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離川之戰與街亭之戰
作者:張雙鎖
《三國演義》中的長離川之戰與街亭之戰,是魏蜀之間的兩次比較有名的戰役,均發生在甘肅莊浪境內。只因不知長離川與街亭所在地,當今史學界總是將這兩次戰役的作戰地隨意擺放。
莊浪地處隴山西麓。東漢時,莊浪之境歸漢陽郡的成紀縣(治地在今靜寧治平鎮)、阿陽縣(治地在今靜寧城川鎮)、蘭干縣(治地在今莊浪南坪鎮)、街泉縣(治地在今莊浪韓店鎮)管轄。只因東漢末60多年的羌人之亂,阿陽、蘭干、街泉三縣名存實亡。三國時,莊浪之境歸天水郡成紀縣、廣魏郡略陽縣管轄,域內為羌氐民族居住。
長離川為羌人首領韓遂將士家屬所居地。《水經注》曰:“瓦亭水又南,經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這里的“瓦亭水”今稱葫蘆河,“成紀縣”治地在今靜寧治平鎮劉河村。從當地自然環境來說,“成紀縣東”的“長離川”,當指今莊浪陽川鎮。“長離水”只指葫蘆河流經陽川鎮的一段河流,一旦越過高家峽到了秦安地界,就不再有此稱謂了。而新編《甘肅通史》《隴右名物大觀?地名篇》《平涼古代史考述》,均將長離川移置于秦安地界。這一移置,不僅將長離川之戰錯位,而且還導致歷史上的北秦州、交州、安陽郡、安陽縣、長川縣錯位。
不可否認,韓遂駐軍在顯親縣(治地在今秦安葉堡鎮金城村)。但魏軍首領夏侯淵卻并沒有直接進攻顯親,而是采取圍點打援的戰術,直撲韓遂老巢長離川,攻其必救。也正是這一反客為主之舉,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一下子將韓遂之軍擊潰。
從顯親縣到長離川有20多公里。顯親川與長離川有一峽之隔,倘若把此二川合起來解讀長離川之戰,豈能自圓其說?
街亭之戰就發生在莊浪韓店鎮。諸葛亮之所以令馬謖守街亭,其目的就是要切斷番須道。番須道為秦漢隴山古道,它的東口在華亭麻庵河谷,西口在莊浪韓店鎮店峽村。店峽古稱隴山口、番須口、張棉驛。張騫從匈奴逃回時,走的就是這條道。西漢王朝鑿空河西、控制西域時,走的就是這條道。東漢初,隗囂“塞番須”,迫使劉秀大軍敗退,所“塞”的就是番須口。
而街亭之戰的關鍵,亦然是“塞番須口”,以切斷番須道。只因番須口過于狹窄,無法駐扎過多的人馬,故而諸葛亮要馬謖在番須口之前的街亭當道下寨。而馬謖卻自作聰明,自以為駐扎在附近的山上更便于堅守,沒想到的是山上水源有限。而作戰經驗豐富的魏軍首領張郃,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先切斷取水之道,圍而不攻,迫其自亂,進而乘機將其擊潰。
由此可見,解讀街亭之戰,若離開番須道,離開番須口,便無法自圓其說。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文史雜志》《科學?經濟?社會》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