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
作者:贠靖
在大清后宮中,珍妃無疑是個另類。這個性情張揚叛逆,一身男兒裝扮的嬪妃深得光緒皇帝的喜愛。她就像窗欞里透進來的一束光,一縷新鮮空氣,給死氣沉沉,行將沒落的紫禁城帶來些許的生機。
珍妃不僅生性乖巧、討人歡喜,而且出身尊貴。她是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滿洲鑲紅旗人。十三歲的就與姐姐被入選宮中,分別冊封為瑾嬪、珍嬪。
光緒爺對珍妃的喜愛已超出了一般嬪妃。
在宮里有個規矩,皇帝召幸妃子,一般要先由皇帝翻牌子決定。敬事房遞上的簽牌中,會先將生病或信期的妃子排除在外。為確保皇帝的安全,被選中的妃子需經沐浴梳妝后,被用錦被裹著,由太監背進皇帝的寢殿,也叫做“背宮”。
而珍妃是個例外。光緒爺給了她“走宮”的殊榮。公公、丫頭們常看到珍妃娘娘一身男兒打扮,頭戴圓帽,腳蹬宮靴,手里握著一把扇子,大搖大擺地從東暖閣進入養心殿。
光緒爺正伏案批閱奏章,忽見一身穿長褂,英姿颯爽的公子進來,他知道是珍妃妹妹來了。于是放下御筆,招著手道:好你個珍兒,又瘋到哪里去了?快來給朕說說,外面都有哪些新鮮事兒?
珍妃徑直走到光緒爺的御案前,斜倚在龍椅上,俏皮地翻看著書案上的奏章,從瓷碟里捏了一顆杏脯放進嘴里嚼著,四下里瞅瞅,湊到光緒爺耳邊悄聲道:我跟您說,這外邊啊,可熱鬧了!
光緒爺急不可耐道:快跟朕說說,怎么個熱鬧法?珍妃就比劃著,繪聲繪色道:這江南啊來了一幫應試的舉人,當中有一個領頭的康秀才,寫了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引得十八省舉人響應,一千二百多人連署。這會正聚集在“都察院”門前,請求代奏。說是要請萬歲爺您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這是好事情呀!光緒爺面露喜色道。
噓——珍妃手指壓在唇上,眨眨眼道:當心隔墻有耳!
正說著,寇公公從屏風后邊走了出來,手里端著一碗銀耳蓮子羹,嘴里一迭聲說道:哎呦喂,萬歲爺啊,您怎么還在這兒批閱奏章呢,也不說歇歇!快嘗嘗奴才給您煮的銀耳蓮子羹吧!又說:珍妃娘娘也在這兒呀,奴才見過娘娘!
珍妃打量著寇公公,戲謔道:好你個寇公公,快說,你剛才是不是偷聽我和萬歲爺說話來著?寇公公聽了,嚇得撲咚一聲跪倒在地,渾身篩糠道:娘娘,您就饒了奴才吧,您就是借奴才一百個膽兒,奴才也不敢偷聽您和萬歲爺說體己話兒呀!
快起來吧!光緒爺說道。珍妃捂著嘴吃吃地笑了。娘娘,您可嚇死奴才了!寇公公站起來戰戰兢兢地擦拭著額頭上的汗。
且說,寇連材寇公公以前在太后老佛爺身邊當差,深得老佛爺信任。后來,老佛爺派他到皇帝身邊當差,侍奉皇帝。實際上是要他監視皇帝的言行舉動,隨時稟報。
這寇公公從小就一根筋,對老佛爺大權獨攬,在洋人面前卑躬屈膝極為反感,反倒是百般的同情光緒爺的不幸處境。他不僅沒把光緒爺的言行舉動密報太后,反而常將太后老佛爺那邊的事兒告知光緒爺,支持光緒爺順應民意,維新變法,救民于水火。
老佛爺見寇連材不聽差遣,還和皇帝站在了一邊,就又將他叫回身邊當差。
維新變法的事遭到軍機大臣榮祿等人強烈反對。朝堂上一時分為兩派,支持變法的極少數人站在皇帝一邊。反對變法的榮祿、懷塔布、許應骙等人都站在太后一邊。有人上書太后,要求殺了康有為、梁啟超。奕劻、李蓮英還跪請太后“垂簾聽政”。兩邊已到了劍拔弩張,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這日珍妃娘娘又來到養心殿,與往日不同,她見了光緒爺一臉愁容道:“臣妾曾替皇上與宮外之人傳遞過信息,只恐他日也會遭遇不測!光緒爺滿不在乎道:怕什么,朕是皇上!他說:你去替朕辦件事,叫譚嗣同速來見朕。珍妃應聲而去。
在紫禁城旁邊的報房胡同有一個法華寺,為明代皇家敕建,曾是文人墨客雅集之地,該寺形制宏大,“其巨為東城諸剎冠”。寺的西院又稱“海棠院”,院內“海棠高大逾常,再入則竹影蕭騷,一庭凈綠。桐風松籟,暢入襟懷,地最幽靜”。
直隸按察使,手握重兵的袁世凱就下榻在此。
這日黃昏,一位身穿青袍,雙目炯炯,英氣逼人的青年才俊進了法華寺。他就是譚嗣同,奉皇帝密詔,來見袁世凱。
一見面,譚嗣同劈頭蓋臉就問:慰亭兄,你覺得皇上對你如何?袁世凱拱手答道:皇帝乃是圣主,對在下有再造之恩。譚又問:那你可曾聽說,楊崇伊那個老東西到天津與榮祿密謀,要廢除皇上,另立新主?!
袁世凱說:這我倒是頭一回聽說。
譚遂取出衣帶詔:今天能救皇上者唯有慰亭兄了,你若不救,那你就把譚某的腦袋砍下來拿去邀功吧!袁忙說道:這叫甚么話,你把我袁某當什么人了,忠君報國乃是臣子的本分,至于怎么個救法,還請大人賜教!
于是,譚附在袁耳邊說道:“你可假借起兵勤王,誅殺榮祿老賊,將太后住的頤和園圍起來。
袁大吃一驚,但還是故作鎮定道:“既然皇上有旨,慰亭定當全力以赴。”
兩日后袁世凱回到天津。次日晚,從北京傳來消息,說紫禁城那邊發生了政變。袁世凱以為密謀泄露,為避免自己被牽連進去,便將譚嗣同找他密謀一事向榮中堂作了稟報。
寇連材得知袁世凱出賣了皇上,背著太后老佛爺,第一時間騎馬回到了紫禁城,向光緒爺通報了這一緊急情況。
當日傍晚,太后突然離開頤和園,返回大內,傳下懿旨,命直隸提督聶士成,調兵一萬七千人,駐防天津。又調甘肅提督董福祥率一萬兩千人入駐京城。
光緒爺知道自己接下來的命運,要么被廢掉,要么被軟禁。但是,他并沒有選擇逃跑。在太后尚未進入皇宮之前,光緒爺決定做一件事情。他讓寇連材伸出右手,用毛筆在他的手掌中寫了四個字:“事急速走”!原來,緊要關頭,他的心里還在掛念著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光緒爺的催促下,寇連材騎上快馬,向宮外康有為的住所疾馳而去。最終,康有為、梁啟超得到消息,逃了出去,躲過了殺身之禍。但譚嗣同等人,卻慘遭殺害,光緒爺被軟禁在瀛臺。百日維新,無疾而終。
接下來,太后老佛爺以“習尚浮華,屢有乞請”之名,將珍嬪娘娘傳來,褫衣廷杖,并降為貴人。瑾妃為妹妹求情,也被太后降為貴人。事情并未結束,珍妃身邊伺候的太監也悉數全被杖斃。
寇連材越來越看不慣老佛爺的作惡行徑。他幾次向老佛爺勸諫,遭到嚴厲呵斥,這使他憂心如焚。
這日早起,寇連材跪在老佛爺床前,痛哭涕泣。正在做著睡夢的老佛爺被哭聲驚醒,怒容滿面,厲聲喝問:“寇連材,一大早的,你哭的哪門子喪?”寇連材痛哭道:“老佛爺,大清朝已岌岌可危矣,您即使不替祖宗打算,也該為您自己個想想,您就不怕發生變亂嗎?”老佛爺以為他在胡言亂語,一頓臭罵,將他趕了出去。
口諫不成,寇連材下決心書諫。他請了五天假,回到家與親人訣別后拿出記事冊,交給弟弟保存。回到宮里,寇連材把平日的積蓄都分給了小太監們。
做完這一切,寇連材把早已寫好的奏折呈給太后老佛爺。奏折共有十條內容,其中包括:請太后不要攬權,歸政于皇帝;不要修圓明園,幽禁皇帝;要顧及京師特大水災,立即停止擅自動用的海軍軍費去修建頤和園;贖回被日本占領的臺灣,寧可賠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專用阿諛奉承之人;皇帝沒有后嗣,請擇天下之賢者立為皇太子等。這些內容,字字飽蘸血淚,條條切中時弊,充滿憂國憂民之心,是許多人想說而不敢說之言。寇連材居然寫進奏折,直接呈給了太后老佛爺,可見他抱定了一死的決心。
太后老佛爺看罷奏折,暴跳如雷,一連聲地呼叫著:快把他給我抓來嚴加審問,這個忤逆的東西!
老佛爺起先懷疑奏折是寇連材受人指使所寫,但寇連材一口咬定是自己寫的,與別人無關。老佛爺不相信,叫他口述一遍。寇連材果然從頭至尾地說得一字不差。老佛爺沒有想到寇連材會寫出這樣一個指責自己的折子,不禁怒火中燒,以“內監言事者斬”的朝例,加上“私通宮外,泄露宮內事”之罪名,下旨將寇連材送交刑部,立即正法。
聽說寇公公被太后老佛爺就地正法,光緒爺悲憤不已,而他又無能為力。他不僅救不了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寇公公,也救不了珍妃妹妹,讓她蒙受褫衣廷杖的恥辱,這無異于將她逼上死路。
一年后,光緒爺不顧太后反對,又重新將珍貴人冊封為珍妃。
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太后借口帶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輕惹出是非,有辱皇家顏面,便差人將其投井殺害,年僅二十歲,香消玉殞。
翌年,朝廷與八國聯軍講和,太后老佛爺帶著光緒皇帝回到紫禁城,命人將珍妃從井中打撈出來,裝殮尸骨,葬在宮女死后安葬的亂墳崗里。為了堵住悠悠眾口,將珍妃之死說成是貞烈殉節。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