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撞
作者:婁炳成
改革開放以前,隴南宕昌縣南河公社的山民依靠捕獵小型野生動物,或換取生活日用品零用錢,或自食以改善寡腸寡肚的生活,是常見的謀生手段之一。那時間,捕獵最多的是野雞??傮w上來說,捕獵的方式有如下幾種:土槍射殺、役鷹捕捉、機關獵具捕捉、繩套等。
進入深秋以后,秋糧都收割刨挖完了,成群結隊的野雞就或飛或躥,從深山老林里聚集到安靜空曠的收挖過莊稼的地里來覓食,使用踏撞捕捉野雞就會隨處可見。踏撞是一種簡單的獵具機關,容易制作,捕捉率較高,且捕捉到的獵物是活的,便深受山民們青睞,常用不衰。
制作踏撞只需要三種原料,一是竹子,二是布塊,三是麻繩:先制作一大一小兩個竹圈,再剪一塊略大于竹圈的布塊,在布塊中間縫上一個不到一厘米的細小竹筒,再將布塊夾在內竹圈和外竹圈的中間,固定牢靠,一側連上一根柔韌度較好的細竹棍,細竹棍的頭上拴上一截一尺多長的細麻繩,麻繩的頭部再拴上一截一寸長的更細的竹棍,作為銷子,同時拴上一個繩環,就成了。
制作上幾十個這樣的踏撞,就拿到地里去布放,或東西走向,或南北走向,每隔幾步布放一個,將踏撞固定好,將竹棍板彎,把銷子插入圓布中間的小竹筒內,再在每個踏撞的間隙處橫放上蹧刺,使之連成一線,橫貫地中間,這樣就布放好了。野雞覓食,要從這半塊地躥行到那半塊地去,因蹧刺堵路,就只得從踏撞上走過去,一踩上踏撞的布塊,機關就發了,竹棍猛地彈起,繩環隨之緊收,就會將野雞的腿牢牢拴住,捕捉就成功了。但布放者要及時收取,不然被老鷹發現了,會去叼食。
野雞,學名叫雉雞,古代叫做雉,因避諱漢高祖劉邦皇后呂雉的名字,民間便有了野雞的俗名。據說,野雞共有三十一個亞種,體形較家雞略小,但尾巴卻長得多。雄雞羽色華麗,分布在中國東部的幾個亞種,頸部都有白色頸圈,與金屬綠色的頸部,形成顯著的對比;尾羽長而有橫斑。雌雞的羽色暗淡,大都為褐和棕黃色,而雜以黑斑;尾羽也較短。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農田、地邊、沼澤草地,以及林緣灌叢和公路兩邊的灌叢與草地中,屬雜食性禽類動物。所吃食物隨地區和季節而不同。分布于歐洲東南部、小亞細亞、中亞、中國、蒙古、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以及越南北部和緬甸東北部等地。
野雞雖然會飛,一次可以飛出幾百米甚至上千米,但由于懼怕老鷹捕捉,倘若不受到驚嚇,大多數情況下只在林灌草叢中躥行,這就給布放踏撞、繩套帶來了機會,創造了條件。布放繩套,因套住的是野雞的脖頸,所以是死的;而踏撞套住的是野雞的腿,所以是活的。由于死的沒有放血,吃起來很柴;活的宰殺了放血后烹飪,口感就很好;且出售時價格也不一樣。
在大雪覆蓋山地的隆冬,是布放踏撞的最佳時節,積雪掩護了踏撞,會讓野雞放松警惕,捕捉率會成倍上升。雖然,野雞屬于三類保護野生動物,但漫山遍野成群結隊,太多了還要與山民爭食,遭害莊稼,林業公安部門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要不是市場行為,大量捕捉,就不去管制。因而,在南河,踏撞、繩套是捕捉野雞最常見常用的方式,直至現在,依然沒有失傳。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位已獲作者樹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