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史話(連載之九)
作者:張雙鎖
第九章 隋代
隋代,從581年至618年,共37年。與莊浪有關的事件:一是陽川鎮為長川縣治地;一是水洛城為河陽縣、隴城縣治地;一是發現隋虎符。
長川縣治地為陽川鎮曹家塬
陽川鎮曹家塬為北秦州、交州、安陽郡和安陽縣治地。《周書?文帝下》說: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改“南秦為成州,北秦為交州。”《甘肅通史?魏晉南北朝卷》說:“北秦州為西魏初置,治所在安陽郡安陽縣。”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7年),實行州、郡、縣制。《甘肅通史?魏晉南北朝卷》說:“交州(治安陽),領郡1”;“安陽郡,治安陽,即今秦安縣北”。由此可見,西魏北秦州、交州,北周安陽郡、安陽縣,為同一治地——“今秦安縣北”。
《隴右名物大觀?地名篇》說:“后魏置安陽縣,隋開皇十八年以安陽縣改置長川縣。”由此可見,西魏北秦州、交州,北周安陽郡、安陽縣,與隋代長川縣為同一治地。那么這個長川縣治地又在什么地方呢?《隴右名物大觀?地名篇》說:“它在今秦安縣蓮花鄉”;又說:“長離水,在甘肅秦安縣。漢末夏侯淵破走韓遂于長離。”顯然,作者對“長離水”的解讀有誤。秦安蓮花鎮與莊浪陽川鎮毗鄰,“長離水”只指葫蘆河流經陽川鎮的一段河流,它出了高家峽流到秦安地界就不再有此稱謂了。《水經注?渭水》說:“瓦亭水又南,經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瓦亭水”為葫蘆河,“成紀縣”治地在靜寧治平鎮劉河村,“長離川”為莊浪陽川鎮。由此而言,長川縣之名,當由“長離川”而得,“長川”為“長離川”之簡稱。就是說,歷史上的北秦州、交州、安陽郡、安陽縣、長川縣,均在莊浪陽川鎮。而當今史學界之所以對上述地名或者錯位或者不能確指,皆因不知“長離川”所致。
河陽縣、隴城縣治地為水洛城
《魏書?地形志》說:“隴城,前漢屬天水,后漢屬漢陽,晉罷,后復置。”由此可見,隴城縣為西漢所置;晉代一度曾廢而后又復置。據考證,歷史上其治地有三個:從西漢到隋唐在水洛城,到后唐僑遷天水秦城區馬跑泉,到金代僑遷秦安隴城鎮,而當今史學界卻將其一總之摞在了秦安。《讀史方輿紀要》說:“水洛城,隋為隴城縣,唐因之。”由此可見,從西漢到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唐,隴城縣治地一直在水洛城。而在此期間眾多的歷史人物如李特、李流、李雄等,當認祖歸宗。據《隴右名物大觀?地名篇》記載,隋開皇二年(582年)曾改隴城縣為河陽縣,隋開皇六年(586年)又改為隴城縣。由此可見,河陽縣在歷史上僅存在4年。
隋虎符
虎符者,兵符也。唐有魚符,宋有豹符,明有金牌,隋則為虎符。1974年冬,原陽川公社紅旗大隊在曹家塬改土時,挖掘出約30枚銅虎符,被民眾一搶而光。后經公社上門動員,收繳14枚,皆為右符。右為尊,右虎符為國家最高軍事機構所掌握。隋代實行府兵制,共設12衛16府,而所見虎符竟有8衛14府之多。
與甘肅有關的3枚虎符。河陽虎符,正面標“河陽府”,背面標“左翊衛”、“河陽五”。河陽為縣,存在于582——586年。由此可見,此虎符為隋初所造。清水虎符,正面標“清水府”,背面標“右御衛”、“清水四”。清水為郡,治地在清水縣西,北魏和平五年(464年)置,隋開皇初廢。甘松虎符,正面標“甘松府”,背面標“右五衛”、“甘松三”。甘松為郡,治地在宕昌縣西南,北周天和元年(566年)置,隋開皇三年(583年)廢。
隋虎符十分罕見。1989年由中國軍事博物館借展兩枚,后轉為收藏。1990年由省博將幾枚借展日本,后亦轉為收藏。目前莊博僅剩4枚。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政協》《西部學刊》《華夏文化》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