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史話(連載之十一)
作者:張雙鎖
第十一章 宋代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二月,吐蕃以秦州、原州、安樂州以及石門、木峽、制勝、六盤、驛藏、石峽、蕭關來降,史學界稱之為“宣宗中興”。歷史上,莊浪在唐代之前歸秦州(天水)管轄,宋代之后歸渭州(平涼)管轄。由此而言莊浪之境,主權亦回歸于唐,而境內之民卻“無有管束”。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六月,以渭州知州曹瑋招服關山一帶的延家族為標志,莊浪之域的國家行政管理權始歸北宋行使。
德順軍、隴干縣治地
北宋時,莊浪先后歸德順軍、隴干縣管轄。新編《甘肅通志》說,德順軍、隴干縣治地在甘肅靜寧有誤?!端问?地理志》說:“慶歷三年(1043年),即渭州隴干城建為軍”。《元封九域志》說:“至渭州八十里”。由此可見德順軍治地在寧夏隆德。隴干縣,《平涼古地名初探》《平涼古代史考述》說,其治地在外底堡,而其堡因底堡水而得名。清代《平涼府志》說:“底堡水在(隆德)縣南二里,源出美高山,西南流入六盤水。”由此可見其縣治地亦在隆德。所以,北宋與莊浪有關的一些地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當以此為據來解讀。
水洛城
北宋地方行政建制為路、府、州、縣,縣以下有城、寨、堡(并列)。水洛城先后隸屬德順軍、隴干縣管轄。當今莊浪,除關山六鄉鎮外,均歸水洛城管轄。隴干縣共轄2城5寨3堡。2城:慶歷四年(1044年)置水洛城(莊浪縣城),領王家城(莊浪韓店鎮)、石門堡(莊浪萬泉鎮、朱店鎮交界處)。5寨:天禧元年(1017年)置羊牧隆城(寧夏西吉興隆鎮),慶歷三年改為隆德寨。天禧二年(1018年)置靜邊寨(靜寧靳家寺)。天圣六年(1028年)置得勝寨(西吉硝河鄉),領開遠堡。慶歷八年(1041年)置通邊寨(莊浪通化鎮)。治平四年(1064年)置治平寨(靜寧治平鎮)。3堡:石門堡。開遠堡。中安堡,慶歷三年(1043年)置。其堡為郭成、郭浩故里。其治地:一說在莊浪水洛城,《金史?地理志》記水洛城:“本中安堡城,堡一,中安?!币徽f在西吉什字鎮,《元豐九域志》記中安堡:“在德順軍西三十五里。”一說在莊浪南湖鎮,《隴右名物大觀?地名篇》記南湖鎮:“漢稱方城。唐名結公城。宋為中安堡?!比弑容^,《金史?地理志》是國家正史,為元代宰相、著名學者脫脫所著,可信度高;何況郭成、郭浩后裔至今居住在莊浪水洛鎮郭家堡村,故而中安堡治地當以水洛城為準。隴干縣,為天禧八年(1093年)置。
吐蕃三大族
據《宋史?吐蕃傳》記載,宋初散布在隴山東西的吐蕃部族,“大者數千家,小者百十家,無復統一。”莊浪關山一帶歸儀州華亭所轄。居住在這里的吐蕃大族有兩家。一是延家族,其族內屬較早。宋咸平六年(1003年)六月,知渭州曹瑋言:“隴山西部延家首領禿逋等納馬立誓,乞隨王師討賊,仍請以漢法治蕃部?!睋端问?真宗紀二》記載:宋咸平六年八月辛未,“原渭州等言西蕃八部二十五族納質來歸”,此“西蕃八部”皆為延家族。二是大王家族,此部內屬較遲,史稱“生戶大王家”。慶歷三年(1043年)十月,陜西西路經略安撫招討使鄭戩言:“德順軍生戶大王家族元寧等以水洛城來獻?!逼渚拥卦陔]山西部,由漳川堡(莊浪西北)向東北越過隴山到儀州所屬的制勝關(寧夏涇源西北)一帶。吐蕃莊浪族人口不多,穿插于吐蕃大王族之中。
歷史人物
嚴輝、嚴茂,為弟兄二人,吐蕃延家族,祖籍舊積石山(青海貴德),為章麻林(永寧鎮)人?!鹅o寧州?舊祠記》曰:“宋乾德間隴干人嚴氏,伯曰輝,仲曰茂,以智勇御西夏有功,進爵為公,又格殺境內虎,為民除患,卒于乾德三年(965年)八月三日,進爵為王。仲封南亂石(莊浪朝那湫),祠章麻林?!薄堵〉驴h志》曰:“北聯池(隆德朝那湫)上建惠澤大王廟”,祠嚴茂。
禿逋,吐蕃延家族,祖籍舊積石山(青海貴德),為吐蕃延家族首領,占據關山一帶(包括寧夏涇源)。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率領所部“改土歸流”,由北宋王朝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
元寧,吐蕃大王族,祖籍舊積石山(青海貴德),為吐蕃大王族首領,擁有牧民“十萬落”,60多萬人,占據水洛、陽川、南湖一帶(包括靜寧威戎一帶)。北宋慶歷三年(1043年)率領所部“改土歸流”,由北宋王朝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
郭成(?——1130),字信之,水洛鎮郭堡村人,北宋抗擊西夏有功,為涇源路供奉。
郭浩(1087——1145),字充道,郭成之子,水洛鎮郭堡村人,南宋抗金名將。為金、房、開、達州經略安撫使兼知金州,以樞密院都統制屯軍,建帥府。卒贈少師,謚恭毅。
郭滸,字津原,水洛鎮郭堡村人。武經郎,涇源路第八副將,因反對投降金人被害。宋廷贈忠州刺史。
吳玠(1093——1139),字晉卿,朱店鎮吳家溝人,抗金民族英雄。四川宣撫使,開府儀同三司。卒贈少師,謚武安,追封涪王。
吳璘(1102——1167),字唐卿,吳玠之弟,抗金民族英雄。拜太尉,封新安郡王。卒贈太師,追封信王。
吳挺(1138——1193),字仲烈,吳璘第5子,朱店鎮吳家溝人,抗金名將。以太尉致仕。卒贈少師,開府儀同三司。
附記:劉滬
莊浪叫得最響的一個歷史人物是劉滬。但綜觀史料,莊浪之域的國家主權,從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已回歸于唐;水洛城(包括陽川、南湖一帶)的國家行政管理權也是因“元寧以洛城來獻”而行使的,故而所謂“劉滬收復水洛城”之說不足為信。北宋與西夏對抗,前沿陣地為德順軍(隆德)、鎮戎軍(固原)、懷德軍(原州北),水洛城為后方,故而所謂“劉滬打通秦渭通道”之說不足為信。時尹洙為涇源路(治地平涼)經略安撫使兼知渭州,集軍政大權于一身,而“劉滬三次違令筑城”,也不值得稱道。宋仁宗趙禎開創了“仁宗盛治”,只因“水洛城事件”而導致國家棟梁坍塌,從此北宋王朝一蹶不振,直至滅亡,故而劉滬也并非什么福星。莊浪朱店鎮吳家溝人吳玠,把南宋抗金戰爭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相持,其歷史功績非同尋常,故而也不能把劉滬與吳玠相提并論。紫荊山城堡為明建,明代《平涼府志》有載,故而也不能因為劉滬而改為“宋堡”。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政協》《西部學刊》《華夏文化》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