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煲湯
作者:羅里寧
“煲”大概是“兩廣”用得比較多的一個字,它有煮或者熬的意思,我偏向于熬。煮和熬不盡相同,煮是把食物煮熟就好,熬就不一樣,沒個把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怎能叫熬呢?
“兩廣”人多愛喝湯,飯前先來一碗,潤腸暖胃,控制飯量,雖天天喝身材也不會走樣。若是酒足飯飽以后再來一碗,不僅脹肚,還容易胖人。喝湯的順序不一樣,效果也會不一樣。
若論做湯,還是廣東人耐煩。廣東人做湯不叫燉,不叫煮,也不叫熬,就叫煲湯。一位廣東親戚在我這兒小住,天天煲湯,雞鴨、豬牛羊的統骨沙骨排骨甚至于下水(內臟),都可以用來煲湯,通常還配些當歸紅棗胡蘿卜之類的東西,一煲就是個把小時,害得我要經常給他換煤氣。
廣東人幾乎天天喝湯,有次在廣東探訪戰友,就天天都能喝到靚湯——他們把用好食材煲的湯叫靚湯,除了雞鴨豬牛羊,還有鴿子湯,海鮮湯等等。
廣東以前有個湯叫“龍鳳虎”,是用野蛇野雞野貓一起煲,據說是個大補的湯,現在保護野生動物,這個湯已改用家養的食材,煲的人也不很多了。
河南那邊有個魚羊湯很有名,一位鄭州朋友告訴我,鄭州有條小街,就專賣這個湯,是用魚和羊肉一起熬,熬至乳白乳白,“鮮”字就是這么熬出來的吧。
魚和羊肉湯雖然不錯,但羊肉太貴,不好應付。我的一位朋友,就根據這個原理加上自己的想象,用魚和老鴨一起煲,久煲之后,湯呈乳黃顏色,不但鮮美,還少了點羊膻味,實在太好喝了。
坐月子的女子都要喝雞湯。月子雞湯簡單,把水燒開,倒入雞塊,放姜放酒放鹽,煮熟即可。這是南方或者說是“兩廣”的做法,而北方的做法,可能就要把雞燉爛,還要配些藥膳,這樣做,有助于暖胃進補。
我們當地有個田螺鴨腳湯,比較有名,是用田螺和鴨腳一起煲,再放進酸筍,是很好的一道開胃湯。而一些地方農村,則愛用羊骨和黃豆一起煲,羊骨和黃豆是很好的一種搭配,煲好了,湯色淺黃,味有豆香。
我們家也常喝湯,久不久來個鮮湯,滋潤腸胃,保養身體。上面提到的那些湯,食材稍稍貴了一點,因而想喝鮮湯,就到菜市場去買回一節大點的魚尾,在鍋里慢慢煎,煎至金黃,再倒進滾燙的開水,放些姜酒、枸杞,蓋上鍋蓋煮上十分鐘,煮出來的湯乳白中點綴點點的紅,讓人一看就想喝且喝不膩人。這道香甜可口的魚尾湯,物美價廉,一節魚尾過去是一塊錢,后來又到一塊五,再后來是兩塊錢,這個湯現在已經成為我們家常喝的一道鮮湯。但它不是煲湯,只是煮湯而已。
煲湯一般是用砂鍋來煲,慢火慢煲,煲至鍋內食材完全入味,同時又將自身的營養和香味散發到湯里。這就是所謂的高湯。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