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宣梵寺
作者:馬長青
大年正月初五是財神日,回家過年的我,聽說老家文化站安排民間藝人花船隊到附近的宣梵寺表演節目,我便帶著老伴和小孫兒來到久別的天長宣梵寺。宣梵寺,對我來說是太熟悉不過的了,不由得勾起了我對宣梵寺的思念,也勾起我對家鄉和童年的回憶。
在皖東素有“魚米之鄉”的天長市,位于該市西南的新街鎮李坡村,有一座寺廟叫宣梵寺。小時候,我是在宣梵寺一帶長大的,是宣梵寺的孩子,宣梵寺是我的故鄉。
每當與人們談論起童年話題的時候,就會不由地隨口而出:“我們宣梵寺……”,話語里流露著一種自豪的神氣!在宣梵寺這塊平凡的土地上,留有我童年的苦難和歡樂,是我夢想和希望放飛的地方。
記得我還是孩童的年代,在寺廟里,主持為我說過許許多多關于《新街的由來》《宣梵寺》《香爐井》等等鮮為人知的故事,至今我還記憶猶新,讓我難以忘懷,最有史料價值還是《新街的由來》。新街原來不叫“新街”,應該叫“高垣墻”。在很早很早以前,這個地方地勢很洼,經常被大水淹沒,幾乎沒有人煙。后來堯帝來到這里,通過治理,就變成高地了,便成為后來的“高垣墻”。
我們來到了宣梵寺,地方小戲吸引許多戲迷觀看,花船隊鑼鼓喧天,好不熱鬧。整個現場人頭攢動,可用人山人海來形容。
小孩手里拿著糖人張的形式多樣的糖人、金兔、孫悟空、搖錢樹等,栩栩如生。還有燒烤攤,全都是小孩子愛吃的,看得小孫兒直流口水,他直接拖著我說道“爺爺,我要吃炸雞柳?!?/span>
宣梵寺座落于安徽省天長市新街鎮李坡村,據明嘉靖天長縣志記載:宣梵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原名棗林崗,始建于元文宗至順年間,由僧人善公者開山新建,元末毀于兵火,至明正統有惠清師至此,見基址荒蕪,毅然重興,明初、清末漸次毀壞,抗戰期間再遭損毀,寺僧四散,香火中斷。建國后,宗教信仰自由,由尼師普華獻出一生積蓄重修殿宇。
如今宣梵寺已具備一定規模,已經成為安徽省美好鎮村試點的一個獨特的景點,也是皖東佛教文化和旅游之地,遠近聞名遐邇。
宣梵寺內苗木爭麗,風景怡人,香火不斷,每年舉辦廟會和當地傳統民間節日活動,海內外信徒和游客紛至沓來,這里被譽為“世外桃源,人間樂土”。
作者簡介:馬長青,安徽天長人,中共黨員,滁州好人,天長市新街鎮綜合文化站站長。于2005年創辦《新風報》,并且于2007年開通《新風報》網站,從事新聞采訪、文化工作四十年,現任天長市文化志愿者聯合會會長。新聞報道先后在國家級、省級獲獎,散文《我的老家高郵》獲得國家級大獎,光榮地參加釣魚臺國賓館頒獎大會。報告文學《走進春天的文旅人》、散文《讀書給我力量》、微型小說《劉奶奶看戲》、散文《宣梵寺》、詩歌《寫給母親》等作品分別在《中國作家網》、《散文網》《安徽日報》《安徽群眾文化》《滁州日報》《淮南日報》多家報刊、網站發表。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天長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天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天長市舞蹈家協會會員,天長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多家報刊、網站特約記者、編輯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