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史話(連載之十)
作者:張雙鎖
第十章 唐代
唐初,莊浪為國家牧馬之地;唐中,陷入吐蕃。唐代與莊浪有關的事件,史冊所載不多。據筆者所知,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曾過涼殿峽觀馬政;境內設長川、隴城兩縣,結公、長川、水洛3個牧馬監。
李世民過涼殿峽觀馬政
《新唐書?太宗本紀》說:貞觀二十年(646年)八月己巳,太宗“如靈州,庚辰至涇州,賜高年鰥寡粟帛,丙戌逾隴山關,次瓦亭,觀馬政。”涇州治地在甘肅涇川;隴山關,唐代在關山共設7關,這里所指為寧夏涇源之制勝關;瓦亭,指西瓦亭,在寧夏西吉將臺堡。由此來看,唐太宗李世明從涇川到瓦亭,必走之路當為秦漢以來的隴山古道安化道,因為六盤道為金代張仲彥首開,唐代尚未開通。而安化道東口為平涼市崆峒區崆峒山前峽,西口為莊浪縣通化鎮,必經之地為寧夏涇源與甘肅莊浪接壤的凉殿峽(古稱安化峽)。而從通化鎮到西吉,還要經過莊浪境內的結公城(南湖)和岳堡鎮。
結公、長川和水洛牧馬監
貞觀年間(627——649年),自京師赤岸澤移馬牧于秦、渭二州之北,會州之南,狄道之東,原州之西,建立了規模龐大的隴右牧。它東西長600里,南北長400里,共設4使,50監,有馬70多萬匹。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監牧馬數萬匹從行,五色雜馳,號稱“五云錦”。國家在莊浪境內設有結公(南湖)、長川(陽川)和水洛3個牧馬監,歸南使(在靜寧)管轄。牧馬監相當于縣級行政建制,但不歸地方管轄,為國家派出機構。
廣德元年莊浪陷入吐蕃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陷長安。至德二年(757年)二月,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于同年十月收復長安。因隴右之兵內調,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入大震關(在陜西隴縣,今稱固關)。同年九月圍涇州,十月寇奉天、武功,進逼長安,僅3天入京師,占據13日。郭子儀等以兵驚之,吐蕃退至原州、會州、成州一帶。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皆有吐蕃游騎。而隴右淪陷時,隴右牧被摧毀,從此六盤山西部的莊浪、靜寧陷于吐蕃。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蕃清水會盟約定兩國臨界點為:彈箏峽、清水、劍南。
吐蕃在莊浪的遺跡
莊浪之境,關山一帶由吐蕃延家族占領,從水洛到陽川、南湖一帶由吐蕃大王族占領,其間還穿插著吐蕃莊浪族。其中莊浪族人數最小而勢力最大,因為從關山到臨洮皆由莊浪族四大門派占領。后來吐蕃發生內亂,軍隊回撤而牧民仍然留存。到唐宣宗時,國家主權恢復,但“無有管束”。當今莊浪之名,就因吐蕃莊浪族而來,意為“把羊”。鄭河鄉的上寨、下寨、朱店鎮董家灣村即為吐蕃延家族后裔,柳梁鎮趙家岔、臥龍鎮趙家陽屲、趙墩鎮高廟村即為吐蕃大王族后裔。水洛鎮羊把式坡、柳梁鎮喬家灣之名亦因吐蕃莊浪族而得。當今莊浪趙姓之人為吐蕃莊浪族后裔。
地方行政建制
長川縣,治地在陽川鎮曹家塬,吐蕃占領后自行消亡。
隴城縣,治地在水洛城,后唐時僑遷天水秦城區馬跑泉。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政協》《西部學刊》《華夏文化》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