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當年洪秀全
作者:謝志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曹雪芹《紅樓夢》
到廣西桂平一游,我是沖著名聲在外的金田去的,到了那里一看,有點失落,眼前竟是一個人跡罕至雜草叢生的小山包。然而,你怎么也想象不到,就是這么一個荒涼得連鳥叫都沒有的小山包,在170年前卻爆發了一場驚天動地,并對中國影響極其深遠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1
這個小山包就是當年太平天國起義的地方,名叫犀牛嶺,形如犀牛浮水而得名,俗稱金田營盤。犀牛嶺背倚紫荊山,前列肥沃的金田平原,識打仗的人說,這里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其實身臨其境,視野所及,我只看見一片丘陵地帶,大約有百余畝,茫茫一片,荒草及膝,荊棘滿地,還有很多寸草不長的地方。那些裸露著的黃泥地,堅硬如龜背,在熱辣的陽光照耀下,升騰起陣陣熱浪。舉目望去,雜樹疏影,地勢平緩,當年洪秀全就是在這里發布“團營”令,整編軍隊,操練士兵,所以犀牛嶺又叫練兵場。
民間傳說犀牛嶺是紫荊山之靈氣集中處,是出“王者”之地。傳說雖不可信,卻增添了犀牛嶺的神秘色彩,讓它成為了極具歷史文化內涵的“英雄故地”。無獨有偶,歷史真的有重復,400年前,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領袖侯大茍就曾把犀牛嶺作為活動據點,擁兵數萬,有步兵、騎兵和水兵三軍,先后控制廣西柳州、潯州十多個縣,隨后分兵攻至廣東高州、化州,湖南寧遠和福建浙江一帶,與明王朝展開了將近二十年的戰爭。可見,犀牛嶺真正的祖師爺是侯大茍。在同樣的空間,不同的時間,犀牛嶺竟產生了兩位名垂青史的“王者”。
2
清代,廣西的省城在桂林,地處桂平的金田山高皇帝遠,是造反者聚集的偏遠去處。洪秀全、馮云山等太平天國領頭人先后來到這里建立了“拜上帝會”。這個組織的信眾達萬余人,遍布潯州、林州各縣和廣東信宜、高州等地。
聽說犀牛嶺上有一塊著名的“拜旗石”,我尋找了好闊地方才見到它的蹤跡。那是一塊鐫刻著中英文注釋的石板,呈長方形,灰白顏色,高不及尺,上面有槽溝和圓孔,據說是太平軍將旗桿插在石頭上,然后頂禮膜拜,祈禱旗開得勝,所向披靡。但看樣子,此石跟史料記載的拜旗石有很大出入,可能是膺品。
在犀牛嶺最高處,矗立著一座大理石雕刻的洪秀全全身塑像。仰望著洪秀全朱紅色的塑像,耳畔猶如回響著太平將士誓師出征的吶喊聲。公元1851年1月11日那天,象征著莊嚴軍威的大黃旗在犀牛嶺上冉冉升起,太平天國幾位領袖登上犀牛嶺正中的土臺,接受上萬將士的振臂歡呼,洪秀全向天下宣布建號“太平天國”。那是太平天國最威風最震撼的儀式,驚天地,泣鬼神,讓大清王朝擔驚受怕了整整14年!
仿佛170年前的山風又從這里吹過,拂起洪秀全飄逸的衣衫,他高高站在他曾經起事的犀牛嶺上,左手緊握大刀,右手揮向前方,高大威武,雄姿英發,雕塑造型就像“文革”時期樣板戲里的英雄人物一樣,渾身散發著“高大全”的氣息,但細心觀察,見其表情又有點凝重,好像在追思那場戰爭的成敗得失。
洪秀全(1814~1864),廣東花縣(今廣州花都)人,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后改為秀全,意即“禾(吾)乃人王”。他曾謀求功名求富貴,但屢試屢敗。37歲那年,在金田揭竿起義,自封天王,率各地“拜上帝會”教眾從金田出發,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先永安,后九江、揚州,兩年后,殺入南京,定都金陵,改名天京。之后,揮師北伐西征,攻城掠地,前后轉戰十八個省,占有中國半壁江山,上演了一場叱咤風云的壯舉。
3
只是,這批喝慣清粥的山野之夫進城后,欣喜若狂,不知自己是誰了,從反對皇權到迷戀皇權,不信賢士信鬼神,當初用來迷惑百姓的“天朝田畝制”,從來就沒有真正推行過,所到之處焚書坑儒不算,還把治下的人民分成男女兩營,如果發現有茍合之事,立刻會招致滅頂之災。領頭人洪秀全則帶頭腐化,大肆選美,豪華壯麗的天王府里美女如云,為他一人服務的妻妾近百,宮女逾千;那些被濫封的王爺高官更是上行下效,大興土木,紛紛大建王府后宮,肆無忌憚地揮霍無數農民起義者用生命和鮮血換取的成果。
因此,太平天國并不穩定的新興政權開始迅速異化,由盛轉衰,更加不幸的是,跟著又弄了個自己人殺自己人的“天京內訌”,搞到血流成河,天國元氣大傷。1864年7月19日,在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天京城頭一面面鑲著紅邊繡有“洪”字的大黃旗,被破城的清兵踩在了腳下,太平天國最終走向了滅亡。天王洪秀全在城破之前,于絕望中服毒自盡,“天生真主”真的魂歸天國了。太平天國運動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超過了中國以往任何一次農民起義運動,是對延續了數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最沉重的一次大震蕩,但因天時、地利、人和的制約,最后還是暗淡謝幕,歸于失敗,讓人不勝唏噓!
4
從洪秀全塑像向南,沿著崎嶇的山路,環繞犀牛嶺走了大半圈,路上只見荒草,不見人煙,與其他旅游景點人山人海擁擠不堪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我有一種很特別的說不出來的感覺,甚至不敢相信,這里是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說,申請一個國家級的文物單位,比登天還難,它卻荒廢了,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不得而知。
來到“金田起義地址”大理石碑前,偶遇兩位專程到此的江蘇老人。交談中,得知他們是夫妻倆,男的是一位研究歷史的教授,老婆是位中學教師,他們跟我的年紀差不多,六十過五了。他們請了個當地老鄉充當向導,剛從金田村韋昌輝故居過來在此歇息。我說我是廣東過來的,老教授說:“不遠,不遠”。老教授很和藹,也很健談,他看到太平天國起義地如此狼狽不堪,很是感慨,他說,昔日的烽火硝煙,早已成為歷史,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清·曹雪芹《紅樓夢/好了歌》),對太平天國運動,不同的時期就有不同的評價,那幾個領頭的人,是英雄?是野心家?是邪教?還是惡魔?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民推動了歷史滾滾向前,要不,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底座,不會鑲嵌“金田起義”的浮雕。
5
老教授說的韋昌輝故居,就是洪秀全拜上帝會的總機關,在犀牛嶺東面不遠的金田村里。當年,韋家是金田的富戶,韋昌輝將所有財產都捐給了拜上帝會,后來讓洪秀全封為北王,其全家上下數百口人全部投軍。太平軍北上后,韋家和村民的房屋都被清兵燒毀了。現在,韋家的后人都去了外地,我們看到的“韋氏故宅”已是復制品,是政府按照清代地主房子的模樣,在韋家遺址上重建的。村邊有一座廟,廟內供奉的是韋昌輝,讓我吃驚的是,他竟穿著帝王的衣服;廟里有一副很有意思的對聯:
昌盛太平功虧一簣;
輝煌天國氣貫千秋。
上下聯第一個字合起來就是“昌輝”。這座廟當然是村民建的,一位失敗的起義者,一位在“天京事變”中瘋狂殺戮戰友二萬余人的屠夫,今天竟成了當地民眾的守護神。我想,村民真的是太抬舉他了。
韋家的二號人物,韋昌輝的弟弟韋俊,對太平天國的功勞是非常大的,曾擊敗湘軍水師,攻占武昌,令清軍聞其大名而喪膽。后深陷“天京事變”之人禍,雖逃過一劫,卻惶惶不可終日,在進退兩難之際選擇了投降清朝。太平天國滅亡后,韋俊想回金田落葉歸根,但村民們卻不待見他。想想,成千上萬的民眾加入了太平軍,歷經血戰,都埋骨他鄉,陪葬了心中的太平天國,而韋俊卻做了叛徒,茍活于世享富貴,因此,村民可以原諒韋昌輝,卻無法原諒韋俊。歷史學家于100多年后,在安徽宣城縣孫家埠鄉汪村,發現韋俊的墳和墓碑,墓碑是民國初年其孫輩所立。可見,中國人對叛徒是多么的深惡痛恨,連落葉歸根那杯黃土都不會給你。
6
與韋俊相反,太平天國女將蘇三娘卻是個寧死不屈的女英雄。蘇三娘本姓馮,名玉娘,廣東高州人士,從小練就一身好武藝,十幾歲時隨父去到廣西玉林、北海一帶賣藝謀生,之后嫁給靈山商人蘇三,所以得名蘇三娘。婚后不久,蘇三被同行殺害,蘇三娘借助“天地會”很快便殺了仇家,為避官府通緝,從此拉起一干人馬,劫富濟貧,鋤強扶弱,馳騁于靈山、橫縣、欽州一帶,隊伍不斷擴大,蘇三娘也因此成了天地會的首領之一。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她率天地會2000多人加入太平軍參加金田起義,跟隨洪秀全轉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位至女軍軍帥。她在守永安、圍桂林、破南京、打長沙、攻武漢等戰役中,英勇善戰,所向披靡。當時,清朝狀元龍啟瑞也為之傾倒,曾賦詩一首,贊嘆蘇三娘威風凜凜率兵開進南京城的情景:
城頭鼓角聲瑯瑯,牙卒林立旌旗張。
東家西家走且僵,路人爭看蘇三娘。
無奈大平天國的氣數太短,在天京陷落后的鎮江保衛戰中,蘇三娘依然領兵頑強抵抗,盡管大勢已去,仍拒不投降,最后揮劍自刎而死。一代嬌媚,玉碎香消,殉葬天國,悲哉惜哉,湘軍頭目曾國藩評價蘇三娘:此乃女中豪杰!
據史書記載,淮軍統領張樹聲進城后,敬畏蘇三娘的勇猛剛毅,命人將她就地埋葬。下葬時,在她的身上發現一張被鮮血沁紅了的白紙,上面寫著4個字:男女平等。葬后,張樹聲命人將“男女平等”四個字刻入墓碑,反著立在蘇三娘墳前。新中國成立后,這塊墓碑被加刻上蘇三娘的名字,并被翻轉了過來,現已成名碑,仍然立在鎮江的五洲山上。
清軍攻破南京,無數軍民被清軍集體處死,有人口史學家估算,經那一次折騰,中國人口損失在1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達7000萬。一個當時近30萬人口的南京城,在清軍破城時僅剩下萬把人,幾乎成了一座空城,烏呼!少數逃出城的太平軍,很快與分散在各地的太平軍又集結了起來,逃亡到各地繼續堅持抗清。太平軍李文彩部,逃到貴州山區與清兵游擊周旋,打打停停,堅持了8年斗爭,直到1872年5月才被清軍消滅,也正是這支殘軍,讓那面從金田升起的太平天國杏黃旗,在抗清的戰場上飄揚了長達21年之久!
7
大王嶺,位于高州市東北部平山鎮賀垌村,海拔766米,山上懸崖絕壁,地勢險峻,飛云繚繞,古木森森。相傳這里曾是洪秀全的屯兵據點,建有屋舍、堡壘、練兵場等,為防清兵攻山,還在山腰挖有壕溝。其妹洪宣嬌每到化州、高州信宜等地宣傳“拜上帝會”發展會員,都會上到大王嶺鼓舞士氣。其時,清政府稱山上太平軍為“大洪賊”,多次派兵攻山剿滅未果。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后,高州籍太平軍將領岑威也曾率領殘兵游勇聚集于此,繼續抗清。后來,山上首領之間產生矛盾,加上沒有糧食供給,削弱了戰斗力,清兵乘機攻山,困守孤峰的數百名太平軍戰死,岑威被俘,在送往清政府的途中被殺害。
1999年春,大王嶺開通了上山公路,籌建廣播電視差轉塔時我上過這嶺,聽村民說,當年,山上的“長毛賊”缺少食物,肚餓了,就到山下的村莊偷糧食,還偷豬偷牛,“原道救世”的信條早就忘了。在山頂,太平軍練兵的“跑馬路”、儲水的泥氹和茶茬等還清晰可見。站在巍巍大王嶺巔,環顧群山,峰巒疊嶂,眼前仿佛飄過天國士兵在這里燃起的烽火硝煙,我曾感慨拙成《吊古》一首以紀之:
天國殘旗卷嶺巔,兵成匪患道無存。
太平足跡今猶在,不見當年洪秀全。
8
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率領殘部從江西進入福建,后被清廷名將左宗棠率軍擊敗,侍王被殺。為了躲避追殺和生存,侍王的部將翁德容率殘軍及家眷二萬余人,“賣豬仔”飄洋過海去到南美秘魯伊基克做“契約礦工”,他們飽受欺侮,就像生活在人間煉獄一般,有數千人被虐待而死傷。是時,智利、秘魯和玻利維亞三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太平軍不忍遭受秘魯礦主的非人虐待,再一次舉行了起義,殺死礦主,打敗了前來鎮壓的秘魯軍隊,并接受了智利軍隊的收編。面對身經百戰搏殺兇悍的中國軍人,秘玻聯軍根本就不是對手,很快就被徹底打敗了。這回智利人高興了,他們根本就沒想到這些中國人的戰斗力會有那么強大,于是宣布,將秘魯戰敗割讓的伊基克地區交給太平軍和他們的家屬管理、自治,全部入籍智利。
170多年過去了,在遙遠的南美智利伊基克,中華痕跡隨處可見,有華人血統的伊基克人,每年會過一個“包巾節”,紀念他們的祖先太平軍當年都是包頭巾的。在伊基克博物館,還收藏著當年遠赴南美大陸時,使用過的太平軍三角杏黃旗。現在,太平天國發源地廣西南寧市與智利的伊基克市已結為友好城市,生活在異國他鄉的太平軍遺民,終于再度與祖國聯系在了一起。
9
現在,金田起義地址,除偶有研究歷史的人會去到那里,再沒有誰會去到那個荒涼偏僻的地方了。離開時,回望犀牛嶺,只聽見漫山古松,遍地殘磚,在默默地述說那段遠去了的故事,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靜,平常,平淡……
注:本文參考文獻:《洪秀全評傳》《李秀成自述》《高州文史》《簡明歷史辭典》以及景點展覽介紹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