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鴨一二
作者:羅里寧
一、過去養鴨子,是放著養,早上把鴨子趕到稻田或水塘里,任由它們自行覓食,晚上再喂點稻谷蟲蛆之類,養足日子,鴨子肉質結實,有嚼勁,味道也好。當然按照當時的生活條件,許多人家還是希望鴨子能再肥一點,因此就有人家在買回鴨子后,不會馬上宰殺,先關上一些時日,每天抓出鴨子,踩住翅膀和雙腳,用手掰開鴨嘴,強行灌入用食油和鹽炒過的玉米,邊灌邊喂點水,經過大約十天半個月不停的灌喂,鴨子不但長肥了,煮出來皮色金黃,味道香脆,肥而不膩。真是虧了這些人家,能想出這么個辦法,讓家人在那個物質不是很豐富的年代能多補充點油水。
灌鴨子的方法,在我國好像南北都有。舊時北平燒鴨,就是用灌出來的鴨子做的,他們把這叫做填鴨。梁實秋先生在《燒鴨》里這樣說:北平不是產鴨盛地,“鴨自通州運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續。以高梁及其他飼料揉搓成圓條狀,較一般香腸熱狗為粗,長約四寸許。通州的鴨子師傅抓過一只鴨來,夾在兩條腿間,使不得動,用手掰開鴨嘴,以粗長的一根根的食料蘸著水硬行塞入。”把鴨子關在狹窄地方若干天,使其不便行動,“天天扯出來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鴨。”北京烤鴨(舊時叫燒鴨)之好吃與名揚天下,跟這填鴨就很有關系。
二、據說“鮮”字是魚和羊肉給漚出來的。我喝過用魚和羊肉煮的湯,確實鮮美,不過在一個朋友家喝過的用魚和老鴨煮的魚鴨湯,一點也不比魚和羊肉煮的遜色。
早春時節,空氣中尚存著一絲涼意。有天下午,應邀到朋友家品嘗老鴨湯,朋友在電話里說,這是他剛學來的新手藝,這個湯鮮味保證還沒誰嘗過。我和妻半信半疑,不知道這家伙是不是在吹牛,但抵擋不住吃的誘惑,又免了自家做晚飯的麻煩,何樂而不往呢。
吃飯的時候,先品嘗他所吹噓的那個老鴨湯。入席坐定,只見一砂鍋的湯,端上桌來,熱氣升騰,湯呈粘稠,色現奶黃。入口,不但鮮美,還很甜滑,且無腥膻之味(這點尤勝魚和羊肉湯)。一碗喝完,額上早已沁出汗珠,不禁想起賈平凹在一篇文章里說過的一句話,大意是:吃飯不冒汗,就算不得吃飯。立馬,就有了一份暢快的感覺。我和妻每人喝過兩碗湯,意猶未盡,急忙請教這魚鴨湯的做法,友人遂告之:
(1)老鴨半只,洗凈,切好,焯一下水,稍炒一炒,配之以姜、料酒,還有當歸、桂圓、草果、陳皮之類藥材(這個不定量,視個人喜好調配),放砂鍋里燉好。
(2)鯽魚(鯉魚、草魚等都行)半斤,將其煎至金黃。
(3)將鴨湯倒進煎魚的鍋內,再放入枸杞一起煮10分鐘,這道美味爽口的魚鴨湯即大功告成。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