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遙看近卻無
作者:郭軍平
春天的美,在于這樣一種境界:萬物萌發,若隱若現,若有若無,朦朦朧朧,飄飄渺渺,欲說還休之際。這樣的境界如果用韓愈先生的一句詩“草色遙看近卻無”來形容是極為恰切的。
仔細感受下,我們是不是會發現春天的到來其實是不緊不慢的,是一個漸漸推進的梯次過程。仿佛一位高明的琴師不溫不火的表演一樣,春天的樂章總是在沉聲靜氣中不知不覺地奏向了高潮。
沒有這個過渡,假如春天剛一落地,天地間忽然就是“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我想那樣的景固然很美,很令人期待,令人欣慰,令人贊賞,但有頭腦的人們一定會懷疑這種美。因為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哪有一口吃成胖子、一步登天的道理?這不僅違反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也不符合人們的審美邏輯。難不成人們會嘆道:事出反常必有妖。
而“草色遙看近卻無”給人留下的美感畢竟顯得自然,真實,一切都是理所應當,水到渠成的。從詩句中,我們能夠貼身感受到堅硬的土層下一棵棵小草所付出的絲絲努力。這是一種個體奮斗精神,也是一種團隊協作精神。渴望姹紫嫣紅的春天,是人人心中的夢想,但那畢竟是一個艱難孕育的過程,是需要埋頭沉身實干才能得出來的結果,哪是隨便喊一句口號那樣輕松容易。試問:沒有耕耘,哪有收獲?沒有陣痛,哪有甘甜?沒有堅持,哪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哦!不得不說在所有描寫贊美春天的詩句中,在萬千佳句中我還是固執地偏愛這一句,難道是我與韓老先生的心思不謀而合?還是我們心靈彼此產生了感應?
而“草色遙看近卻無”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希望就在那似有似無之中,光明就在那若隱若現之里。努力了,就會嶄露頭角;不努力,就會湮沒泥土。我想起了一位文學家的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