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史話(連載之八)
作者:張雙鎖
第八章 魏晉南北朝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戰亂年代。這一時期,莊浪境內出現了不少地名和歷史人物,也發生了不少歷史事件。但由于種種原因,史學界要么一筆帶過,要么移到了別的地方。其間與水洛城、與長離川有關的一些地名、人物和歷史事件,值得探索。
以水洛城為治地,有隴城縣、河陽縣、略陽郡和南平郡
水洛之名,出現于上古時代。《水經注?渭水上》說:“水源東導隴山,西逕水洛亭,西南流。”水洛亭在秦代出現。秦王朝由都城咸陽到隴西郡時,穿越隴山古道番須道后的第一個驛站是街泉亭,第二個驛站是水洛亭。《隴右名物大觀?地名篇》說:“后魏并略陽入隴城縣。隋開皇二年(582年)更名河陽縣,又改隴城縣。”又說:“南平郡,十六國后秦置,治水洛城。”《讀史方輿紀要》說:水洛城,“隋為隴城縣,唐因之。”由此可見,從北魏之前,到西魏,到北周,到隋唐,隴城縣治地在水洛城。而后秦時還曾為南平郡治地;西魏時還曾并略陽郡入隴城縣;隋代時又一度改隴城縣為河陽縣,如陽川鎮曹家塬出土的隋虎符銘文就有“河陽”二字。據考證,歷史上隴城縣治地有三個:唐代以前在水洛城,后唐時僑遷天水秦城區馬跑泉,金代僑遷秦安隴城鎮,而當今史學界卻將其全部摞在了隴城鎮,致使一些歷史問題沒法解讀。
據《資治通鑒》記載,410年赫連勃勃與后秦主姚興戰,勃勃攻隴右,破白崖堡,遂趨清水,略陽太守姚壽棄城走,勃勃徙其民6000戶于大城(今內蒙毛烏素沙漠北)。姚興自安定追之,至壽渠川(莊浪南湖鎮)不及而返。赫連勃勃為夏國創建者,是東晉十六國時最慘暴之人。其時莊浪屬南平郡管轄。從其所走路線看,莊浪居民亦未幸免于難。
據《資治通鑒》記載,411年11月西秦乞伏乾歸攻后秦南平太守王璟于水洛城,克之,徙水洛城3000戶于潭郊。南平(郡)治地,歷史文獻記載在水洛城,但從字里行間來看,似乎在當今的南坪鎮。潭郊治地在今臨潭縣。由此可見,西秦時水洛城曾有3000戶居民遷徙到臨潭。
以長離川為治地,有北秦州、交州、安陽郡、安陽縣和長川縣
《水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水系名著,北魏酈道元為其作注,后來原文與注釋融為一體,故稱《水經注》。其書曰:“瓦亭水又南,經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瓦亭水今稱葫蘆河,成紀縣治地在靜寧治平鎮劉河村。由此可見,長離川為當為莊浪陽川鎮,長離水只指葫蘆河流經陽川鎮的一段河流,一旦越過高家峽到了秦安地界就不再有此稱謂了。而新編《甘肅通史》《隴右名物大觀?地名篇》《平涼古代史考述》卻均將長離川移到了秦安,致使一些歷史地名沒法擺放,有的踏在一起,有的以“秦安縣北”了之。其實,這一切皆因長離川的參照系——成紀而引起。歷史上成紀治地有三個:一是漢成紀,一是唐成紀,一是宋成紀。只因當今史學界有人不知此理,總是將一些歷史地名和歷史人物隨意擺放。
北秦州、交州之名出現于北魏,安陽郡、安陽縣之名出現于西魏,長川縣之名出現于隋代。這些州郡縣為同一治地,在莊浪陽川鎮曹家塬。如長川縣之名因長離川而得,長川為長離川之簡稱,這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史冊中與上述地名有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可以此為據來界定。如《三國演義》中,有夏侯淵大戰長離川的一幕。所戰之地為當今陽川鎮,所戰之人為羌族首領韓遂。西秦時,安陽還有一個大兜國。《晉書?乞伏乾歸載記》說:“東晉太元十六年(391年),苻登將沒奕干遣使結好……請討鮮卑大兜國,乾歸乃與沒奕干攻大兜于安陽城,大兜退固鳴蟬堡,乾歸攻陷之”。安陽城在曹家塬,鳴蟬堡為塬前張家坪殘留之堡。
歷史人物
涼州鎮將王渾。據《魏書?道五七王傳》記載,北魏文成帝興安年間(452——454),南平郡(治地水洛城)王渾為涼州鎮將,都督西戎諸軍事,領西域校尉。
“隴上壯士”陳安。陳安籍貫為成紀平莊,據丁廣學考證為莊浪人。前趙時,其有眾10余萬,自稱大都督,大將軍,雍、梁、秦、涼四州牧,涼王,與匈奴抗爭10余年。前趙光初六年(323年),因抗擊劉曜圍隴城(治今水洛城)而戰死。有《壯士陳安之歌》曰:“隴上壯士有陳安,軀干雖小腹中寬,愛養將士同心肝。?驄文馬鐵瑕鞍,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盤,十蕩十決無當前。戰始三交失蛇矛,棄我?驄竄巖幽,為我外援而懸頭。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陳安雖逝1700多年,而水洛之民仍把這首歌在年頭節下傳唱。
成漢政權創建者李特、李流、李雄。據《晉書?李雄載記》記載,李特、李流、李雄為隴城縣(治地莊浪水洛城)人。成漢是天水等六郡流民起義軍在巴蜀建立的政權。建立者李雄為李特弟李流之子。在流民起義中,李特被西晉益州刺史羅尚勾結豪強地主武裝擊殺。此后其弟李流繼續領導起義軍。后來李流病死,其子李雄在303年占領成都,次年稱成都王,306年改稱皇帝,國號大成,亦稱成漢。
成漢建國后,實行“寬和政役”國策,興文教,薄賦役,使之成為十六國前期最安定富庶的割據政權。采取懷柔政策,如隴上壯士陳安、氐酋苻成和仇池氐王楊難敵曾一度歸附。采取積極的外交政策,在東晉建立后多次遣使到江南朝貢,時有“與晉穆帝分天下”之說。時有后趙匈奴之國為政苛暴,到處掠奪,為此成漢政權采取合縱政策,與前涼政權加強聯系,使前涼、成漢、東晉聯為一體,贏得了一方平安。
安陽奇人王嘉。東晉十六國時,莊浪先后屬前秦、后秦和西秦管轄。前秦時,安陽出過一個奇人,他的名字叫王嘉。其人博學多識,所作《拾遺記》,從上古一直說到西晉,本為中國通史,只因其內容玄乎,到現在人們還當小說看待。其人料事如神,苻堅欲伐東晉,派人詢問吉兇,王嘉沉默不語,只是騎上使者之馬,向東南走了百余步,然后脫掉帽子、鞋子和衣服,邊甩邊返回,使者報告苻堅后不解其意。而當其率領80萬大軍,在肥水被謝玄以5萬之軍擊跨后,才有所誤。這與前秦著名宰相王猛臨終遺言“晉不可伐”,不謀而合。王嘉,乃“山中宰相”也!
后涼創建者呂光。從《中國歷史地圖冊》來看,歷史上略陽郡地盤基本上在莊浪關山六鄉鎮,而其治地卻在秦安五營鄉蔡河村,故而眾多歷史人物一時難以界定。呂光籍貫為前秦略陽,明代《平涼府志》將其列為莊浪人。366年因其與王鑒平苻雙、苻柳、苻武蒲城之叛,與王猛剿滅勁敵容暐而封都亭侯。382年為使持節都督西討諸軍事,有鄯善、車師、焉耆、龜茲等西域30余國來降。肥水之戰后因前秦已亡,故而于389年在武威建立后涼,國號大涼,年號龍飛,終年61歲,在位14年。
王慶云稱帝水洛城。北魏時,王慶云稱帝水洛城,是高平起義的一部分。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三月,爆發了由破六韓拔陵領導的北方六鎮起義。次年關隴大起義繼之而起,其中包括高平(今固原原州)起義。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四月,高平鎮匈奴人赫連恩響應六鎮起義,推舉敕勒酋長胡琛為首領,稱高平王,進攻高平,被魏將盧祖遷擊敗,胡琛北走。同年六月,秦州薛珍殺刺史李彥,推舉莫折大提為首領,稱秦王,襲高平,克之。大提死,其子莫折念生代之,稱天子,置百官。秦州、高平義軍聯合,聲威大震。孝昌元年(525年)正月,魏以尚書右仆射、齊王蕭寶夤,征西將軍、西道都督崔延伯,與莫折念生大戰于黑水(陜西馬嵬),斬義軍10余萬。同年四月,胡琛派萬俟丑奴、宿勤明達,與崔延伯大戰于涇川黨原城,崔延伯死,其軍傷亡2萬余人。后來破六韓拔陵誘殺胡琛,萬俟丑奴繼領其眾。孝昌三年(527年)九月,秦州義軍內訌,沒折念生闔門皆盡。萬俟丑奴遂成為關隴義軍首領。后來蕭寶夤亦因稱帝失敗而投奔萬俟丑奴。永安元年(528年)七月,萬俟丑奴稱帝于高平,置百官,國號大趙。
永安三年(530年),魏以爾朱天光為使持節,賀拔岳為左大都督,侯莫陳悅為右大都督,率軍討丑奴,大敗義軍于渭水,降卒萬余,擊亡騎兵3000.后來又戰于涇州,由侯莫陳崇于馬上擒丑奴。萬俟道洛守原州,李賢誘其出城,天光襲而克之,執蕭寶夤。道洛率眾入牽屯山,復襲原州,殺魏都督長孫邪利。天光合兵擊之,道洛投奔略陽王慶云。慶云以道洛驍果絕倫,得之甚喜,遂稱帝于水洛城(時為隴城縣治地),以道洛為大將軍。天光率大軍追擊,圍水洛,破其東城,西城無水,突圍時道洛被執,天光坑其士卒17000人,分其家口為奴。
宇文泰兩到莊浪。宇文泰是西魏主宰者、北周創建者,他曾先后兩次到莊浪。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戰亂。但好景不長,因北方六鎮起義和關隴起義,軍閥崛起,又分裂為西魏和東魏,進而演變為北周和北齊。莊浪之域,先后為北魏、西魏和北周所轄。北魏之末,政權歸爾朱氏。以爾朱天光在水洛城剿滅王慶云為標志,關隴起義平息。但天光手下的兩員大將賀拔岳與侯莫陳悅卻又不和。北魏永熙三年(534年)二月,此二人在進剿靈州叛將曹泥時,賀拔岳被侯莫陳悅殺害。賀軍無主,士兵散歸平涼,眾議推宇文泰為主。但其人時為夏州刺史,于是赫連建星夜馳至夏州,搬來了宇文泰。
宇文泰至平涼,哭岳甚慟,眾皆悅服,遂繼賀拔岳領平涼之師。令杜朔周駐軍彈箏峽。令侯莫陳崇率輕騎襲史歸于原州,擒之。永熙三年(534年)三月,宇文泰進軍原州,眾軍皆集,諭以討侯莫陳悅之意,眾皆受之。其軍紀嚴整,秋毫無犯,百姓大悅。留其兄子宇文導為都督,鎮原州。同年四月,宇文泰引兵出木峽關(今固原原州區海子峽),當夜大雨雪,平地二尺。宇文泰知侯莫陳悅膽小多疑,乃冒雨雪倍道兼行。侯莫陳悅駐軍水洛,聞大軍至,退保略陽,留萬余人守水洛。宇文泰至水洛,圍之,城降。又親率百騎至略陽,逼悅軍而馳之,悅大懼。南秦州刺史李弼遣使約為內應。當夜宇文泰縱兵奮擊,大破之,俘其萬余人,馬8000匹。侯莫陳悅及其子數百人向北逃走,宇文泰邀擊于牽屯山,斬之。
同年七月,魏孝武帝被高歡所逼,率輕騎入關,依宇文泰,是為西魏。從此北魏遂分裂為西魏、東魏。西魏都地在長安。魏武帝因處處受宇文泰限制,對其不滿,永熙三年(534年)十二月被害。立南陽王寶炬,是為魏文帝,改元大統。大統十四年(548年),宇文泰率大隊人馬,奉太子西巡。自新平,出安定,登隴山,刻石記事。又下安陽(時為安陽郡、安陽縣,治地莊浪陽川鎮曹家塬),過原州,歷長城,大狩獵。又欲去五原,因聞魏帝病,返京師。大統十七年(551年),魏文帝寶炬死,太子元欽嗣立。廢帝三年(554年),廢元欽,立其弟元廓,是為魏恭帝。恭帝元年(554年)七月,宇文泰西巡至原州。十一月克江陵,擒梁元帝。
恭帝三年(556年)九月,宇文泰西巡,至牽屯山,遇疾。馳驛招中山公宇文護,護趕至涇州,泰已垂危,曰:“諸子幼小,匪氛未寧,天下事囑之與汝,宜努力以成吾志!”行至云陽宮而死。宇文護秘之,至長安始舉哀發喪。泰終年52歲。同年十二月,宇文護逼魏恭帝禪位于周。西魏亡,共22年。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政協》《西部學刊》《華夏文化》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