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史話(連載之十五)
作者:張雙鎖
第十五章 清代
順治二年(1645年)二月,清軍過潼關,李自成退出西安,大順莊浪縣政權也隨之解體。順治三年初,由清三邊總制孟喬芳委派張內恬為莊浪縣執事。從此,莊浪之域由清代統治。
綜觀歷史,明代是莊浪人口最稀少的時期。如明嘉靖四十四年,莊浪全縣才有人口2000人。到清康熙五年的一百年間,僅增加人口200人。時任知縣王鐘鳴曰:“民多遷徙鳥舉,致地荒脊,耕種失時,所得更薄。”入清之初,原大順軍王老虎、賀宏器等反清武裝時有騷擾。30年之后,陜西提督王輔臣據平涼反清,騷亂八年之久,莊浪亦深受其害。
兩縣丞貪污事件
清初莊浪縣歸靜寧州管轄。乾隆三十九年,甘肅災荒,詔令以捐取國子監生員的辦法,籌本色糧以救災。而甘肅布政使王亶望則擅自改為折色銀,借機中飽私囊。此事涉及莊浪兩任縣丞。一是閔焜,被處死。一是麻宸,被免職流放黑龍江。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莊浪降縣為鄉,駐縣丞,歸隆德縣管轄。
底店回民起義
乾隆四十六年,蘇四十三、田五領導回民起義,圍蘭州,陷鹽茶廳(寧夏海原),被清軍鎮壓。張文慶、馬四娃繼之而起,以靜寧與通渭交界的石峰堡和隆德與莊浪交界的底店為主要據點,控制鹽茶、靖遠、安定(定西)、會寧、伏羌、甘谷、通渭、靜寧、隆德、固原等地,多次打敗固原提都剛塔、甘肅巡撫李侍堯,擊斃陜西副都統明善。
清廷抽調名將阿桂、海蘭察、福康安,率大軍分四路圍剿石峰堡和底店。涼州鎮總兵蘇靈率固原涼州兵從正面攻底店,總兵策卜旦率延綏肅州寧夏兵攻其左,巴達瑪率撒拉爾兵攻其右,貢多爾濟色布率阿拉等旗兵機動旁擊。義軍在蟠龍山(在寧夏隆德)扎營3處,周圍小山扎營10余處,經過10多次爭奪戰,義軍首領李可魁陣亡,底店失守。隨后石峰堡亦失。
和平與發展時期
底店事件之后,莊浪之境安寧。一直到咸豐年間(1785——1861年),有70多年為和平與發展時期。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因連年旱荒,莊浪糧價暴漲,農民生活艱難。地方紳士楊復振以“家糧五百石濟之,其子焚舊券幾千緡。”
同治年間的回民起義
同治元年(1862年),陜甘回民起義。秦安蓮花鎮回民穆生花揭干而起,在莊浪萬泉鎮徐城村扯弓原開戰。固原馬兆元、海原田成吉,亦揭干而起。為保護民眾的生命財產,莊浪境內所有的村莊都挖洞子、打堡子。但十之八九被攻破,被殺生靈無數。如青龍背(關山)一帶村民遷徙殆盡。
同治八年(1870年),左宗棠進駐平涼,圍剿回民軍南八營。莊浪萬泉鎮募捐道員萬柄勛,以萬氏300口擔保南八營受撫。同治十一年,張家川、龍山鎮、恭門鎮等18莊回民在萬川村為其豎功德碑。
文化教育
同治八年,莊浪縣建尊經書院。光緒二十五年,建道南書院。清末,莊浪共有進士5人。
趙貢玉(1812——1891),字寶航,一字贐廷,劉廟鎮趙家山村人。進士,刑部主事。
柳炯(1819——1865),字監堂,號瀛山,朱店鎮柳家莊子人。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四川江安知縣。
崔奎瑞(1821——?),字獻夫,一字聚五,南湖鎮崔家河灣村人。進士,歷任廣西平知、馬平知縣。
盧秉鈞(1851——1922),字燮臣,南湖鎮北關村人。進士,歷任陜西平利、同官、旬陽知縣。
孫云錦(1861——1913),又名樂善,字天章,水洛鎮孫家莊人。進士,靈臺教諭。
名人
王沼(1787——1859),字石泉,陽川鎮孫王家村人。秀才,事母至孝,無意功名,勤于實業,家道漸富。多次賑濟秦安、靜寧、莊浪災民,捐資蘭山書院、柳湖書院和應試學子。平涼知府、陜甘總督、甘肅布政使多次褒獎。清文宗奕寧書贈“有光家邦”匾額。
普慶(?——1870),身世不詳。道光間,落籍岳堡鎮張家岔口村。有書畫傳世。
謝登瀛(1845——1906),南湖鎮北關村人。歲貢。著名塾師。
王舍棠(1857——1915),字南軒,陽川鎮岳家坪村人。舉人大挑一等,清代為知縣、道員。民國為金陵道尹,歷河南、山東、湖南、遼寧、熱河、甘肅、江蘇等地。
孫積善(1860——1930),字慶伯,號約庵,水洛鎮人。舉人大挑一等,歷任四川筠連、南溪知縣。
上書變法與投身革命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康有為聯合在京會試舉子1300多人上書變法,史稱“公車上書”。莊浪舉人孫云錦、柳逢源亦參加了上書簽名。
莊浪楊尊一,為同盟會會員。武昌起義時,與蘭州人張宗海率兵堅守漢陽兵工廠。后為孫中山的親密追隨者。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個人愛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見于《甘肅政協》《西部學刊》《華夏文化》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