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之美
作者:張雙鎖
漢字很美。一是形美,其形可視,還可派生出書法;一是音美,其音可聽,還可派生
出詩歌;一是意美,其意可讀,還可派生出詩歌、散文和小說。
在形上,漢字派生出了與書寫有關的書法。漢字就像一棵參天大樹,它以象形字為根,形聲字為主桿,指事字、會意字、假借字、轉注字分枝散葉,蓬蓬勃勃,蒼翠蓊郁。故而所有漢字,無不具有形的特征。這種形是抽象的,也是形象的,這是漢字之所以成為書法藝術的根源所在,是世界上別的文字所沒有的。漢字源遠流長,從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隸書,到楷書,就像一條河緩緩走來。在極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它雖有形變,也有質變,但它無不保持形之內核。漢字之形,就像簡筆畫一樣美妙,這是書法的藝術基因所在。就是說漢字之形,已為書法之形準備了充足的內因條件。一旦外因條件——毛筆和書寫者具備,它可一躍而升化為書法藝術,進一步為漢字增光添彩!
在音上,漢字派生出了與音韻有關的詩歌。詩歌是用來傳唱的,既然要傳唱,就必然要有節奏和旋律,于是音韻學便隨之而生。南北朝時,沈約發現了漢字的平、上、去、入之聲,將其歸結為平仄兩類,創建了音韻學和格律詩。到了唐代,格律詩高度完善。所謂唐詩、宋詞、元曲以至戲劇,都與音韻學有關。上古時代,雖然沒有音韻學,但對于音韻之玄妙,我們的先民卻是早已察知的。如《詩經》中“昔我去時,楊柳依依;今我來時,雨雪霏霏”的句子,不僅有抑揚頓挫之美,而且還有回環往復之美,令人驚嘆不已。《康熙字典》說:“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呼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是多么美妙的旋律啊!
在意上,漢字派生出了與語言有關的詩歌、散文和小說。在詩歌方面,從《詩經》、《楚辭》到漢樂府,從唐詩、宋詞到元曲以至戲劇,不僅飄逸著優美的聲樂旋律,而且還散發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如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之意蘊,詩歌就無所不包。在散文方面,先秦縱橫家之作,洋洋灑灑,滔滔不絕;兩漢史學家之作,明白如話,平淡如水;魏晉南北朝文人學士之作,縱橫鋪張,典雅華貴;唐宋文人政客之作,鉛華落盡,見山見水。在小說方面,明清時代相繼推出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如昆侖之巍峨,黃河之壯觀,把漢字之意美推到了極致!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作品散見于《甘肅政協》《西部學刊》《華夏文化》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