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游之六:宏敞與隱秘
作者:安玉琦
至于臺灣,
自然景觀固然可圈可點,
但人文景觀——
只能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了……
(一)
在國民黨著名人物中,最讓國人敬仰的要數孫中山了。所以,到臺灣來游覽,“國父紀念館”是必定要瞻仰的,就像我們到南京游覽,必定瞻仰“中山陵”一樣。孫中山的偉大歷史功績,不僅締造了中國國民黨,而且推翻了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不僅創建了“三民主義”思想,而且還是“聯俄聯共”的倡導者。因此,孫中山被中國國民黨尊崇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共產黨則稱其為“革命先行者”。尤其是孫中山“天下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經典名言,仍然激勵著有良知的國民黨人和忠誠的共產黨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國夢而砥礪奮斗。
在下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進入“國父紀念館”,迎面那尊孫中山先生端坐的銅像(高5.8米,重達17噸),頓時讓人肅然起敬。他那端莊的身姿,凝重的神情,睿智的目光,齊整的短髭,無不閃耀著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讓人仰之,敬之,還畏之。如若不信,請看看持槍護衛左右兩旁的衛兵,立正姿態,表情嚴肅,如果不看他眨眼,如同雕塑一樣,個數小時不會晃動身體一下,這不光是禮儀要求,更是敬畏精神使然。
而且,在這里每隔一定時間,就會舉行三軍儀仗隊交接儀式,但不像“總統府”衛兵交接儀式那樣輕松、愉悅。它不僅禮儀繁雜多變,而且行禮者嚴肅莊重,表現出對孫中山先生的無限崇敬。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緬懷孫中山先生光輝業績的禮拜儀式,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居然被取消了,直到馬英九執政后才得以恢復。可是,在蔡英文2006年“5.20”上臺之前,就有民進黨“臺獨”敗類叫嚷,要“去孫中山化”。但是可以斷定,如果民進黨執意搞臺獨、分裂國家絕對沒有好下場,只是死路一條!
在這里,我們要奉勸那幫“臺獨”的不肖子孫們,只要用心閱讀臺座上鐫刻著孫文先生題寫的《禮記·禮運》中孔子論述“大同”社會的這段話,或許會給你們指點迷津的。上面寫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span>
(二)
臺北市有個著名的廣場,原來叫“中正廣場”,現在叫“自由廣場”,原先是為紀念蔣介石建造的。在25公頃的園區里,座落著中正紀念堂、中正公園、牌樓、圍墻、瞻仰大道、國家大劇院、國家音樂廳,是臺北市最重要的大型活動廣場、文藝表演中心。整個建筑設計,充分表達了中國文化精神,具有莊嚴而獨特風格。其主要建筑也是采用中華文化風格,外表以藍、白兩色為主,象征自由、平等之青天白日色調,或許這就是國民黨稱之為“藍營”的來歷吧。
在這個廣場里,最具代表性的是“中正紀念堂”。它于1980年完工并啟用,是臺北市最宏大的紀念性的建筑,也是臺北市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筑。可是,到了2007年12月7日,民進黨執政者陳水扁打著自由、民主的幌子愚惑民眾,大搞所謂的“去蔣化”和“去中國化”,在他即將下臺之際,將中正廣場牌坊上的“大中至正”四個大字換成了“自由廣場”,廣場上的“中正紀念堂”也改成了“臺灣民主紀念館”。
我們到達這里,“中正紀念堂”(馬英九當政后,于2009年7月20日晨,卸下“臺灣民主紀念館”,又將“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上,正式恢復原名)不巧剛剛閉館,只能觀其外表而不知其里了。據內行人介紹,“中正紀念堂”建筑格式采用了天壇之頂、金字塔形狀,主體部分為白色大理石石墻,八角形塔頂綴以寶藍琉璃瓦,這個建筑顯得古樸、典雅而又莊重、神秘。紀念堂建于三層寬廣基礎之上,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寶頂為八角形,代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并造成多數“人”形,聚于寶頂,上與天接,以寓“天人合一”。而最具象征意義的是,紀念堂的正門是朝西方開著的——因為大陸在臺灣的西邊——這或許意味著蔣介石念念不忘回歸中國大陸吧?
(三)
來到臺灣,必得看看那個最隱秘的地方——士林官邸。官邸就座落在福山山系的懷抱中,據說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保護神守衛著,絕妙的風水寶地。它占地甚廣,分為山區和平地兩部分。山區約20公頃,為警衛地帶;平地5.2公頃,則是蔣家公館及侍從住所。而整個園區又分為外花園、內花園,里面古樹參天,群花斗艷,芳草競秀,還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景色秀麗,環境清幽。在檳榔樹掩映下的蔣公館,是一棟二層小洋樓,西式建筑風格,墨綠色墻壁,灰白色瓦頂,明凈的玻璃門窗,白石欄桿,旁邊有門崗,并非多么豪華奢侈的小院。這就是蔣介石夫婦居住了26年的家。1996年,官邸首度對外開放。
在蓁蓁的帶領下,我們先進入第一道關卡,就讓人產生一種神秘的感覺。你看看大門旁邊那個不起眼的崗亭,看似很簡單,表面就是用磚塊砌起來的,其實它里面是用鋼板包扎焊接起來的,真的固若金湯??!它不僅可防可守,還可逃遁,亭內那塊四方地板可以升降,情況緊急即可入地道進行防衛。都說蔣介石陰險狡詐,由此可見一點不假。
我們正信口說笑著,蓁蓁卻催促我們去看車庫里停著的那輛轎車——凱迪拉克【EG1023】5031cc四門七人座豪車,嶄新如初,整個車身包括玻璃、輪胎都是防彈的。宋美齡在臺灣期間,一直乘坐這輛車。
睹物思人——聽蓁蓁解說,蔣介石1975年4月5日病逝,同年9月,宋美齡就去了美國紐約,過起幽居靜養的生活。這期間,她只三次回到臺灣,一次是1976年蔣介石逝世周年紀念,二次是1986年蔣介石百歲冥誕,三次是1994年探視重病的外甥女孔令偉?,F在人去樓空,物是人非——官邸只能權作游覽看點了。
然而,宋美齡特別喜歡玫瑰園。玫瑰園里,玫瑰花有400多個品種,其中最吸引民眾的就是彩虹玫瑰,每片花瓣上的顏色都不一樣,而且互不染色,十分嬌貴,據說是宋美齡親手所植。我們進入玫瑰園,正值玫瑰怒放,香飄天外,鶯飛蝶舞,蟲鳴鳥唱,讓人賞心悅目。那些愛美的姑娘也學著宋美齡的姿態拍照留念,以示表達對宋美齡女士的敬仰之情。而那個小菜園特別接地氣,各種蔬菜油綠茂盛,各等瓜果潤嫩豐腴——這里曾是蔣介石夫婦閑暇時勞作、鍛煉身體的地方——是否詮釋著無論偉人還是平民,只有熱愛土地,辛勤勞作,才能收獲成果,享樂人生幸福。
不過,蔣介石夫婦最愛去的地方則是“凱歌堂”,每周都要到這里做禮拜。是來凈化心靈呢,還是回顧歷史功過?旁人不得而知。但據《絕密資訊》刊文稱:臺灣首度解密蔣介石臨終遺言,他是這樣說的:“中共有多少能者,我都不放在眼里,唯有毛澤東能把我擠到這幾個小島上。毛先生才是偉人啊,我干了一輩子壞事,愧對國人,愧對毛先生?!闭媸侨酥畬⑹?,其言也善啊。蔣介石最后說:“沒有毛先生,中華就四分五裂了。我死后,請把我的靈柩朝著北京擺放,我向毛澤東請罪?!?/span>
盡管,蔣介石與毛澤東作比較,深感自愧不如,但蔣介石亦絕非凡人。臺灣民間傳說他是龜精轉世,雖然不太中聽,但確實有“天子”氣象。就在他1975年4月5日逝世的那天,原本晴空湛藍,萬里無云,可是突然間下起雷陣暴雨,而且彩虹貫天,讓人們覺得神秘而不可測。據八卦人士解釋,這場超豪大雨,要么因“蔣公”偉人過世而天地同泣,要么就是他壞事做盡遭受天打五雷轟。此言雖然對逝者不恭,但反映出蔣介石在臺灣人民心中的形象不太好。據廖信忠先生在《我們臺灣這些年2》一書中寫道:“蔣介石給人的感覺,不輕易與民同樂,永遠高高在上,尊爵不凡,讓一般民眾覺得非常遙遠。”是啊,“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千年古訓,遺忘不得。因為民意不可欺呀!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