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外國文學札記
作者:羅里寧
讀《悲慘世界》
最早讀雨果,讀的是《巴黎圣母院》,一部法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杰作。這部小說,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十五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竭心腸,先愛后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舍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讀這部小說,感受最深的,是美和丑不是絕對的,有些看似美的東西,掩蓋著它的丑,有些看似丑的東西,卻隱藏著它內在的美。
雨果的另一部杰作《悲慘世界》,把善良、道德、罪惡交織在幾個主要人物身上,構成這部小說的主題。小說從主人公冉阿讓為挨餓的孩子“偷”一個面包,被當局不公正地判他服十九年苦役寫起,以冉阿讓這個人物為主線展開。
冉阿讓心地善良,為挨餓的孩子“偷”面包,根本就是個善良之舉,可他所身處的那個社會,卻容不下他的這個善良之舉,一個面飽,就要判他服十九年的苦役。冉阿讓在服苦役期間,經常幫助役友,甚至還救過役友的命。他服完苦役回到社會,到處遭人白眼,受人歧視,找不到工作,沒有飯吃。在走投無路時,他投靠了主教米里哀,得到主教十分友善的接待。由于仇視社會的心理作祟,冉阿讓以怨報德,偷取主教祖傳的銀餐具,逃跑時又被警察抓住,米里哀主教并沒有責怪他,反而跟警察說這是他送給冉阿讓的,還有一對銀燭臺,他忘了拿了。主教以德報怨這個舉動,使冉阿讓受到極大的震動,他下決心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正當他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刻,又陰差陽錯地拿了一個小孩的一枚硬幣,小孩跑開時他突然醒悟過來,這時小孩已經跑遠并且已經報了案。于是冉阿讓又成了“搶劫犯”,命運再次捉弄他。
冉阿讓在“逃亡”中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小城市住下,然后辦工廠,做慈善,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獲得人們的信任并選舉他當了市長。接著就是他與妓女芒汀,警察局長沙威,芒汀的女兒、他自己的養女珂賽特以及珂賽特的愛人馬呂斯之間緊張曲折的關系。
冉阿讓幫挨餓的孩子“偷”面包,救役友的命,發財后做慈善,當市長后還救過他人的命、他收養妓女的女兒珂賽特,寬容追捕他的警察沙威。所有這些,都表明他不僅善良,而且高尚。那樣一個善良高尚的人,還要隱姓埋名,到處躲藏。
芒汀的本質是善良的。因為善良,她被誘騙生下私生女,還因此被工廠無故開除。在生活的重壓下,她不得不去當妓女養活自己的孩子。讓她絕望的是,直接造成她去當妓女的那些所謂上流社會的人,卻恬不知恥地去搔擾她,污蔑她,直到她病得奄奄一息,在最后的日子里,把自己的女兒托付給冉阿讓。
沙威的本質并不壞。他自以為是,以為自己代表法律并以“法律”的名義追捕冉阿讓。在“執法”的過程中,所到之處,看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悲慘的人們,對當政者的不滿甚至起義,使他的所作所為,不停地與自己的良心發生沖突,在混進起義隊伍搞偵察活動時,被起義的人抓住并判處死刑。冉阿讓自告奮勇去執行槍決沙威的任務,但他并沒有槍決沙威,而是把他給放了。沙威在冉阿讓高尚的人格面前羞愧得無地自容,終于認識到,一個善惡不分、黑白顛倒的社會,是不值得自己去維護的。在善與惡的沖擊下,在良心的自責中投河自盡。
雨果通過《悲慘世界》提醒人們,善良、道德、罪惡,在一個悲慘世界里混淆不清。從幾個主要人物身上看,冉阿讓的所作所為,表明他善良,有道德,當局卻視他為罪惡之人,不停地追捕他;芒汀無疑也是善良的,也并非沒有道德。她被迫當妓女,是那個罪惡的世界造成的。她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被人誤解,被那些披著道德外衣的人榨干血汗,最終含恨離開她所厭惡的那個悲慘世界;沙威也并不是個壞人,他忠于職守,盡心盡責,只是在一個悲慘世界里,他無法看清是非,對當權者盲目愚忠,做了許多違背良心的事,當他意識到這一切以后,只能以自盡了結自己的一生。
沒有正義,就無道德可言。由少數人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而制定的、只為統治者服務的“法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也就形同虛設。憑良心做事的人有時還要隱姓埋名,到處躲藏。正義得不到伸張,善良的人得不到保護,罪惡的人可以肆意妄為,是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特征。
雨果被譽為十九世紀前期法國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悲慘世界》是他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部偉大的作品。
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斯蒂芬?茨威格的傳記作品《昨日的世界》和《人類群星閃耀時》,是我所喜歡的,作為奧地利著名的小說家,他的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也同樣感動我。
優秀的文學作品,字里行間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作者的思想傾向,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能感覺到作者是個憤世嫉俗的人,珍重人的性愛,同情人的孤獨,關心人的命運,但又不加諱飾地感嘆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可奈何。在對這個“陌生女人”癡心愛情的描述中,相當尖銳的鞭撻了資產階級文人玩弄女性的丑惡靈魂。
小說以書信體的形式,記述一個思想單純的女人對愛情的執著的追求。一個女人一生對愛情的痛苦的追求,是這篇小說的主題。這個女人從十三歲開始,就被一個風度翩翩的作家所吸引,她難以抗拒這個大她十二歲的、道貌岸然的作家的誘惑,著了魔似的剌探他的行蹤,偷看他的舉動,并且做夢只夢見他,甚至連他扔掉的煙頭也被她視為圣物。她每天在他出入的路上等著見他,吸引他注意。她暗中以身相許,忠貞不渝。她在他房間的幽暗燈光下,甚至都不讓他知道,她就是住在他家對面的那戶人家,他出入時曾在樓道里碰見過的小女孩。但是,當她被他多次玩弄,最后懷孕生子時,他竟絲毫不曾察覺她對他的癡情,而且還不知道他的幾番艷遇都是同一個她!有一天,他說要出差一段時間,并讓她等他,之后就渺無音訊。她等著盼著,希望他早日回來,始終都不見他的蹤影。無奈,她為了他的另一個他——他們的兒子有教養,不惜墮入交際場,出賣身體。此后她就一直盼望與他相遇,好不容易與他邂逅,當短暫的幸福來臨之際,更大的痛苦也隨之而來。他們相會的時候,他沒有認出她,在他心目中,她成了煙花女子,用幾張大鈔票塞進她的袖筒了事。作者在描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對女主人公給以了深切的同情,對那位自命不凡的作家給以了無情的諷刺,表達了極度的厭惡。
對愛情的絕望,促使這位二十九歲的“陌生女人”寫一封絕命書的“來信”,“來信”展現在那位作家和讀者的面前:“我的兒子昨天死了”“我的兒子昨天夜里死了”“我的兒子昨天死了——這也是你的兒子”“我的兒子昨天死了——你從來沒有見過他”“我再也寫不下去了……我愛你,我愛你……永別了……”。作者用第一人稱剖白胸臆的書信體寫法,毫無遮掩地坦露人物的情懷和感受,淋漓盡致地抒發人物的心向往之的細膩感情,把一個“陌生女人”一生的愛情追求娓娓動聽地訴諸讀者。
茨威格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這篇小說情節的曲折多變,內在感情的起伏變幻,構思的新奇巧妙,特別是心理描寫的細致入微和感人肺腑,顯示出他藝術刻畫上的非凡才能,它所產生的藝術力量,直敲人的靈魂深處,是一篇震撼心靈的藝術心理分析小說代表作。
讀《永不掉隊》
《永不掉隊》的作者岡察爾,是蘇聯著名的作家——嚴格來講應該是烏克蘭著名的作家——蘇聯時期的烏克蘭出過不少優秀的作家,岡察爾之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也是其中的一位。岡察爾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始終戰斗在反侵略戰爭的第一線,多次立功獲獎。戰后,他先后畢業于第聶伯羅波德羅夫斯克大學和烏克蘭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生),《永不掉隊》是他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于一九四七年創作的一個短篇小說,它講述蘇聯衛國戰爭結束后,雙目失明、面部燒傷的副教授葛洛巴在學院與戰友高羅沃依重逢所發生的故事。近衛軍大尉高羅沃依在戰爭年代曾是葛洛巴的指揮員、頂頭上司,現在,命運又把他們安排在一起。只不過,他們的位置調換了,過去的下屬葛洛巴,現在是一位備受尊敬、帶領著青年們去攻克科學堡壘的“指揮員”;過去的指揮員高羅沃依,則是他的學生,是在他的指揮下奮力攀登的“戰士”。
葛洛巴和高羅沃依之間,有過一段往事,有過矛盾沖突。在前線的一次急行軍中,葛洛巴掉了隊,而當他奮力趕上隊伍之后,受到指揮員高羅沃依的嚴厲斥責。而今,在新的戰場上,掉隊的卻是當年嚴厲斥責過葛洛巴的高羅沃依。他被理論物理難住了,想要當“逃兵”,離開學院。副教授葛洛巴向高羅沃依提起了那段難忘的往事,并以當年的高羅沃依對自己的那種高度負責的精神,嚴厲批評了他,讓他“大步追上”。小說最后,以高羅沃依發出誓言“我一定要追上去”作結。
人生會有許多曲折,許多艱難,怎么走才能跟上前進的步伐而“永不掉隊”,是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一個嚴肅的問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所走不盡相同,有人可能比較坎坷一點,有人可能比較順當一些。這只是相對而言。無論你做什么工作,都不會一帆風順。況且,同樣的工作,不同的人去做,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人得心應手,游韌有余;有人不知所措,難以適應。《永不掉隊》里的葛洛巴和高羅沃依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戰爭中,高羅沃依很快就能進入狀態,而葛洛巴則必須加把勁,才能追上去。在學院,作為副教授的葛洛巴,傳授知識是他的本分,而作為戰爭中的英雄高羅沃依,學習對他來說就會存在一定的困難,甚至于因為理論物理的難題,想要去當“逃兵”。人在順當的時候,容易自滿,在困難的時候,又容易氣餒,這是難免的,卻并不是不能改變的。葛洛巴和高羅沃依這兩個人物的成長,就說明了這一點。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