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游之五:多姿的石頭
作者:安玉琦
在臺灣,
我們看了不少的石頭……
真的不得了啊,
堅硬的石頭一旦活化起來,
那種魅力是無限的、
又是美妙的……
(一)
在臺灣,我們看了不少的石頭。這讓我想起了一首歌,叫作《精美的石頭會唱歌》,還有部電影叫作《瘋狂的石頭》。真的不得了啊,堅硬的石頭一旦活化起來,那種魅力是無限的、又是美妙的。
愚系俗人,原本對石頭無所研究,但見得多了,亦生發些許感慨:奠基石支撐大廈,路沿石守護馬路;玉石供人觀賞,隕石供人研究;泰山石功可避邪,靈璧石委以擺設。
緬甸的璞玉石碩大無比,晶瑩剔透,閃爍著誘人的光環;韓國的火山石隨處可見,烏黑錚亮,顯露著神秘的色澤 。
而云南路南的石林,那才是天下難覓的石的森林呢!只要你登上高處,俯瞰石林全貌,定會叫你驚心動魄、感慨萬千的!這里的石頭千姿百態、活靈活現:有的石頭氣勢磅礴,有的石頭情深意長;有的石頭似是而非,有的石頭惟妙惟肖……仰之,觀之,實在讓人著迷啊!
還有山東長島的月牙灣,那里的鵝卵石才叫有靈氣呢!漫灘的鵝卵石大小不一,但均光滑圓潤,而且個個成器。她們蜂擁著,戲耍著,使得海水也舞動起來,歌唱起來。在這里,面對石頭,那石頭不再是石頭了。那個大點的多像和尚腦袋啊,慈眉善目,和藹可親,教人心中有佛,莫大善哉!那個小的攥在手里,把玩起來,別有一份情趣在心頭啊!
(二)
再去看看臺灣的石頭吧,它們那樣地獨特、逼真。最著名的要數野柳地質公園(位于基隆市西北方約15公里處),是由珊瑚礁形成的海蝕巖層景觀。它是一個突出海面的岬角,長約1700公尺,遠望如一只海龜蹣跚離岸,昂首弓背而游,故亦稱之為野柳龜。它受造山運動的影響,深埋海底的沉積巖上升至海面,產生了附近海岸的單面山,出現了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由于海蝕、風蝕等在不同硬度巖層上的作用,從而形成了蜂窩巖、豆腐巖、蕈狀巖、姜狀巖,風化窗等世界級巖層景觀。
進入公園,不遠處,矗立于第一景觀的那塊巨大的巖石,名曰:女王頭。她高大兩米,亭亭玉立,活像一位髻發高聳,挺胸昂首,美目遠盼,高貴優雅的女王。她無疑是該園最出彩的“名片”,引得游人駐足觀賞,并競相與其合影留念。
沿著高低不平的巖石小道往海灘上走去,那些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的海蝕石玲瑯滿目,目不暇接,令人驚奇不已,嘆為觀止:那一尊尊香菇樣的礁石(它叫蕈狀巖)鱗次櫛比,巍然壯觀;如果你親近它,再去嗅覺它,真的會聞到一種帶有海鮮的清香味。那一排排其底座如燒香的燭臺,其頂上豎著橢圓形的巖石,活像燃燒的蠟燭,故稱“燭臺石”;假如你再羞澀地往“色誘”里去想,它又酷似少婦那飽滿的豐乳,真是美不可言啊!
什么叫流連忘返?當你置身于野柳這些精美的石頭當中,才能真切地體會到。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在野柳,決不只是美麗的傳說。只要你懂得欣賞,只要你用心意會,野柳的石頭都是有名有姓的:有的像鯨魚,烈馬;有的像豆腐塊,臘肉條;有的像仙女鞋,狀元帽;有的像推演沙盤,臺灣地圖……大自然的造化,如此鬼斧神工,使得原本不起眼的石頭都具象起來,給游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怡情且益智,何不優哉游哉呢?!
(三)
另外,還有三處石頭也值得一瞧。
鵝鑾鼻——其實是塊巨大的珊瑚礁石。它凸顯在臺灣最南端屏東縣墾丁海岸林立的群礁之中,高約50米,周長約40米,極其壯觀。“鵝鑾”在當地排灣人譯為“帆船”之意,因此稱其為“帆船石”;又因這里北接恒春丘陵,銜山環海,故而得名“鵝鑾鼻”。但它之所以著名,全賴于那座大燈塔——是臺灣南部海域夜航艦船測定方位的重要坐標點,塔身全體白色圓形,內分四層,每層各有鐵梯15級,塔高24.1米,塔底周長110米,像巨人般巍然屹立在海岸上。塔內燈光每隔10秒自動閃亮一次,照射距離可達27.2海里,是目前臺灣光力最強的燈塔,故有“東亞之光”的美稱。
但是,這座燈塔的建立卻記載著一段民族屈辱的歷史:1867年(清同治六年),一艘美國商船從汕頭開往牛莊途中,在暴風雨中迷失方向,漂到七星巖附近觸礁沉沒,船長夫婦及其船員(除一名中國船員逃跑外)被當地原住民俘虜殺害,后稱為“羅發號事件”;日本琉球漁民在南岬一帶也時常遇難,并引發了“牡丹社事件”。由此,美國和日本政府逼迫清朝政府在這里建立燈塔……由此,不禁讓我心生怒火:現今中國強大、腰桿也硬了,能在南海我們自己的礁島上建立航行燈塔,主動自愿地為全球服務,主動自愿地為世界艦船指航,哪有這樣天下利好的事情?!然而,美帝和日寇及其走狗們卻說三道四、胡言亂語,無端指責中國在南海搞什么“軍事化”,還大放厥詞說什么妨礙它們所謂的“航行自由”?!在這里,完全可以用毛主席的詩詞來回應它們:“不須放屁”!
然而,讓國人振奮的是,2016年4月15日,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率軍地有關部門領導赴南沙相關島礁,視察和慰問駐守官兵和建設工人,同時了解南沙島礁相關設施建設情況。據介紹,一批為國際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燈塔、自動氣象站、海洋觀測中心、海洋科研設施等項目建設正順利開展。5個用于航行安全的燈塔已建成,其中4個已正式啟用。這些必將有助于我國進一步提升南海水域航海保障能力,同時表明了中華兒女捍衛南海主權、堅守祖業的堅強決心,更是對美日菲強有力的回擊。
石梯坪——是火山噴發后所形成的一片片凝灰巖石。因為這一帶海岸巖層間軟硬的差異,且經長年海蝕后,使軟的內凹,硬的外凸,巖石再以一定傾角向東南方的海中傾斜,所以形成了石梯狀形態。早在光緒年間,清政府統領吳光亮率兵在此開路時,發現一排排石頭類似階梯,故稱此地為“石梯”海岸,以后才被正式命名為“石梯坪”。據說,1543年,一艘前往日本的葡萄牙船只經過這里時,船員們從海上觀望到這里的秀麗景色,紛紛贊美這座石梯島“福爾摩沙”,意思是“美麗之島”。
我站在石梯坪怪石林立的海岸上,面對碧波萬頃、浩瀚無垠的太平洋,看海浪拍岸,望海鷗翱翔,體味著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太平洋足夠大……”的深刻含義,教人心胸坦蕩,襟懷敞亮……
雨傘石——我們從花蓮前往臺東的半途中,大巴暫停成功鎮平衡巖公路邊上,蓁蓁叫我們下車去觀賞一塊石頭,說它叫雨傘石,也叫石雨傘。因為時間短暫,我們便急匆匆地沿著木板棧道慕名而去,爭睹她的芳容。我近前一看,雨傘石著實迷人:她活像一位佇立于海邊的窈窕淑女,冒著蒙蒙細雨,望著窄窄的海峽,面帶淺淺的鄉愁,思盼著何日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美夢呢?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