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在遠方
作者:程奇偉
三十多年前,我離開父母,離開親朋戚友,參軍到了千里之外的祖國南疆。離開故鄉時間長了,我就會情不自禁的回憶遙遠的故鄉。我雖扎根在八桂大地,但故鄉的鄉親,故鄉的風,故鄉的云,故鄉的山水,故鄉的土地,故鄉的稻田,故鄉的秀美,故鄉的親情,都已鐫刻在我的腦海里,烙印在我的靈魂深處。
故鄉的鄉親們世代都把希望耕種在田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小時候,故鄉草木蔥綠,楊柳依依,鳥語花香,空氣新鮮。洞庭湖的風兒,伴隨著氤氳霧氣,掀起陣陣綠浪。站在故鄉老宅前的那個土坡上,金燦燦的稻田一望無垠,風吹稻浪,此起彼伏,蔚為壯觀;一排排水杉粗壯茂盛,高大挺拔,象一位位堅強的哨兵,巍然屹立在道路兩旁;一個個湖泊,一條條河流,一口口魚塘,鑲嵌在故鄉廣袤而肥沃的土地上,一片片茅草房和一棟棟紅磚瓦房點綴其中……金黃色的油菜花,翠綠的樹葉,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燦的稻田,牛兒在田野上奔跑,鮮花與翠綠交相輝映,粉紅與雪白如影相隨,萬花叢中,蜂飛蝶舞,淺吟低唱,讓人流連忘返。
春季,故鄉的空氣里氤氳著薄薄的霧,五顏六色的花兒飄蕩其中,在陽光的映照下,象水晶一樣晶瑩剔透。偌大的湖面上飛翔的鳥兒,成有規則隊形,三五成群,結伴飛向湖中的淺灘。鳥兒的羽毛潔白無瑕,長著細而長的腿,有的在淺灘的草叢中快樂覓食,有的在淺灘上悠閑踱步,有的在淺灘邊的水中盡情嬉戲,有的跳皮的站在淺灘上眼睛直盯著水面。
夏季,故鄉荷塘里的荷花姹紫嫣紅,仿佛人間天堂。站在湖邊,放眼遠眺,寬廣的水面上,碩大的荷葉布滿一口口荷塘,青綠的荷葉映襯著艷麗的荷花,紅色的、粉色的、白色的……花兒高擎在生機勃勃的荷枝上,荷枝恬靜的佇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交相輝映,千嬌百媚,甚是壯觀!嬌艷欲滴的荷花與碧玉如簪的荷葉隨風翩翩起舞,嬌羞的模樣恰似情竇初開的少女,絢爛奪目,光彩照人,香氣襲人!
秋季,天空湛藍、高遠,清風涼爽宜人,我家居住的那個小村莊上空流光溢彩,葉兒黃了、紅了、紫了,層林盡染,五彩斑斕,唯美浪漫,美輪美奐,芳香四溢,如癡如醉!夕陽西下,秋風颯爽,秋蟬轟鳴,牧笛聲聲,充滿著詩情畫意!
冬季,天寒地凍,有時會下大雪,一場接一場的大雪下個不停。銀裝素裹的故鄉廣袤大地上,山巒、樹林、湖泊、河流、房屋......好似一個個嬌羞的少女,披上了潔白的盛裝,帶著幾分神秘、深邃、清新。大人們拿著一根長長的棍子,把屋檐上厚厚的積雪用力敲打下來。小伙伴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盡情的玩耍,盡情的追趕,盡情的嬉戲,享受大雪世界帶來的無窮樂趣。
故鄉盛產蓮蓬、藕尖、蓮藕、蓮子、棱角、茭白……既可以生吃,又可以做成精美的菜肴,都是純野生的,是中國人舌尖上的一種人間美味。纖纖采蓮女,劃著小“伐子”,行走在荷葉下,身心蕩漾在湖面上,荷葉連連,來回穿梭,隨波起伏,若隱若現,風月無邊,水天一色……吸引著游人駐足觀看。故鄉的大閘蟹,用蒸籠蒸熟,味道異常的鮮美。但鄉親們更喜歡用菜籽油煎炸,再放些剁辣椒,或者把大閘蟹掰成幾塊后放鍋里用辣椒爆炒,外焦里嫩,肉質鮮美,香氣撲鼻,非常好吃,也是中國人舌尖上的美味。故鄉有一道美食叫“華容頭菜”,由酥肉、魚糕、魚丸、蛋卷和肉丸等12味葷素搭配精制而成。走在故鄉炊煙裊裊的房前屋后,從巷子里飄出來直往鼻孔里鉆的香氣襲人的,就是“華容頭菜”的味道。
我的故鄉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因此,魚類較多,捕魚是鄉親們最基本的、最平常的、最普通的生存技能。家里都有許多捕魚的工具,所以,我們成長過程中從未缺少過魚,也可以說,魚兒伴隨我們的成長和成年。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物資異常匱乏,湖里、河里的魚兒養育了故鄉的人們,養活了勤勞善良的人們。鄉親們捕魚的方式很多,有扳罾網扳魚、撒網捕魚、網兜逮魚……還有一種捕魚方式,叫放網捕魚,即在深水中布下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長的漁網,第二天再去收網,往往收獲頗多。那時故鄉的魚兒特別多、特別大,主要有鰱魚、青魚、草魚、鯉魚、鳊魚等。有時能捕到一、二十斤重、甚至三、五十斤重的大魚,都是野生環境下長大的魚,雖然那時家里窮,沒有油和調料、配料,但就用清清的河水煮著吃,味道也是特別的鮮美。現在回想起來,那是原汁原味的美味,是國人舌尖上的美味,是回味無窮的美味!
湖邊或河邊長大的孩子,大都會游泳,最起碼也會幾招“狗刨式”。踩水是一種有點難度的游泳技能,在深水里布設漁網時,需要踩著湖水或河水,上身浮在水面上,腳在水下踩水行走,手忙著一路布設漁網。家中條件好一些的,撐一條小“伐子”放漁網,就不用靠人那么辛苦了。在水中掐藕尖,也要求水性好。夏秋季節,故鄉人在水里扎一個猛子,潛到水下用手掐斷藕尖,然后上浮到水面上,如此反復。在水中摘蓮蓬、蓮子、棱角、茭白,等等,因為沒有小“伐子”,所以都需要游泳。有時,有的小孩淘氣了,氣到父母了,會被父母拿根竹條從家里追著跑、追著打,小孩害怕被打,于是,撒腿就跑到臨近的河邊或湖邊,縱身一躍,一個猛子扎到水底,到了河心、湖心或河(湖)對岸才浮出水面,氣得父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岸上直跺腳。
我小時候,要干很多農活,但我最愛干的農活是放牛。牛不用耕地時,我就牽著牛來到河邊草多的地方,把長長的牛繩系在樹上,給牛吃些又鮮、又嫩、又肥的草,每隔一段時間,就變換到草更多的位置。然后,拿出書本認真閱讀。有時,我們坐在牛背上,淌著水過河,讓牛在河對岸去吃草。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分物到戶。我家分了十多畝水田和旱地,五戶農家共同分得一頭耕牛。于是,我們與鄰居們輪流喂養這頭耕牛。進入八十年代中期,犁田耕地更省時、更省力的“鐵牛”(指代替耕牛的犁田耕地的機器)出現了,耕牛要十天半個月干完的農活,“鐵牛”三、二天就完成了,鄰居們普遍感到用“鐵牛”干活比用耕牛要快多了、合算多了,而且不用喂養,減少了人力和養牛成本。于是,鄰居們商量著把相依為命的耕牛賣了。我十分想要繼續喂養這頭牛,無奈家庭經濟拮據,家里實在買不起這頭牛。家中沒有了耕牛,我就少了個玩伴,心里空蕩蕩的,為此,還曾偷偷的哭泣過。
我的童年,最刻骨銘心的是一年一度的夏季“雙搶”。天剛朦朦亮,甚至天還很黑時,就被大人呼叫著起床,開始一天辛苦的“雙搶”勞作。從每天早上六、七點勞動到晚上八、九點,遇到扯秧苗或趕工時,還要凌晨三、四點起床,去秧田里扯秧苗。秧田里螞蟥肆虐,專吸人血,肚子脹得鼓鼓的,再掉落到秧田里。我小時候的“雙搶”主要是割稻子、摟禾把、拾稻穗、曬谷、扯秧、插秧等,集體經濟時代,能掙半個勞力的工分。在“雙搶”中,我的手臂上、胸脯上、肚皮上、小腿上、雙腳上,沒有幾塊好地方,全都是一道道血印,當流汗或接觸水時,會鉆心的疼!后來,我長大些了,成了小勞力,要挑稻谷了,一擔濕稻谷,少則近百斤,多則一百四、五十斤,往往挑著走不了多遠,腳就會“打擺子”,不聽使喚。幾挑下來,肩膀疼痛、腰酸背疼、筋疲力竭。有時,為了減輕肩膀的疼痛,左右肩膀高頻率的輪換著挑,然后咬牙用手撐,但往往堅持不了多久。到了晚上脫衣服時,衣服都嵌進了肩膀的肉里,兩個肩膀都磨出大血泡,成了血疙瘩,衣服撕不下來,要用滾燙的熱毛巾敷很久,才使衣服與皮肉分離開來,那是鉆心的疼、扎心的痛,是我少年時期的一種遭罪!
“雙搶”之外,我們小孩就會利用早晨和中午時間相約去撿蟬殼。撿蟬殼是個累活,蟬殼一般掛在樹枝上,很多時候要爬到樹上去撿,相當辛苦,但小孩不怕累,主要趁大人們休息時間去撿。只要有空閑,我們就去撿,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待到開學前,再拿去鎮上的收購站賣,換些錢,湊些學費,偶爾買些作業本或小人書。
我小時候,家里很窮。吃飯時經常二個碗,一個飯碗,一個菜碗。母親養過幾只雞,但養雞不是為了吃雞肉,而是為了讓雞下蛋,下蛋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賣蛋換些錢,貼補家用。
寒冷的冬季,家里為了換幾個錢改善生活,父親經常去冰冷刺骨的湖里挖野生湖藕,有時,我會跟著父親一起去。北風刮得涼颼颼的,直往衣服里灌,風吹到臉上,象刀割一樣的痛。身上穿的舊棉衣,腳上穿的爛水鞋,根本不御寒。下到湖里挖湖藕時,手若接觸到冰涼的水和淤泥,就會刺骨的痛、鉆心的痛。時間一長,手就會被凍烏、凍傷、凍裂,裂開的傷口會滲出烏黑的血,好長時間都難愈合,那是一種煎熬,是一種身心折磨,是一種人間煉獄!
那個年代,農村經常停電,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人們夏季夜晚乘涼的最好方式,便是在靠河邊的堤岸上露天睡覺。夏夜時分,星光閃閃,微風吹拂,人們露天睡在竹涼席和竹墊子上,睡到凌晨一、二點,待身上有了絲絲涼意后,就收拾行李,搬回家繼續睡覺,直睡到天亮。河邊的夜晚,成了故鄉盛夏和秋初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進入上世紀八十時代,故鄉有一種又香又甜又脆的美食叫爆米花。那時,師傅挑著爆米花設備在農村里走村串戶上門服務,先是將適量大米或玉米放到黑罐子里,加入一點點糖精,然后,手拉風箱,搖著黑罐子在煤炭火上烘烤,待熟透了準備起爆時,師傅就會在黑罐子出口套上一個長長的麻袋。隨著“轟”的一聲,一股濃濃的黑煙迅速淹沒著師傅和他的爆米花設備。傾刻,那誘人的爆米花香味就會緩緩向四周飄散開來,香氣彌漫著整個老宅上空,令人垂涎三尺!
農歷小年前,家家戶戶都會殺年豬,都會盛情邀請當地的屠夫,屠殺之前,要放一掛長鞭炮。殺完年豬后,留一小部分豬肉給自家吃,大部分要賣掉,換些錢購買來年的種子、化肥、農藥等,而且,要把留下的大部分做成臘肉、臘腸、臘排骨,留到田地里干農活時、特別是干重體力活時吃。
在農村,打糍粑與殺年豬同等重要。打糍粑十分辛苦,也在過年前完成,要鄰居之間相互幫忙,特別是需要壯勞力參加。打糍粑前,將自種的糯米淘洗干凈,放到灶上大鍋里用大火蒸熟,然后,倒入安裝在地上的石臼里,七、八個甚至十來個壯勞力用木棒使勁捶打石臼里的糯米,直至糯米變得綿軟柔韌,再放到撒了面粉的門板上,做成大小不一的圓圓的糍粑。待糍粑干些后,就要用鋒利的刀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入盛著水的缸里浸泡,使糍粑長時間保存。
過年前后,小孩子們就會在房前屋后興高采烈的燃放煙花爆竹,帶著一束束耀眼的火光,煙花騰空而起,直沖入云霄,爆竹在巨大響聲中爆炸,泥土被炸出一個大坑,爆炸聲震耳欲聾。忘我的孩子們,在夜空中歡喜的蹦跳著、嘻笑著、追逐著,燃燒的煙花爆竹發出的通亮火光,映紅了老家的房子,映紅了故鄉那片夜空,映紅了大人和小孩的笑臉!
大年三十晚上,按故鄉習俗,房內的燈都必須一直亮著,直到初一早上天亮后才能熄滅,父親還會準時把堂屋內的大樹蔸點燃,把火燒得旺旺的,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烤火。自從家里有了黑白電視機后,全家人就會在除夕之夜圍坐在電視機前,一邊烤火,一邊看熱鬧的花鼓戲和精彩紛呈的春晚,開始通宵守歲。
正月初一到十五,村民們舞龍舞獅,期盼來年好運!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舞龍隊伍在各家各戶不辭辛勞的奔波,隨著樂器響起,時而翹首仰視,時而回頭低顧,時而搖頭擺尾,栩栩如生,千姿百態,妙趣橫生!隨著鑼鼓聲響起,活靈活現的“獅子”橫空出場,騰起、跳躍、搖頭擺尾、眨眼睛、扇耳朵。舞獅人表演著獅子鬧新春、滾繡球、疊羅漢等內容,舞獅技藝精湛,行如流水,精彩紛呈。小時候,我尤其愛看舞龍,有時,一路追隨舞龍隊伍好幾公里,串訪上百農戶家,直到凌晨一、二點才疲憊不堪、意猶未盡的返回家中。舞龍舞獅活動,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了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熱鬧了故鄉的新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里晚上經常放露天電影,每月放一、二次。我特別喜歡看戰爭題材的電影,不用干農活時,我就邀請幾個玩伴一起去看,每次都帶一個自制的板凳,搶一個好點的位置。后來,我如愿成為了祖國南疆法卡山英雄營的一名邊防戰士,應該是受到兒時戰爭電影的影響。
那時的故鄉,道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彎彎曲曲,但道路星羅棋布、縱橫交錯、通江達湖,交通十分便利。我們鄉下人都是赤腳走在路上,故鄉的道路上留下了父輩們深深的足跡,留下了我童年的腳印和難忘的童年時光。這些年,我走過無數的路,卻始終難忘故鄉的阡陌縱橫的小路。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故鄉沒有電照明,后來,有了電照明后,又經常停電。晚上沒電或停電時,家里就點煤油燈,母親在煤油燈旁縫補衣服、納鞋墊、做布鞋,我就在煤油燈下看書、寫作業、學習。到縣城上高中后,我住校了,因為學校離家15公里,一般一、二個月回家一次,主要是回家向父母要錢要米,再帶些辣椒蘿卜之類的壇子菜回學校。
參加工作之后,由于交通不便和工作上的原因,我回故鄉的次數屈指可數。自從父親去世后,我深深的感到,回故鄉越來越難了,越來越難吃到母親做的飯菜,越來越難踏上故鄉美麗的樂土,越來越難欣賞故鄉的湖光山色,特別是難以看到故鄉的“雙搶”了。
偶爾回到故鄉時,我會認真的打量故鄉,撫摸著故鄉的土地,訴說著故鄉的過往。故鄉經常有親人去世,我一聽到親人去世的消息,心里就感到哀傷和難過。如今,故鄉的經濟條件好了,天更湛藍了,空氣更清新了,樹更高大了,雞鴨更肥了,牛更壯實了……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水泥路或瀝青路通到了房前屋后,5G信號接到了村里,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健全,極大地改善了鄉村居住環境,提升了鄉親們的生活質量。我小時候的玩伴,都已年過半百,頭上的白發、眼角的皺紋、滿臉的溝壑、皮膚的黝黑,都已成為我們這代人非常醒目的標配了。
這些年來,我最常入夢的,是那條從故鄉村莊蜿蜒流過的河流,河水奔騰向前,滔滔不絕,極其壯觀!這條川流不息的河流,是我兒時鄉親們賴以生存的飲用水之源,是洗衣洗菜的理想之水,是捕撈魚蝦和水上生活的歡樂之園,她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家鄉兒女。遺憾的是,因泥沙淤積,年久失修,河床抬高了,河道變得很窄了,部分河段已經干涸了、斷流了、荒廢了。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在異省他鄉奔跑著、堅持著、努力著、拼搏著、奮斗著……不知從何時起,故鄉卻離我愈來愈遠了。兒時與同伴一道放牛、趟水的激情,跟同學一起踏青的愜意,站在老宅前觀看燕子起舞的美妙感受,頭戴柳枝帽自由自在的在河邊打水仗的精彩瞬間,“雙搶”起早貪黑激戰猶酣的奮戰場景,夏秋金光燦燦的稻浪、碧玉荷塘盛開的荷花,頭頂烈日撿拾蟬殼的狼狽模樣,大雪天的堆雪人、打雪仗、相互追逐的熱鬧場面,過年時舞龍舞獅的唯美表演,煙花爆竹燃放的燦爛時光......似乎已經距離自己越來越遙遠了!但憶起時猶如昨天,想起時歷歷在目,童年和少年時期的那些美好,都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永遠也揮之不去。
村莊、房子、炊煙、稻田、花草、樹木、莊稼、河流,仿佛就是故鄉的全部。然而,似乎不全是,老宅的河對岸那所名聲斐然的小學,校園內朗朗的讀書聲,就是故鄉的希望和未來。每次回到那所小學,我仿佛回到了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直到現在,我的那所小學母校,依然是我最甜美的回憶,最美的鄉愁。
故鄉,春天的花草讓我想念,夏天的蟬鳴讓我牽掛,秋天的碩果讓我垂涎,冬天的夢幻讓我不安。故鄉,有我的親人,有我美好的童年,有我兒時的玩伴,有我的同窗學友。兒時的過往,雖歷歷在目,記憶猶新,但再也回不到從前了!有時,故鄉近在眼前;有時,故鄉卻遠在天涯!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我都忘不了遙遠的故鄉!這份鄉愁,一頭連著自己,一頭連著故鄉,永遠銘記在心中。故鄉養育了我,故鄉的發展變化始終牽動著我的心,祝愿故鄉發展得越來越快,經濟越來越好,變化越來越大,越來越美麗富饒!祝愿鄉親們日子越來越紅火,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幸福!
簡歷:程奇偉,軍轉干部,公務員,愛好文學和寫作。在中央、省部級報刊雜志發表文章200多篇,在多家電子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多篇文章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
注:本位已獲作者樹權發布