,頂部厚度2米多,全部采用大理石,重達1.42萬噸。在建塔時,因造基不慎,當興建到第3層即出現傾斜現象,建成之時,塔頂中心點即偏離垂直中心線2.1米。600多年來,塔身繼續緩慢地傾斜,故稱“斜塔”。
另使比薩斜塔聞名遐邇的原因,傳說1590年,意大利大物理學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可是,余秋雨先生說:“現在有人經過考證認為這個實驗沒有做過,但世界各國旅人仍然愿意把那座斜塔當作他的紀念碑。家鄉也愿意,愿意那么大,愿意那么斜,讓世人看看一種因長期蒙冤而傾斜的人生力學結構也可能如此宏偉。”從而使世界各地游客紛至沓來,爭相一睹斜塔風采。為了保護這座古塔,自1990年1月暫停開放,游人只能從外面仰望而不能登塔眺望。
在比薩,有個插曲不得不說,那就是小偷。我們在去參觀比薩斜塔的行進中,斜刺里,有兩位窈窕女子玩著花傘也招搖著擠進我們的隊伍中,倆女郎雖不白皙,但五官端正,顏值不低,因此也贏得不少回頭率;是被我們看羞了呢,還是另有“任務”,在十字路口,她倆跟我們分道揚鑣了。這時候,棗莊的邱老板發現腰包的拉鏈開了,里面的錢包不見了,正要回頭尋找,那個長發女郎過來了,把錢包還給邱老板,并朝他笑笑快步離開了……邱老板趕緊翻看錢包,證件、銀行卡一個不少,就是百十歐元零花錢沒有了。王導詼諧地說,意大利有些小偷很講職業道德,偷來沒有用的絕對不要,會把它放在顯眼的地方,好讓你去找,這叫“義偷”;如果再親手還回你,這就是“雅偷”了。
到了羅馬,地導一再提醒我們,意大利小偷很厲害,大多是吉普賽人,打扮的很時髦,佯裝游客,混到游客隊伍里,神不知鬼不覺就把你的錢包偷走了,因為他們都配備著探視儀,所以要偷什么十拿九準。
在羅馬威尼斯廣場上,地導小聲告訴我們,坐在欄桿上的那個黑人就是小偷。他佯裝撥弄手機,可眼睛卻在我們身上打轉轉。由于我們早有防備,他無法下手,等我們走遠了,他又去尾隨另一個團隊……
(二)
跟隨地導(中國留學生)在佛羅倫薩行走,瀏覽,參觀,讓我覺得這個城市太厚重,太深奧,太神奇,太大名氣了。而馮驥才先生看的高人一眼:“佛羅倫薩整座城市干脆說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象征。……比起羅馬時代,它輕快而富于活力;比起后來的巴洛克時代,它又樸素和沉靜。看上去,佛羅倫薩是拒絕現代的。……佛羅倫薩是文化的百慕大,站在其中會喪失時間的概念。”
作家龔曙光描述的更加真切:“無論以地形還是歷史作喻,佛羅倫薩,都是意大利光彩奪目的一枚胸花。”徐志摩則稱其為“翡冷翠”,這便更富詩意,更著色彩,也更具古城風韻。不僅如此,“在好些藝術家眼中,意大利就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就是佛羅倫薩,佛羅倫薩就是美第奇家族。這個簡單的等式,未必吻合歷史學家的判斷,然而,只要你漫步在佛羅倫薩的街區,無論拜謁華麗莊敬的教堂、群星璀璨的美術館,還是閑逛古舊斑駁、花草掩映的街巷,你都會沉浸于一種深不見底的藝術氛圍,都會迷失于無所不在的美第奇家族故事……”(龔曙光《欲望花園》)
的確,佛羅倫薩是座了不起的城市。它不僅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先后誕生了舉世聞名的三杰:米開朗琪羅、達·芬奇、拉斐爾,而且美第奇家族更是這座城市的驕傲。似乎可以這樣說,佛羅倫薩就是美第奇名門望族的一個縮影。龔曙光介紹說:“美第奇家族的祖先,大抵是一位藥匠或醫生,因做藥或行醫發跡,之后擴張至羊毛加工和金融業。開辦的美第奇銀行,是當時歐洲最具規模、最富聲望的銀行之一。家族由銀行家而至政治家、教士,并獲得貴族身份。美第奇一門先后產生了三位教皇、多名佛羅倫薩統治者、一位托斯卡納大公和兩位法蘭西皇后。由一介寒門,終至佛羅倫薩、意大利乃至歐洲上流社會中心。”由此可見,在世界城市史冊上,恐怕誰人也抵不過美第奇家族對一座城市的榮光!難怪龔曙光有了這樣的追問:“假如沒有美第奇家族,意大利會有文藝復興嗎?或許會在米蘭、威尼斯、羅馬、西西里興起?”朱自清先生說的更加明了,佛羅倫薩藝術的興盛,一半便是美第奇家族的愛好。
然而,盡管佛羅倫薩的領主美第奇家族富可敵國,生活優越,但并不令人生畏,敬而遠之。在圣十字教堂廣場上,地導(大概是對美第奇家族的仰慕吧!)沒有先講解教堂,而是指著不遠處一座建筑說,那就是美第奇家族的一個住所。放眼望過去,跟周圍普通平民的樓房別無兩樣,很是簡樸。地導見我們不太相信,便引用毛主席的話說,美第奇也懂得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嘛!
圣十字教堂,一如中國的八寶山,葬于此的都是名揚天下的重要人物,據說有180位之多。里面還有伽利略、雪萊的衣冠冢。而壓陣的就是但丁雕像。
余秋雨先生是這樣描述的:“但丁塑像為純白色,一派清瘦憂郁,卻又不具體,并非世間所常見。如果說是歷史的負載太重,那么為什么希臘、羅馬雕塑的表情卻比他靈動?我無法解讀凝凍在他表情里的一切,只見每次都有很多鴿子停落在塑像上,兩種白色相依相融;很快鴿子振翅飛動,飛向四周各條小巷,也飛向遠處天宇,像是在把艱難而純白的但丁,稀釋化解開去。”這也正好應證著但丁自己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旁人說去吧!
在佛羅倫薩街巷走著,不時即可見到教堂,據說全市有上百座大小教堂,但首屈一指的要算“花之圣母”大教堂(又名圣母百花大教堂)。它千年如初,端莊宏麗,即便外觀,也足以令人嘆為觀止。這座大教堂由美第奇家族出資,是在圣·雷帕拉塔教堂原址上,花了175年時間才最終建成。這座使用白、紅、綠三色花崗巖貼面的美麗教堂將文藝復興時期所推崇的古典、優雅、自由詮釋得淋漓盡致,所以被命名為“花之圣母”大教堂。最為奇特的是大教堂圓頂,高達106米,由十塊浮雕組成,那是古典藝術與當時科學技術的完美結合,看上去宛如一個美艷盛開的巨型花朵,堪稱世界第一,甚至連教皇也驚嘆為“神話一般”……
如果說“一個家族長久地籠罩一座城市,這不太奇怪,值得注意的是這座城市當時正恰是歐洲文藝復興的搖籃。難道,像文藝復興這樣一個改變了人類命運的偉大運動也與這個家族息息相關?答案是肯定的,它確實是文藝復興運動強有力的支持者。”不過,“時至今日,很多纏繞處已經松脫、脆腐,因此顯得特別簡約或特別晦澀。到佛羅倫薩旅游,就是在一個樓空物非的家族院落里,與歷史捉迷藏。”那么,“唯一能夠抓到手的,倒是那些藝術家。”(余秋雨《行者無疆》)
此話純真!如若不信,你到佛羅倫薩市政廳廣場看看,那些著名雕塑大多薈萃于此。諸如《海神噴泉》、《柯西摩一世公爵》、《雄獅》、《大力神雕像》,其中最讓人青睞的是《大衛》裸體雕像,那卷曲的頭發,英俊的臉龐,雄健的身軀,特別是那副“命根”,簡直完勝全世界的“雄男”,怪不得女士們都毫不羞澀地爭相與其合影留念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