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游之四:雄矣,太魯閣
作者:安玉琦
太魯閣的險峻、
雄奇、
絕美……
堪比云南中甸的香格里拉、
貴州荔波的大七孔之勝景……
如果說日月潭、阿里山以自然造化、渾然天成而取勝,那么太魯閣便以人能勝天、獨具匠心而出奇。
太魯閣,地跨花蓮、臺中、南投三個縣,所以被當地原住民稱為“偉大的山脈”。據說偉大的山脈中居住著太魯閣人信奉的彩虹神靈,若是誰人目睹了這長達20多公里且為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太魯閣大理石峽谷,不僅飽賞眼福,而且好運連連。
我隨著人流慢慢前行,一邊觀賞著,一邊品味著:太魯閣的險峻、雄奇、絕美……堪比云南中甸的香格里拉、貴州荔波的大七孔之勝景,但論人文景觀它又略勝一籌。
位于立霧溪與老西溪匯流處的慈母橋——臺灣唯一一座全部用大理石砌成的橋梁,再加上傳統中國風格設計,使得山地慈母形象栩栩如生,走近她跟前,都會駐足瞻仰,心生敬意。
深藏于青山綠水之間的長春祠——古典式祠堂建筑,里面供奉著為修筑中橫公路而殉職的212位英靈,來到這里,不禁叫人肅然起敬,頂禮膜拜。
蜿蜒曲折的九曲洞——如腸之回,如脈之曲,它是當年修路工人一鑿鑿一釬釬開辟出來的,進入其中,使人有種穿越時空、遨游迷宮的感受。
飛跨兩山之間的鐵鏈吊橋——延綿數十公里,看它的險要,使我想起了毛主席“大渡河上鐵索寒”的著名詩句;若論它的功績,可否用國民黨新任主席洪秀柱就職典禮上的一段話來理會:“一位英雄,正像一座吊橋。他,以鐵般的手臂,拉緊兩山的高峰,讓人們安全地通過,而自己卻任由風吹雨打,忍受無邊的落寞與凄涼。”依我所見,這座鐵鏈吊橋就是固化的“英雄”!
但尤為教人敬佩的要數中橫公路——從1956年到1960年,數十萬從大陸來臺的“老榮民”們,過去跟著老蔣打仗,后來跟著小蔣修公路,而當時修路技術極其落后,只能用鐵錘砸、鋼釬撬,手搬肩扛等原始作業方法,花費三年多時間,犧牲200多名老兵,才打通了這條300多公里長的中橫公路。好歹蔣經國先生算為仁義之士,于是下令,為紀念因修路而殉職的工段長靳珩塑像立碑,并以其姓名命名了一座靳珩橋和一處靳珩公園,讓歷經滄桑的“老榮民”們得以慰籍。由此使我聯想到川藏公路,那才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啊!可是,在那蜿蜒連綿數千公里的沿途地帶,又修建了幾處這樣的紀念標志物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