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史話(連載之十二)
作者:張雙鎖
第十二章 金代
南宋時,莊浪陷入金國。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兄弟及吳璘之子吳挺,為莊浪朱店鎮吳家溝人。《宋史?吳玠傳》說:“吳玠,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人。父葬水洛城,因徙焉。”以此為據,《甘肅人物志》說:“吳玠,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人也。”明代《平涼府志》說:“吳玠,字晉卿,德順軍隴干人。徙水洛。”新編《甘肅通史》說:“吳玠(1093——1139),字晉卿,祖籍宋德順軍隴干城(今甘肅靜寧縣),因父葬水洛城(今甘肅莊浪縣),故遷水洛。”莊浪縣吳玠、吳璘紀念館碑刻:吳玠“原居隴干,后遷水洛。”此四說,除第一說外,其余三說有誤。“徙”是襲的通假字,為沿襲之義,意謂吳玠籍貫是根據其父葬水洛城而確定的。因為水洛城本來就歸隴干縣管轄,說“遷徙”,與理不通;何況吳玠祖上三代皆葬水洛吳王墳山,壓根就不存在什么“遷徙”。
從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九年(1131年),到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莊浪之域由金國統治96年,期間經歷了爭奪、發展和沒落三個階段。
爭奪結段
天會九年二月,宗輔定陜西,然后交與偽齊劉豫。豫升渭州為平涼府,由張中孚鎮守。因天會二年(1124年)西夏臣服于金,陜西西北由金割讓于西夏。邊界是:“威川堡古蕭關,至北谷口。”威川堡在固原原州區北,古蕭關在海原高崖鄉草場村。因莊浪之境由德順州(治地隆德)所轄,故而仍屬金國。
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金歸還河南、陜西于宋。次年六月,宋四川宣撫使吳玠卒于仙人關。因此時水洛城歸宋,故而吳玠葬于其祖塋水洛北山。天眷三年(1140年),因金人背盟,吳玠墓的碑座已運至莊浪,而其碑至今還留在徽縣。
天眷三年五月,金右副元帥完顏杲(撒離喝)進駐鳳翔。時水洛人吳璘提兵2萬,自河池赴寶雞,撒離喝以3000騎沖陣,被宋都統李師顏擊走。撒離喝怒,自戰百通坊,列陣20余里,宋都統姚仲破之。吳璘駐軍大蟲嶺,撒離喝觀后嘆曰:“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此難與爭!”乃引兵退去。
皇統元年(1141年)九月,宋右護軍都統制吳璘出秦州,與金統軍呼珊戰于剡家灣(秦安境內),金人大敗,死600,被俘700.又進圍臘家城(秦安境內),城且破,和議成,詔璘班師。
正隆六年(1161年)八月,金以徒單合喜為西蜀道都統制,進兵大散關。次年正月,吳璘出師漢中,收復隴州、秦州、蘭州。又遣統制吳挺、向前進軍德順,敗金人于治平砦,復水洛城。二月又收復鎮戎軍。閏二月又拔原州。三月吳璘自將攻德順(治地隆德),守城者矢不忍發,凡八日而下,市不改肆,歡聲雷動。四月金人圍原州,破之,屠城。這次吳璘共收復永興、秦鳳、熙河3路,秦、隴、環、原、熙、河、蘭、會、洮、岷、鞏、積石、鎮戎13州,及金州路的商、虢、陜、華4州。正當兩軍激戰之際,宋廷詔吳璘班師,并以王之望為宣撫使,監督吳璘棄德順。吳璘撤退,三軍痛哭,聲震原野。敗退金兵趁機在水洛設伏,致使宋軍損失33000余人。
發展結段
世宗、章宗之世,以休養生息為基本國策,金與夏與宋關系和好。世宗在位29年,章宗19年,歷時48年。《金史》說:“當此之時,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余,刑部歲斷死罪17人或20人,號稱小堯舜,此其效驗也。”這一論斷是可信的。金代曾在莊浪境內設有水洛、通邊兩縣,這從唐末、五代、北宋以來,是首次出現的兩個縣級行政建制,它是和平與發展的標志。
據《金史?地理志》記載,水洛、通邊兩縣隸屬于德順州,而德順州則隸屬于鳳翔路。德順州治地在寧夏隆德(新編《甘肅通史》稱“在今甘肅靜寧”有誤),原稱德順軍,皇統二年(1142年)升為州,貞祐四年(1212年)四月升為防御,十月升為節鎮,軍曰隴安。領縣六、寨四、堡一。六縣為:隴平、水洛、威戎、隆德、通邊、治平。四寨為:靜邊、得勝、安寧、懷遠。一堡為中安。
在此期間,有吳曦叛宋一事。吳玠、吳璘、吳挺長期鎮蜀,為宋廷所忌。光宗時,留正毀之:“西邊三將只有吳氏世襲兵權,號為吳家軍,不知有朝廷。”故而吳挺逝世后,宋廷不許其子吳曦奔喪,命知和州;又規定不許吳氏后人領兵。及韓佗胄欲北伐,令吳曦為四川宣撫副使。正因如此,金章宗令蜀漢路安撫使完顏綱至水洛,擢吳曦族人吳端為水洛城巡檢使,持章宗封吳曦為蜀王之詔和金印,入蜀策反。吳曦于太和七年(1207年)正月叛宋,次月即被其部下所殺。
沒落階段
正大四年(1227年)年初,成吉思汗攻積石州,破臨洮府,克洮河、西寧二州,拔信
都。四月,攻德順州。時其州無軍,人人自危。隴安節度使愛申,以書召鳳翔友人馬肩龍。肩龍至,城中僅有義兵鄉勇八九千人,蒙軍舉全力攻之,愛申、肩龍率士卒相機防守120晝夜,力盡城破,愛申自刎,肩龍不知所終。
莊浪境內的結公城(南湖鎮),與隆德一步鄰近,蒙軍在此設莊浪路。《元史?地理志》說:“沿革闕。”從地緣關系來說,亦當在1227年被蒙軍攻破。從南湖鎮糧管所修建時挖出的“萬人坑”來看,其城是被蒙軍以武力征服的,按照成吉思汗詔令,當為屠城。從此,莊浪之域由蒙軍占領。
捍衛蜀口
在南宋抗金戰爭中,最難纏的對手是兀術。此人陰險奸詐,嗜血成性,橫掃大半個中國無人能敵。可一遇到吳玠,就像老鼠見了貓似的,只有逃命的份兒。
吳玠,非將門之后,不過是莊浪吳家溝村的一個毛頭小子。在抗擊西夏入侵的戰斗中,他的父親吳扆陣亡。為此他憤然而起,十幾歲就投奔涇源路(治地平涼)參戰。北宋政和年間,因抗敵有功,他被提升為進義副尉,又升為隊將。北宋靖康元年(1126),西夏入侵懷德軍(原州區北),他僅以百余騎還擊,殲敵140余人,被升為涇源軍第三副將。
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人渡黃河,越大慶關,入侵涇源路。都統制曲端命吳玠進據青溪嶺(涇川縣西)迎擊,大破之,又追擊30余里,使金人在西北戰場上第一次受挫。他被提升為涇源路兵馬都監兼知懷德軍。
建炎四年(1130)正月,他又升為涇源路馬步軍副總管。適逢金帥婁室、撒離喝驅兵關中,欲侵邠州(彬縣)。曲端命吳玠拒敵于彭原店(慶城縣南),大破之。在這次戰斗中,叫吳玠嚇得撒離喝大哭不止,從此其人便有“啼哭郎君”的綽號。
同年六月,南宋宣撫使張浚會合五路人馬,集結40萬大軍,借貸四川5年賦稅,與金人在富平會戰。戰前吳玠建議:“宜各守要害,須其弊而乘之。”張浚卻拒而不納。臨戰時,都統制劉錫為前敵總指揮。吳玠說:“兵以利動,今地勢不利,未見其可,宜擇高阜據之,使不可勝。”眾將笑之:“我眾彼寡,又前阻葦澤,敵有騎不能施,何用他徙?”其結果呢?婁室令3000士兵,用柴囊頃刻間填平了葦澤,又令5萬大軍,不到半日便將其擊潰。
富平之戰,南宋五路大軍盡失,陜西盡失,堆積如山的糧草、財物金人笑而納之。此時吳玠料定,金人必然得陜謀蜀。于是他急奔蜀口和尚原(寶雞),收拾殘卒數千人,筑壘待敵。當地百姓聞吳將軍在此,不顧金人攔截連夜偷運糧草,吳玠又以布帛相酬,民更樂之。
果不出吳玠所料,紹興元年(1131)四月,金主完顏晟之侄沒立率兵由風翔出發,金將烏魯折合率兵由階、成(武都、成縣)出發,合擊和尚原。此時朝問隔絕,敵強我弱,軍無斗志,有人還謀劫吳玠投敵。在此危急關頭,吳玠當即召開軍事會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又與眾將歃血為盟,軍心大振。
吳玠分兵于鳳翔來路邀擊沒立。而烏魯折合則率先沖到和尚原之北,準備仰攻。此時吳玠乘其布陣未成,俯沖下原,敵陣大亂,騎兵亂竄,而山谷路狹石多,馬不能行,只好棄馬而逃。沒立在進軍途中,因受到吳軍阻擊,只好繞道攻箭筈關(岐山東北),又被吳軍擊敗,使其兩軍不得相合,金人便悻悻而退。
金人自侵宋以來,所向披靡,而與吳玠交鋒,則往往敗北。適逢婁室病死,兀術升為西北方面軍統帥。其人對此憤憤不平,便集結10萬大軍,于同年十一月大舉進犯和尚原。吳玠與其弟吳璘率領將士,選強弓勁弩,分番迭射,箭如飛蝗,敵不能進,又令騎兵斷敵糧道。經過三天三夜的鏖戰,迫使敵人撤退。而當敵人撤退時,吳玠又率眾沖下和尚原,猛沖猛打,斬殺和俘虜敵人1萬多人。兀術背上被兩支流箭射中,嚇得其割須棄袍,連滾帶爬,逃往燕山,回頭一看,身邊只剩下幾名隨從。金主怒其無能,削其兵權。從此,南宋抗金之戰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政協》《西部學刊》《華夏文化》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