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江水綠如藍
作者:婁炳成
中國道教文化的祖宗老子在他的《道德經》里說:上善若水。老子說水,不是說水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通過水的固有特性,闡述他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上善也的確莫過于水。水是一切生命之源,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它。據說,人不吃飯,可以熬過數十天;不喝水,最多只能熬七天。也據說,嬰兒誕生時,體內的水份占身體比重的百分之七十,人的衰老過程,就是體內水份不斷流失減少的過程。這恰巧與我們生存的地球一樣,水占百分之七十,陸地只占百分之三十。
關于水的話題,有很多的說頭,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我們先來說說釀酒。釀酒的原料無非是糧食、水果兩大類,經過千百年的實踐總結,其工藝和制作流程也都固定了下來,幾乎是一樣的;關鍵就在水上,雖然都得用水,但水質不同,所釀造的酒的質量也會不同。也就是說,無論是哪種品牌的酒,原料、工藝都一樣,不一樣的就是水,水好則酒好。老品牌的酒廠都有自己的特殊取水之地,受到嚴密的保護,甚至據為廠家獨有專用。我們隴南的金徽酒業集團就是如此,有一眼歷史保留下來的山泉,是釀造金徽系列品牌酒的專用水。釀醋與釀酒一樣,不多贅述。
用于書法繪畫的宣紙,能制造出來的廠家很多,但最有名的是徽宣。據說,那個與我國一衣帶水的鄰國對中國的徽宣情有獨鐘,將制造徽宣的原料配方和工藝竊取,但按照該原料配方和工藝制造出來的宣紙,質量卻不如徽宣,使得該國大惑不解,后來才知道,原因就在所用的水上,他們沒有徽宣廠家的專用水,這種水無法竊取,即使將水里所含的微量元素全部化驗清楚,也無法人工合成,他們只能望水興嘆。
一些糧食和水果,氣候、土壤、品種等諸多條件都一樣,但其品質卻有很大的差異,原因也在所澆灌的水質上。以大米為例,“斷頭米”之所以好吃,除了出產地氣候較為寒冷,地力較強,水溫較低,稻谷的生長期較長,吸收的土壤營養、陽光雨露較多之外,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都用從深山老林里流出來的清水灌溉,是名副其實的礦泉水,富含硒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似乎與稻米的品種關系不大。
隴南兩當縣城里,有一個香泉寺,規模很小,主要特點就是庭院內有一眼名聞遐邇的香泉。香泉里的水水質很好,寺里的僧尼用來沏茶,招待游客,口感雖然并沒有傳說中的奇香,卻也清爽。奇特的是,香泉里有大大小小的魚兒,在人聲寂靜、或者夜晚,就會從泉眼里鉆出來自由自在地游動,數量眾多。泉眼里大概有很大的地下水潭或者暗河吧,不然就不會容納那么多的魚,甚至是很大的魚。倘若不在寺里,受到僧尼的保護,或者出于某種禁忌,人們不敢捕撈,倘若在野外,恐怕早就不存在了。
說到水,不得不說河流。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大大小小的江河,包括筆者經常垂釣的南河、白龍江、宕昌河、拱壩河、姚寨河等等,一年四季都是清粼粼的,碧波蕩漾,魚翔淺底,人們出門外游無須帶飲用水,任何一條河溪都可以毫無顧忌地暢飲,沒有黑紅色的泥漿,沒有漂浮的各種垃圾,不暴漲,也不四處泛濫。如今,即使處理過的自來水,誰敢將嘴對著水龍頭直接喝一氣,不鬧肚子才怪。
水磨的出現,是古代勞動人民利用水能的智慧,對農耕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近現代人受水磨原理的啟發,在江河上建造水力發電站,推動了工業文明的進步。然而,大大小小的水電站,梯級式的一座連一座,星羅棋布。那些野生魚蝦們只能仰天長嘆,恨自己沒有一雙鳥兒的翅膀,飛到上游,到那潺潺的小溪里去生產自己的后代——被剝奪了生育權的結果是,只能斷子絕孫。自有江河以來,水族群類就生生不息,自由自在,從來沒有如此悲哀過。江河里的野生魚蝦茍延殘喘,已經所剩無幾,再也無法吸引垂釣者們的雅興。是不是再過若干年以后,我們的子孫后代,只能在水生博物館里,一睹野生魚蝦的模樣;或者只能在生物課堂上,才能看見野生魚蝦的標本?事情很簡單,只需要停幾天電,花幾個小錢,在攔水壩上打開幾個不大的生態孔,就可以挽救無數的生靈。可是人卻不去這樣想,不去這樣做,沒有人去關注那些另類水族種群的死活。
教科書上對水的定義是“無色無味”,其實,說水“無味”是錯誤的。許多年前,電視上曾經出現過“某某山泉有點甜”的廣告詞,是非常正確的。筆者小時候,由于隨同父母親長期居住在林場,曾經喝過深山老林里許多的山泉水,以及清粼粼的河溪水,凡是上好的水,除了清澈、干凈、涼爽之外,喝過之后,回味中有一絲微微的發甜。有人會說,那是水里含有發甜的微量元素,與水本身沒有關系。倘若說這話的人,指的是被處理過的“純凈水”的話,筆者無語。地球上原本沒有天然的“純凈水”,即使被人工處理了,也不會百分之百的“純凈”。
將天然水人工處理后,添加上各種名目的物質,裝進塑料瓶里拿來賣錢,是人類的悲哀。我們污染了天然水,破壞了天然水的水質,卻又將被我們污染破壞了的天然水人工處理了,拿來賣錢飲用,說句難聽的話,這種行為無異于遭害了糧食,又去吃被處理了的糞便!倘若將這種智慧,用來把苦澀的海水處理成可以飲用澆灌的淡水,卻也善莫大焉。新加坡是個嚴重缺乏淡水的國家,他們把生活用過的廢水處理了再次使用,一是不得不這樣做,二是循環經濟。倘若我們也這樣做,把生活用過的廢水處理干凈了,再排入江河,也善莫大焉。
我們提倡節約用水,目的不是就節約而節約;水你不使用它,它照樣流走了,無所謂節約不節約。但是,節約用水,目的在于不讓過多的水受到污染后再流走,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節約用水的確應該大力提倡,甚至立法。現在,實行“河長制”,從中央到地方,逐級黨政“一把手”都與某條河流聯系起來,負責該河流的污染治理、水源保護、合理利用,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河流的污染治理、水源保護、合理利用等問題,確實已經迫在眉睫,到了非得徹底解決的地步。解鈴還得系鈴人,還我青山,還我綠水,還得依靠我們人類自身。
古有“一廉如水”的成語,是要求官員要像一泓清水一樣的干凈廉潔。現如今,被曝光、被處理的貪官很多,與水的被污染、渾濁不堪不無關系,成了“不廉如水”。在傳統文化中,都把堯、舜、孔、孟稱作圣人,實際上,從古到今,還沒有出現過一個圣人,否則古人為何要說“黃河清,圣人出”呢?堯、舜、孔、孟都不能算作圣人,因為他們出世和被尊奉為“圣人”之后,黃河還是沒有變清,并且至今依然是昏黃的。上個世紀中葉,三門峽工程即將竣工之時,工程負責人說,三門峽大閘建成之后,黃河將徹底一改億萬斯年的昏黃色,而變成清粼粼的大河。國人都很振奮、很高興。因為,“黃河清,圣人出”的古老預言,就要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圣人就會隨著黃河之水的變清而橫空出世!遺憾的是,三門峽工程建成之后,并沒有使得黃河變清,而且還產生了副作用。于是,那個“黃河清,圣人出”的古老預言,仍舊只是一個寄予著人們美好期望的預言。
世界上還有一種十分奇特的水,那就是淚水。淚水是從人的眼睛里流出來的,是從人的身體里流出來的,但它的源頭卻在人的心里。除了煙熏、風吹、鉆進異物這些外在因素會導致流淚之外,更多的情況下,淚水的涌流與人的悲喜有著直接的關系。人在大悲之時會流淚,在大喜之時也會流淚,同樣是流淚的外在形式,卻包含了不同的內容,仿佛人的淚腺在保護眼睛的同時,天生就是為了表達內心情感的。除了大喜大悲的淚水之外,最寶貴的淚水是感動,既感動自己又感動別人。而這種淚水最多的來自于母親,母親的淚水是天底下最令人感動的淚水,無論那淚水里所包含的是什么,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什么事件下發生的,都會令我們無比的感動,不得不回報以同樣的淚水。如果說,自然界的水,既可以滋養生命又可以毀滅生命的話,那么,唯有發源于人的內心深處的淚水,才是上善中的至善。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他的擬樂府詩《憶江南》里寫道:“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圖畫。我們要始終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讓祖國大江南北的自然之水永存,永遠清澈純凈,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