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謙廬隨筆》小記
作者:羅里寧
《謙廬隨筆》是矢原謙吉寫的一本關于中國人的書,書名由作者的筆名“謙廬”而來。由日本人寫中國人,是個什么味兒?
矢原謙吉早年留學德國學習醫學,學成后在中國北京懸壺濟世,其時正值民國時期,由于醫術高超,留居北京之達官貴人及其眷屬,有病皆求診于他,他因此遍識政海紅員、失意官僚。所見所聞,皆近代史料。本書所記,即抗戰前北京的軍政界逸事,兼記民國年間種種雜事,饒有趣味。
全書八十多篇文章,分三大類:軍政界人物、文人名流和地方風俗。外國人寫中國人,與中國人寫中國人,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我的感覺,以外國人的眼光看中國人,可能會客觀一些。這當然是指對中國沒有偏見的那些外國人。矢原謙吉在中國的時間比較長,熟悉熱愛中國文化。《謙廬隨筆》所涉及的一些軍政界權貴人物,他都有過接觸,論及他們既不拔高也不貶低,優點缺點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例如馮玉祥不擅長用人,吳佩浮自傲自大,商震金玉其外,段祺瑞生活簡單,孫殿英信守承諾等等。
書中著墨最多,是文人名流和地方風俗,《張季鸞喜歡開玩笑》《張恨水腦袋和酒量都大》等篇,把當時文人名流普通人的一面,展現給讀者;《“燕子”李三》講述了“燕子”李三的仗義疏財,被老鴇出賣,以及被偵緝隊逮捕,引起民憤后,又被偵緝隊長馬玉林欺騙,讓人秘密將其手腳砍斷的史實,令人悲嘆。這與影視劇里的那個神人般的“燕子”李三大不相同。
本書除了讓讀者看到一些過去人們所熟知的民國軍政要員、文人雅士史料之外,還有許多人物以及他們的趣聞軼事和風流傳說,是人們所不太熟知的,也是其它的一些史料所沒有的,讀來讓人感到新鮮。
矢原謙吉所寫的,是民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有傳統上被認為的好人或者壞人。他寫“好人”,能看到他們身上的缺點;寫“壞人”,也能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這樣的眼光是實事求是的,也是對寫作者的一個基本的要求。好人不一定十全十美、毫無缺點,壞人也不一定十惡不赦、一無是處。這樣的寫作態度值得肯定。
本書史料豐富翔實,但作者在寫作時,并沒有上升到歷史的高度,而是以旁觀者的視角,用輕松的筆調和幽默的語言隨意道來,不但讓人感到親切,還讓人大開眼界。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文章多短小精練,千字上下就能把要說的說清楚,想道的道明白。
一個日本人寫這么一本談論中國人的書,是想把他在中國的一些經歷和見聞講出來,還是他對中國人民懷有什么樣的特殊的感情,不好揣測,讀這本書,對于了解中國近代史上一些軍政界要員的趣聞軼事、文人雅士的風流傳說和某些地方的風土人情,卻是有所幫助的。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